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祖华
来源:《学园》2013年第15期
【摘 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最终的目的是能燃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而当前有些教师在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时,显得比较单调、死板。本文就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中对学生的评价来谈谈课堂教学的评价性语言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评价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98-02 一 案例背景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文言文阅读教学都是一块既新颖又重要的领域。新课标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文言文教学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
前不久,江山市第八中学举行的语文老师赛课暨展示活动,其活动主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感受经典的魅力。赛课课题是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的《过秦论》。
这是一堂公开课,执教教师是一名踏上讲台尚未满三年的年轻教师,对《过秦论》一文属第一次上课。学生来自我校高一(6)班。这位新老师执教班级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 二 案例问题分析及简述
“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疑问。学生们又因文言文语法枯燥乏味,把学文言文说成是“学二外”。高中课文不如初中课文浅显、有趣、生动,高中文言文含蓄而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无法获得成功的快感,课堂也容易陷入沉闷。
该教师这堂课教学设计很完整,教学目标很明确:(1)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2)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教学重点也很到位:分析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
讽今的意义;问题设计也环环相扣;教学设想也很清晰,以朗读带动理解的教学理念也没大问题。
但是,从他本人到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感觉到这堂课很生硬,仿佛一锅“夹生饭”。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原因呢?原因有很多,笔者在这里仅从课堂评价语言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在这堂课上,该老师频繁使用了“好、很好、非常好、请坐、谢谢”等一些空洞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没有进行到位的评价,对学生有待商榷的回答未指出其中的不足。如有学生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进行翻译时,未作任何评价,仅仅是教师自己说出正确翻译。
课堂进行到17分钟时,有部分学生对该位老师提出的“什么是仁政?”作了回答,当一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很全面时,该老师仅说:“回答得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随后也没评价。直接打出幻灯片“解说仁政”(感觉内容太冗繁),看得出学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回答得如何。
缺乏得体到位又不失教师个人风格的评价语言,使课堂上各个环节如同没有润滑油的机械链条,失去了课堂的神韵和灵性。 三 案例反思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文中字词的讲解以及文言知识,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见启迪智慧的思想、感人肺腑的情感,留下的只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号。因此,导致部分老师日常上课不注重对评价语言进行修饰,常常是随口说说,这样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伤害往往不易察觉,教师也常将注意力放在问题设计以及板书等方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需要明确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果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赏识的。因此,合理的、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促动其提高学习质量。 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中发现,评价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模糊。一方面觉得评价过多会耽误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仅是说学生回答的“对”或“好”、“你真聪明!”这样的语言。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的肯定,有激励作用,时间久了,学生感到厌烦,教师的语言不丰富,缺乏感染力,也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恰如其分、幽默风
趣的评价语言,运用在教学中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评价在课堂教学乃至在日常师生交往中都非常重要。(1)适当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体学习的能动愿望和创造精神;(2)鼓励性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3)准确的评价有助于引领学生的理解走向正轨,丰富、深刻学生的认识;(4)精彩而又个性化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形象的塑造。
现实生活中,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
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当学生因胆子小,没有把握等原因而不敢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微笑着说:“我相信你是能答上的,大胆地试一试,好吗?”用语言鼓励他勇敢地说,并协助他说清楚,使他们逐渐克服胆怯心理。在他们回答后,千万别忘了鼓励一句:“你看,你说的多好啊!以后要把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啊!”几次下来,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当发现不爱举手的人举手时,教师要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即使他们讲得断断续续,没有抓住重点,也不要有任何责怪。同时也要制止其他学生抢着举手或者抢着回答。这个时候,继续保持最本真的微笑,告诉他:“你完全可以回答!”并要寻找机会让他们回答。这样,日积月累,这些学生也会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养成乐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当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时,教师不要说:“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也不要说:“不对,请坐。”“你在重复别人的发言,你没有认真听讲。”这样的否定,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答对了一部分,继续努力!”“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很好。但你再仔细动脑筋想想,好吗?”这样用肯定、商量的、提醒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他继续认真听课、动脑思考。
改善教师的评价语言,为僵硬死板的课堂上点润滑油,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运转起来,让学生的心灵变得多姿多彩,又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启燕.文言文教学须以“言”为本[J].语文教学通讯,2007(1)
[2]高艳红.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论,2008(5)
〔责任编辑:李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