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走近诗词浸润心灵--浅析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来源:六九路网
学科 走近诗词——浸涧心灵 浅析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口柴少丹 (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浙江诸暨311800) 中闰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个民族尊敬诗.也尊 一、以诗为伴。明确目的 敬经典。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以诗歌和行动,特别 是以生命诠释了他的爱国情怀:杜甫以诗词表达了 对社会的忧患、对国家的担忧;还有陆游、文天祥、 辛弃疾等一大批诗人本身就是热爱祖国、关心人民 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诗歌的魅力唤醒了一 一首好诗,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影响 无数人的一生。若将人生分为五个阶段:童话时代、 诗歌时代、小说时代、散文时代和哲学时代,那么十 七八岁的学生正是天生的诗人,因为这一阶段的学 生正处于诗歌时代。上了高中,直至三十岁前。人的 特点是充满激情,不用考虑柴米油盐,只关注鲜花、 云朵和社会正义,如诗如画、色彩绚烂,这段岁月正 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从学习个体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 存在的。中职生更注重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往往忽 略对美的体验、感受与陶冶。再综观时下,语文课的 文学味被一些丰富的“活动”取代了,课堂气氛热 闹,真正打动心灵的东西却少了。 钟启泉先生提出:学生独特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必须借助于种种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 会体验、生产体验和文化体验等。事实上,语文教育 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其能通过文学作品的 体验感悟,引发学生的美感并陶冶其性情,以弥补 其他教育所不及养成的高尚情感。诗词无疑是中国 文化中最为璀璨耀眼的明珠。诗词教学也定能使学 生受到良好的体验与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 定了古典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 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 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应以诗为伴。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学是《诗经》和《楚 辞》,诗在中国几千年来美不胜收。没有哪个民族的 人像我们的先辈那样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块土地 上。作为后代的我们,理应让生活充满诗意。 诗歌为我们的人生平添了许多真、善、美的光 辉。为了让学生明了学诗的目的,对诗词产生兴趣, 笔者经常为学生作有关“诗词的魅力”的讲座。旨在 让学生从 tl,理上真正认同诗歌,接受诗歌,直至喜 爱诗歌。笔者也从盲人乞讨“行行好吧,给我点钱” 至诗人改写文章“春天来了,可是我看不见”的故 事,到趣味诗词、经典诗词的举例赏析,让学生看到 诗词的光芒,点燃学生对诗的热情。 二、精神感召。激发兴趣 让中职生走近古典诗词,旨在培养其良好的意 识,感受诗词巨大的魅力。在教学中,笔者注重调整 传统教学对学生生硬灌输、强加要求的模式.不硬 等。”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导学 生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能够“读出自己” 孔子日:不学诗,无以言。以下是笔者在探索如 何让中职生走近诗词、接受诗词并喜爱诗词道路上 获得的心得。 性要求学生一定要背诵多少首诗歌、知道多少诗 人,而是通过熏陶,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受诗歌 带给人的精神体验。为积极调动学生学诗的兴趣, 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培养古典诗词源干生活的意识。“男女有 学科 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词 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要消除学生对诗词的敬 畏感。 (二)循序渐进地去赏析。从浅显易懂、生动有 趣的回文诗、对联欣赏到经典古诗词赏析.逐渐培 养学生的兴趣,形成诗词学习的乐趣。 (三)入情吟诵地来品味 入情地朗诵诗词最能 读出诗味。从诵读中,我们可以体会诗词的美感,并 且可以延伸至现代诗歌,品味诗词带来的音韵美、 节奏美。 古诗文诵渎教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诵读 读 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吟诵品味中,学 牛自然会被作者抒发的真情、揭示的哲理深深触 动.也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折服.从而使学生 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强烈兴趣,体会古诗词学习原来 足如此地奇妙与精彩。通常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学 生间的对话中,我们也能偶然听到参杂的诗句,说其 一.对方就能明门其二,这样的玄妙使学生乐此不 疲。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牛 活阅历、知识经验方面的相异而有所不同,且许多 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 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自编教材,深探方法 本着“课内得法,课外迁移”“循序渐进、日积月 累”的原则.笔者邀请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共同参与、 研讨适合中职生的古诗词。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不 断充实完善,编写校本教材《我们的诗》;在选编课 外古诗词时,特别注重与文本的联系,或同步拓展, 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同人异 义”(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 类型的不同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 如何讲诗词方面,笔者也下了不少_T夫,努力探讨 适合中职生学习的方法,避免枯燥乏味、生硬灌输 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学生乐学、爱学。耳熟能详的 句子,教师要多说多讲,以点带面:可设计有张力的 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进行专题讲述,对同一 风格、同一题材、同一情感、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 诗词进行比较分析。 在诗歌解读中,我们还应坚持用诗化的语言解 释诗歌,尽量避免字面直译;应知人论世,善于因诗 说事和以事说诗,以增强感染力。 在教学巾,我们也注重课堂探讨的氛围。学生 间的探讨、师生间的探讨总能在不经意中擦出智慧 的火花,无意中便丰厚了作品本身的内涵。教师可 引领学生阳己去找诗句、读诗句、分享诗句.让学生 试说感受,同学问再相互探讨。这样探讨的过程便 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班级黑板报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平台。笔者班 级的黑板报每期有“诗词一角”,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有名诗推介,有诗人介绍,有诗坛趣活,也有学 生稚作。这些都发挥着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展爪学 牛才华的双重作用 四、依托文本,展开想象 教师应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一 度创作。如在执教《用意象说话》中,我ffJ由意象“丁 香”展开,结合李璩词《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与李 商隐诗《代赠》,也结合现代诗《雨巷》中丁香姑娘撑 着油纸伞的形象展开.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描述,以 达到美的享受。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适度想象,联系到意境、 风格相似的诗文。让学生共同参与,创设良好的情 境.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深度参 与课堂教学。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学生便可举一 反三。这样既展示了教师的学养,更为学生搭建了 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培养能力和拓展视野的平台。 五、吟诵经典,仿写诗句 学生如果从心理上接受诗词,便会不f{觉地去 吟诵,这自然会增大其古诗词背诵的容量。诗词的 魅力在吟诵中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熟读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蕴涵着丰富的育人 资源。对学生品格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 起着很大作用,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也是 一种耳濡日染的熏陶。 在诗词诵读活动的引领下,班级可以兴起诵读 经典热。很多学生必然会向成语、歇后语、三字经、 《增广贤文》、名人名言等方面拓展延伸,对传统文 化的积累便会慢慢地丰厚起来。这时,我们可以开 始诵读散文精品、进行演讲比赛。在我校的一个班 级.学生自行组织了演讲比赛,在诗歌良好氛围的 带动下,学生的积极性可谓空前高涨,也取得了很 好效果。如今,该班有四位同学是学校朗诵社成员, _二位同学是校广播室成员,更有一位同学被评选为 学,Ft- 校文艺大型活动的主持人。 在大量吟诵的基础上,便可对学生进行仿写训 练。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仿写诗歌的方法。 (一)套用经典仿诗句 我们可以改诗造句,套用经典诗词,改动诗句 进行创新:也可以编写回目,如学生在赏析经典小 失是日益明显的问题,也是老师们甚感头疼的问 题。如校园中为小事而引发的口角矛盾、打架事件, 学生的早恋问题,都让教师犯难。而古典诗词中蕴 涵着诸多中华民族的美德:谦让、礼貌、才子佳人高 尚隐忍的爱情观等,学习这些对中职生来说都是很 好的文化体验。因为在赏析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 触摸诗人的灵魂,也能感受到诗人的真性情和真情 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做 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 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 将情节细分为八个过程.再用章回小说回目的写法 给每个过程加标题;还可以编写对联,力求句子工 整.表意明确。尽量追求押韵,追求词汇的美丽。 (二)还原生活写诗句 古诗词不仅能净化心灵.使人得到审美的精神 愉悦.还能启迪智慧,开启写作之门。通过诵读,我 们能明确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因此写文章必须有真 我们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生活、联系实际。如 前段时间“我爸是李刚”事件轰动一时,各新闻媒 情实感;诵读古诗词能激发想象力。使作文更有创 造性:从古诗词中学习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语言. 体、网络媒体纷纷谴责,更有网友套用古诗词为“我 爸是李刚”进行遣词造句。在课堂上,笔者亦让学生 结合古诗词自主创新造句。由于活动内容新鲜,贴 合时代,学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既 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从古诗词中还可学习多种 多样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师可相机安排一些作文 片段练习,鼓励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古诗词。学 生的语言内存越多。语言也就越富魅力。我们班许 能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又丰富 了诗词教学的内容。在一片调侃声中,寓教于“侃”, 寓思于“侃”。 (三)自创作品,共同分享 多学生受古诗文的熏陶,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在各 种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很多的奖项。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赋 予古典诗词的学习研究时代内涵、将探索研究引向 深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站在“中华民族的 学生的作品创作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适时分 享、点评,以肯定为主,建议辅之.以此更好地加强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六、德育为重,延伸写作 伟大复兴”的理论高度,认识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 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最大限度地培 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职生的进取心相对较弱.厌学心理和美德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