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管线一般采用弱电电缆直埋方式.弱电电缆直接埋地敷设挖沟与强电电缆敷设要求相同,但其挖掘深度不应小于弱电管道的最小允许埋设深度,参见下表: 弱电管道的最小允许埋深表 管顶至路面或路基面的最小净距(m) 管种 人行道 混凝土管 PVC管 镀锌钢管 石棉水泥管 0。5 0.5 0.2 0.5 车行道 0.7 0。7 0.4 0。7 弱电电缆防干扰要求很高,因此,弱电电缆直埋时与其他地下管线和建筑物不应小于允许的净距,如下表所示:
弱电电缆直埋时与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最小净距表 其他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名称 给 水 管 排水管 热力管 煤气管0.8MPa以下 75~150mm 200~400mm 400mm以上 最小平行间距(m) 0.5 1 1.5 1 10 1 0.5 0.5 0。5 0。5 最小交叉间距(m) 电力电缆3。5KV以下 建筑物的散水边缘 建筑物(无散水时) 绿化树木 排水沟 0。5 0。5 1 0.75 0.8 0。5 0。5 电缆管道、直埋电缆与其他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最小净距 平行净距 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名称 电缆 直埋 管道 电缆 75—150mm 给 水 200-400mm 管 400mm以上 排水管 热力管 煤压力≤300kPa 气管 300KPa<压力≤800kPa 10KV一下电力电缆 建筑物的散水边缘 建筑物(无散水时) 建筑物基础 0.5 0.5 0。5 1 1。5 0。15 0。5 0。5 0。5 0.5 0。5 1 1 交叉净距 电缆 直埋 管道 电缆 —- 0.5 0。15 1。5 1。5 1 1 1 1 1 1 0。15 0。5 0。25 0.5 0.15 0。5 垂直管线设计
垂直主管线都设置在弱电竖井中。弱电竖井在每个楼层上设有弱电小间,它是竖井的一部分,这种敷设弱电主干线上升的弱电竖井,每层都有楼板隔开,只留出预留孔洞,安装工程完成后将预留孔洞多余部分用防火材料封堵。因此,弱电竖井实质上是由每层弱电小间上下及配线连接构成。
弱电井位置根据实际图纸决定。从理论上而言,宜避免弱电竖井与电梯井及楼梯间相邻,竖井内墙面利用率减少且产生震动不利于线路运行,另外因电梯为反复短时工作制负荷,在靠近其控制电器及线路部分,易对竖井线路产生电磁干扰.但是,从建筑学、建筑结构设计和用户需求出发,弱电竖井与强电竖井分设在电梯间或楼梯间相邻两侧不在少数。
弱电竖井内常用的布线方式为金属线槽。 水平管线设计
水平管线一般包括配线电缆管路和用户线管路两部分。配线电缆管路是指上升管路的接头箱到分线箱间的管路;用户线管路一般指分线箱到用户出线盒之间的管路。楼层配线电缆管路如距离较远,可采用吊顶内或梁底金属线槽的方式敷设.
楼层水平管线设计主要依据楼层的用户分布使用要求,以及房屋建筑的结构进行。目前,常用的布线方式有:放射式布置方式、格子形布置方式、分支式布置方式。在此选用分支式布置方式。 这种方式的楼层管路比较有规则的分布,用户管路均由楼层管路
的分线箱引出,一般是互相垂直,也可以斜穿敷设管路.因此这种方式能与房屋结构配合。适于用户比较均匀分布,灵活性大,且要求高. 楼内预埋管线设计
建筑物内预埋管线应随土建施工预埋,应避免在高温、高压、潮湿及有强烈震动的位置敷设。预埋管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其他管线电力线压缩空的相路 互关系 平行150 净距 交叉50 净距 20 20 500 300 20 量避免交叉 150 150 500 300 300 时应加绝缘层,应尽间距不足气管 封) 给水管 (不包热力管热力管煤气管 备注 (包封) 电缆管、用户线管应采用镀锌钢管或难燃硬质PVC管。在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的场合,预埋管应采用镀锌钢管并作接地处理。 直线(水平或垂直)敷设电缆管或用户线管,长度超过30m应加装过路箱,管路弯曲敷设两次也应加装过路箱,以方便穿线施工。过路箱应设置在建筑物内的公共部分,宜为底边距地0。3~0.4米或距顶0。3米.
由进户管至分线箱地电缆预埋管的直线电缆管径利用率,应为管内径的50%~60%,弯曲处电缆管径的利用率为30%~40%。 由分线箱至用户终端出线盒,应敷设暗管。穿放平行用户线的管子截面利用率为25%~30%,穿放绞合用户线的管子截面利用率为20%~25%。
电缆管径利用率=
用户线管截面利用率=
电缆的外径(mm)
*100%
电缆管内径(mm) 管内导线总截面积(mm)
*100%
用户线管内截面积(m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