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光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并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2、通过探究环节分析误差的原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在实验中重视过程与方法,所以本节课我除了用到常用的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之外,还用了对比法和归纳法
1 / 4
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
从学生的猜想入手,验证猜想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到结论,这节课有三个难点,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虚像的理解,下面我来说说如何利用自制教具来突破这几个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教学设计中,课本直接给出用玻璃代替平面镜,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环节我改进的方案为“在寻找像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从平面镜到玻璃板的全过程”,首先学生活动“照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抛出问题,如何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测量,,但是在测量中学生们发现,测量时刻度尺无法和被测物体紧贴,测量不准确。
其次,尝试把物和像放在一起比较大小,镜前物体不动的情况下,谁去替他和像比较呢?学生想到找一个和镜前物体大小相同的替代物体和像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把替身放到镜后还是不能与像比较,因为平面镜挡住了替代物只能看到像,不能看到镜后的物体。如果把平面镜变的透光,这样也许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视频去掉涂层”
去掉涂层使平面镜变成玻璃板就可以看到镜后的物体与像是否重合,其实重合除了代表相等外,还说明镜后替代物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为学生搭设思维台阶,改被动接受为向学生展现装置的生成过程并找到了像的位置,突破了实验中的难点,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物体与像位置关系
2 / 4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先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学生根据现成的实验步骤,机械模仿,缺少动脑的机会,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非常适合采用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大小,距离,正倒左右并用作图分析的方法,加深对称的理解同时着: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实验评估能力。
第一、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规范实验操作
集中呈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在平时的授课中很多老师对数据和正确结论的差别都统称为误差。其实,这些所谓的误差的背后有可能是学生思维不严谨,有可能是操作的错误,还有可能是由于实验器材出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评估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尝试进行改进
准备实验器材时,我准备了薄厚不同的玻璃板,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厚玻璃板出现的两个像差距很大,不好确定像的位置,而薄玻璃板虽然也是两个差距较小容易确定位置,如果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时,像是凸出或者凹进纸面的,无法在坐标纸上画出像的位置,对于这一点我是用自制教具来突破难点的。
中间这块板相当于平面镜,两边分别放上蜡烛和替代物,当旋转蜡烛所在的平面时表示物体和镜面不垂直,通过旋转另一个面来找像,从背板上的坐标可以读出物体和替代物所在的平面和平面镜的夹角,重锤的位置就是物体和像的位置,从刻度尺上大致读出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
(视频)
这个教具还可以解释小轿车的前档为什么是倾斜的
物理来源于生活,课堂的结论可以在生活中加以验证,是多么有用而有趣呀。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对称
3 / 4
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注重了探究的结果,更注重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亲历像和物体对称生成过程,从两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尊重客观数据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虚像的理解
这个环节中“手摸蜡烛→光屏找像→纸带模拟平面镜的成像原理”,通过视觉、触觉感知虚像,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到理性,同时用多媒体进一步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这样既从实验又从理论对虚像进行解释加深了学生对虚像的理解 平面镜在生活中有跟多应用,比如牙医看牙时用到的镜子,查视力时节省空间,小小的平面镜在潜望镜中却有大大的用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原理,我自制了一个可以拆开的潜望镜,
教学反思:
一、平面镜成像实验是光学中的核心实验,所有教材都涉及到了,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期刊和参考了各个版本,对比了不同版本本节涉及的内容和创新点,确定备课思路。我们讨论到了为什么加入正倒和左右的探究,是为了加深对于对称的理解。
二、本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解决了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新课标在改版时,多次提到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出科学探究不要面面俱到每节课要有一个核心,所以这节课我采用了全放开的实验方式,凸出对孩子们实验评估能力的培养,通过薄厚玻璃板,让孩子们关注到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制教具展现装置生成的过程,解决像不在纸面的问题,让孩子们意识到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结果,更应该关注探究的过程,通过着重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法。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