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愁》教案

来源:六九路网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学习现代

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 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初步掌握通过分析

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结合生活体验

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以读代讲,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体会诗中四种意象的意义和它们在表达乡愁上起的作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程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听了过后,请同学说一说你听后的感受,你可以从听到的内容,感受到的旋律,或者你由此想到的画面等等这些方面来谈。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唱出了对亲人、对家乡、对大陆的一片深情。其浓浓的哀愁萦绕每个游子的心头,这种哀愁在歌曲中反复的吟唱,你们说,这种哀愁是什么?(乡愁)

这首歌曲是根据一位台湾诗人的乡愁诗谱曲而来,你们知道这位台湾诗人是谁吗?对,他——就是余光中。

二、 介绍作者

对于余光中,你们了解多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被誉为“乡愁诗人”。 这首诗写于1972年,这时,诗人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就在这种特殊的时代,又由于海峡阻隔诗人不能回归大陆,于是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时时涌上心头。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 学习诗歌 (一) 美美地听

1、 听配乐诗朗诵,初步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 师:同学们听了配乐诗朗诵,你们觉得这首乡愁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抑郁沉重),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来朗诵呢?(舒缓)请听老师范读一遍,注意听朗诵的技巧。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二) 美美地读

1、 模仿朗诵,全班齐读

2、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了这首诗,有没有感觉到这

四节诗在结构上、句式上有什么的特点? (生:每一节诗有四句,而且句式整齐、均衡)

同学们,这首诗的句式整齐、均衡而又富有一定的变化。所以,这首诗在结构上、句式上很美,诗歌的节奏也很好划分,请根据屏幕上的示例划分诗歌的节奏。 3、教师范读第一节,全班在齐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4、同学们,刚才我们只是读出了诗歌的节奏,但还不够,还需要读出诗歌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更好地读出这首诗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读出他的抑扬顿挫呢?现在以第三节为例:

(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哪些词语强调了、重读了,哪些词语语调显得很低?为什么要这样来读?)

老师范读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

微颤音)

(提示:“一方”数量词修饰坟墓要强调;“矮矮”重叠词语修饰坟墓,表达母亲去世,永失母爱的悲痛之情,要重读;“外”指活在世上, “里”指离开人世,体现作者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哀痛,要重读。)

师:同学们,我们只是讨论了这一节的朗读技巧,关于其他三节就很简单了,其他三节同样有数量词、重叠词,还有相关词语的反复,这样就使这首诗呈现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旋律。请同学们在书上给重读的词语加上着重符号,并自由朗诵,也可以分组朗诵,要读出抑扬顿挫,才能读出情感。

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 美美地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感悟了这首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也还不够,还需要领会诗人当时得情感,这样才能读出乡愁的韵味,那么这首乡愁诗,诗人是如何体现自己的情感的呢?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 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

不明的情感,然而这首诗通过创设意象把诗人的情感寄托在物上。所谓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同学们,这首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想一想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诗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怎样的情感经历?

师:小时候,诗人以邮票寄托自己的情感,同学们,“邮票”让你联想到了什么?(通信)诗人与谁通信?(母亲)这时候的诗人正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在外求学)我们可以想想,诗人小时候上寄宿学校,与母亲分别后,要与妈妈通信,体现了我对妈妈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思念)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含着多少情感啊!

同学们,船票、坟墓、海峡又让你联想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用两分钟的时间把你联想的内容写在纸上,呆会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师小结:这首诗以时间的先后顺序,选取了四组不同的意象,写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前三节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情感。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2、 全班齐读,读出诗中情感的层层跌进,感受诗歌的

意境之美。 (四) 美美地说

同学们,余光中选取了四种意象,来表达他心中的

乡愁,你们心中的乡愁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

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 (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自己写的诗句。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品读示例: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