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研究

来源:六九路网
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惠兴巾学冯丽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语文高层能力提出了要求,即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提取信息、进行语境分析的方法,也需要有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更需要语感积累、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当代初中生处于多媒体时代,浮躁环境下的学生很难静心学问,各门学科的作业又逼迫着他们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更缺失良好的阅读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阅读教学中如何采用有效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深层次化有很大的价值。根据教科书中的课后练笔练习的设计,本文试图用“以写促读”的方式探寻突破阅读表层化的途径,用任务手段让学生潜心于阅读世界,提升学生阅读的高层能力。

以写促读是以“写”为手段,以促进“读”为目的的教学策略,文章涉及的练笔内容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课书课后“研讨与练习”中设计的练笔内容。 一、教材课后练笔练习设计情况论述 (一)教材课后练笔练习设置数量情况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书共有1 69篇课文,其中72篇课文设计了共75题小练笔习题,设练笔课文篇目数目占总篇目数的42.6%,比重较高。参照《教师教学用书》练习说明,区别教材编写专家组对这75个习题的设计意图,根据各题练笔形式、内容的不同,进行类别区分,大致分为五大类:仿写原文、改写原文、评析鉴赏、原文补写、思维拓展联想作文。具体各类篇目数目分布各册教材情况列表如下:

(二)习题设计螺旋式的层进特点

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各类型练笔数量比例的变化表明练笔设计呈螺旋式层进的思维特点。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七八年级重仿写,但八年级从单纯的语句仿写演变到文体仿写,并开始重视思维的拓展,改写、补写、评析鉴赏、联系主题进行思维拓展作文比例增加,而到九年级,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增加,拓展作文练笔比例提高,体现了鲜明的思维梯度。本特点符合初中生思维能力向深化扩展化方向发展的规律。 (三)习题设置视角转换的多变特点

初中三年的75个练笔习题设置的视角变化非常丰富。如仿写有仿写比喻句(《春》),仿写环境描写(《芦花荡》),仿写文体结构(《苏州园林》)等;改写有改写文言文成白话故事(《狼》),用不同的人物视角改写故事(《最后一课》),把叙事诗改写成短剧(《石壕吏》)。

习题设置视角变化多也培养了学生多层面的阅读能力。要符合习题要求的进行书面表达,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语言特点、文体特征、人物个性、文章内涵都需要达到认知的一定层面,这必然促进学生多层面的阅读能力提高。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喜欢幻想,但是学习以从个人兴趣出发,很难持续。习题设置的多视角变化暗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质。

一 “以写促读”练笔实践运用 (一)仿写典范明知识

叶圣陶老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语文课文是语言知识和语言现象的载体,可以充作学生模仿的范文。学生进行仿写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表达的吸纳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通过仿写练习,领会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1)仿写领会散文语言准确鲜活之妙

散文语言精致隽永,在课堂的教学中品读、赏鉴是妙法,但利用习题设置中的练笔练习能更深地领略其中的妙处。

【例1】七年级上《春》一文课后练习三: (题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经过仿写,学生联系了生活体验,钻研了课文语言特征,更需要对春天的特征有深层次的认识, “娃娃”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小姑娘”是“美的,生动活泼的”的, “青年”是“健壮有力”的,学生必然会认识比喻不仅要有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与此同时,对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传达的精神内涵也领会至深。更在阅读文章时多了一份认知:对景的描摹更需要融入的情感,这就将写作的物象人物化、情感化,拉近了人与景的距离,鲜活了篇篇文章。 (2)仿写领会现代诗歌语言想象奇特的特点

现代诗歌语言精练,有高度的跳跃性、象征性、形象性,含蓄地表达情感。学生在学习《郭沫若诗两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星星变奏曲》时,都有仿写习题供选用。

【例2】《郭沫若诗两首》(七上)课后习题二:仿照示例诗句,续写句子。

经过诗句仿写训练、完篇诗歌仿写训练,学生懂得发挥联想、想象续写句子,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3)仿写领会古诗语言凝练整齐的特点

即使是古代诗歌语言特点也可用同样的仿句练习来深化体悟诗句语言整齐工整的特点。

【例3】《杜甫诗三首》(八上)练习三:找出杜甫的《春望》中的对偶句体会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通过仿写对对子,引导学生写完整对联,在实践中自然掌握了对偶的知识,在运用中领悟诗句语言句式的特点。 2.仿写明确不同文体的结构要求

各个单元,各种体裁都自有特色。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13.苏州园林》设计习题: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这样的写作实践“逼迫“学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行文过程中理清说明的顺序。

八下二单元练习设计仿写:《10.组歌(节选)》(八下)要求模仿课文写法写一首散文诗,引导学生注意诗的艺术魅力及其构成,获得一些技巧锻炼。

这些仿写兜在阅读吸纳的基础之上,利用课文文质兼美的经典性,让学生仿照作文,培养规范作文的意识,在实践运用中体会课文的结构布局、的思想脉络等特点。 (二)改写课文助理解

改写课文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展开想象思维,延伸课文内容的习作活动。由于这是建立在对原作理解、解剖基础上的创作,因此是相当有效的助读课文的手段。

1.改写课文,更深领悟原文的创作意图。如《邓稼先》练习要求给邓稼先写小传,《变色龙》课后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漫画或制作电脑动画,或编演一出话剧小品。

2.通过文体转换的改写,领会不同文体语言特点的差异。诗歌与散文语言各有特点,分别进行仿写自然需要,习题设置中还有巧妙的另一条蹊径:改写诗歌成散文!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语言、诗歌语言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九上《雨说》提出了在理解课文后进行诗歌到散文的改写。在改写之时,诗歌语言相对应地化成了散文语言。 3.改写文言课文,更深探究课文内涵。文言文文字与内容的隔膜总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死记硬背总不能得其法门而入。改写这一练习的设置增加了学习的兴味。《25.杜甫诗三首》《(庄子)故事两则》《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或要求改编成课本剧,或要求换人物角度改写故事,学生无疑对文言课文内容的字词理解加深了印象,对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心理有深入领会。

上述改写练笔都从课文出发,形式多样,在领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引申、深化课文主题,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品人物思想感情,领悟的创作意图。 (三)补写留白谙心理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式结构,具有一定的空白性,也就是说文章存在着朦胧的没有写明白的部分。语文课文中自然也有这样的留白之处,在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借助语境展开想象进行拓展运笔,自然情韵流动,韵味无穷。

【例4】《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下)练习三: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这就以课文内容为立足点,揣摩人物心理,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法成熟则表明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读,训练了学生阅读文本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四)评析文段懂鉴赏

《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对课文的评价作文中,能形成个性的观点,发展独特的思维,提高评价能力,形成深度的个性阅读感受。

从七年级开始,表达情感鲜明的课文就有设计观点练笔。如《亲爱的爸爸妈妈》练习中要求日本作家的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感想或评论。

当然在练笔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如何写作进行过程启发,让学生了解该怎样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建立在课文内容基础上的观点,逐步养成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对现代文的评价鉴赏,学生对古诗词的评价鉴赏更为困难。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对古诗文内容的不理解。因而准确把握古诗文的内容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文练习就恰在这一处进行了填补强化。

八年级上的《诗四首》练习四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八下的《小石潭记》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小石潭场景。

这些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通过训练,学生能明白卓越的作家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谴词造句,生动地表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 (五)延伸作文深主旨

初中三年语文教材从主题角度锻炼学生思维培养阅读作文能力的练笔多达28篇,近乎总数的1/3,区分设置意图,又可分为三类。

1.明主旨,懂结构

学生在学习议论文时,要了解提出的观点,懂得如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的文章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的写作过程自然是理清议论文的文脉的最好途径。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四就要求学生摘抄《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选取一条作为论点,寻找论据完成议论文的写作。 《谈读书》一文字字珠玑、饱含哲思,学生很容易找到一条寻找事例进行论证。学生在最初的小练笔中可能会思维肤浅,不够深入。比照课文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语言精练地完成论证过程,并以此反观议论文课文,助益匪浅。

2.明主旨,深体悟

刘勰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本也融入着人们丰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情感色彩比较浓重的文本,一旦

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情感磁场。学生迫切地想表达,有很多须穿透语言表层深本,洞悉文本的动情点,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领他们在生命律动中真正完成与文本灵动的情感共鸣,达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