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于大学生发展个性的重要性 刘世健 (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民族的自豪。学习是大 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没有健全的体魄,学习便无从谈起。随 二、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阶 1.体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段,它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渠道,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教育 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着鲜明个 即它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强健学生的体魄.教会学生如何 性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 面对压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 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 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又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偏差,增 化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不 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任何一种比 再只需要学习型的人才,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 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 的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才素质诸因素中不可缺少的一 染。体育教学中的竞赛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 部分,是个体适应社会和选择社会的必备条件。所以个性也逐 他们的意志力、自制力等品质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克服其个 渐地被人们所重视.怎么样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 性中的消极、落后、畏难等不利因素,增加勇敢、顽强、果敢等 才.是当前教育方向的一大难题。 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形成积极健康上进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 心态和良好个性。 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事业的蓬 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勃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现代健康的人的标准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 越来越被重视。教育家基夫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 的健康。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能发挥不可估 个性特征为基础.在有组织的教育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育实 量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在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接受 践。”“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 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正视和接受现实;热爱生活:能适当地 展,并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可见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教 表达情绪;具有健全的人格.等等。高校体育教学能通过各种 育的一种趋势。 教学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形成 大学生实现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素 果断、坚韧、自信等意志品质: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畏难情绪 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即要求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 和不良习惯、不良欲望等,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活动 点,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 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 面对的是即将步人社会的学生群体,怎样在学校体育教育 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 的最后阶段既能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又能发展学生的个 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 性,是每一位从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都应思考 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学生通过游戏 的问题。 群体及活动能扩大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 一、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增大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 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成熟,使其个性也愈加鲜明, 知识面,促进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对待别人的 独立意识更强。主要表现在:首先,其个性具有可塑性。虽然大 态度。 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后期阶段,但由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 3.体育教育对学生社会性的作用 由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渐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人社会一个学生群体,对其社会适应 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学生个性的可塑性仍然很强,有很大 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育教学 的发展空间。其次,其个性具有外向性。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自 活动恰好能提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良好教育环境 主性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下蛰伏的个性翅膀在 因为,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需要在群体环境中进行,学生 大学阶段得以舒展和释放。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已渐成 在教学活动中容易进行沟通,其交往形式也通常自由而随意, 熟,因而其个性多为外向性,他们更愿意与各种活动中展示自 同时课堂和谐的气氛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 我。再次,其个性具有多样性。因个体的成长环境,先天素质, 紧张心理。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生问的良好人际关系.又 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多样性。最后,自身的个性结构也存 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偏差,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 在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并存等多层次性。这些个性特点都 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 的娱乐过程.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个性得到发 参考文献: 展张扬,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将田径运动会办成学校体育 [1]林俊等.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 的盛事。 2008.(4):242. 2.5改变评价机制。 [2]洪卫星等.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9弊[J].安徽体 学校体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运动的乐趣中 育科技,2004,25(2):l18—1l9. 有所收获。所以高校运动会的评价机制也要及时改进。对参赛 [3]唐泽良.普通高校运动会项目改革的可行性研究[J]. 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运动成绩,而且包括学生在比赛中的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 造力和表现力.以及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文明风尚,等等。 [4]刘英.高校运动会的改革方案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 如可以增设最佳表现、最佳道德风尚等奖项来鼓励和吸引广 学报.2007.24(5):124—127. 大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让学生不仅体会到田径比赛的 『5]詹中华等.对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现状的调查分析[J]. 激烈竞争,而且从中收获乐趣。 辽宁体育科技,2003. 138 校园健身街舞训练对大学生形体和身体素质的影响 吴 斌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健身街舞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体育文化运动 1_2_3实验法 深受广大年轻人的推崇,全国很多高校都正式把它作为一门 对我校大一公共体育街舞选修课学生46人进行一个学期 健康课程来开设,并且受到大学生的喜爱,选课的学生非常 教学测试共16周.分别测试教学前后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和 多。本文作者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 身体素质指标,并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就校园健身街舞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的 l-2.4数理统计法 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校园健身街舞是一项具有较 实验数据采用SPSS1 1.01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性 高锻炼价值的健康课程。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校园健身街 检验采用T检验。 舞训练,对身体形态的改善和运动素质的发展均有良好影响。 2.结果与分析 关键词:校园健身街舞 大学生 形体 身体素质 表1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对比 街舞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 代中期传人我国,并在短短的2O年内快速地发展起来,并以其 独特的魅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成为一种 时尚健身运动。在大学校园里健身街舞、啦啦操、跆拳道等已经 成为当前最流行和最热门的体育健康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喜 爱,参与和学习的学生很多,但健康街舞课程训练对大学生的 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坏 的影响,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我校大一公体课一个班的学生 进行了一个学期(16周)的教学实验,测定其实验前后的身体形 表2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女生) 态和身体素质等项指标.综合大学生参与校园健身街舞锻炼取 得的效果进行论述,分析校园健身街舞锻炼对学生身体形态和 身体素质的影响,旨在为校园健身街舞锻炼的理论和实践提供 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推动健身街舞在大学校园里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大一公共体育街舞选修课学生46人,其中男生18人、 女生28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表3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男生)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文献.以掌握最为 全面的研究结果。 1.2.2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对10位专家进行了走访,充分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意见 和建议,并对30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从中获得了实验的测试项目。 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 身体素质:采用大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测试项目50米、推实 心球、800(女)和1000米(男)、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和引体 向上(男)。 校园健身街舞的特点就是动作张弛自如、快慢有度、流畅 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 塑造是长久的和起稳定作用的、一方面,个性有选择活动的作 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 用.比如性格积极的学生比消极的学生爱好运动,每周平均进 的努力过程.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行体育运动的时间也多。另一方面,运动又在改造着个性,尤 都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个性发展即为创造性的确立人格的过 其对人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和观察判断、思维等智 程。体育作为学生早期社会化的实践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创造 力都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体育运动在塑造学生个性发 性特征起着培养和促进性作用。 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不可忽视。加强对校园体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有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 育文化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的力度,积极举办高校体育文化节 系。“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学调查证明.经常参与体 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之与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育运动的青少年比一般学生要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 相互协调,可以形成具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为大学生的个 织,他们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而在这些社会活动中,青少 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 年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 体育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一项活动。除了职业以外,体育运 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 动与人的密切程度常常超过其他活动,因此它对人的个性的 践高校体育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