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在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一些有形的旅游产品的购买或享受无形的旅游度假产品服务的经济行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发生,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旅游消费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国内有学者(刘纯)认为,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并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还为调查研究的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结构关系。
影响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大类.
一、环境(客观)因素
影响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外部因素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不仅受个人因素影响,还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人与人之间的消费活动又有相同之处。而且,只有从社会因素对其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才能科学地解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并为消费心理和行为的预测提供切合实际的依据。外部因素对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较主要的因素有: (一)经济因素
在讨论经济因素限制下的旅游者消费行为描述时,我们把限制消费行为的非经济因素看作是已知的不变条件。有的研究表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因素有收入、价格和利息率(王小彬程鹏)。 1.收入
收入水平决定着一个潜在的旅游者能否实现旅游及其消费水平的高低。然而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收入并非全部都可用于旅游,因此决定其能否实现旅游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指的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很少会外出旅游。然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这一临界点,该家庭用
于旅游的消费便会迅速增加且增加比例超过收入比例。此外,收入水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而且会影响到人们的旅游消费构成。一般来说,较富有的家庭会在食、住、购、娱等方面花较多的钱,从而使交通费用在其全部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缩减;而经济条件次之的旅游者消费构成中,交通费用所占的比例则较前者为大,其原因在于食、住、购、娱等方面节省开支比较容易,而在交通方面省钱则比较困难。 2.价格
旅游产品的价格及其变化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经济学的需求规律同样也反映在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购买上。首先,旅游产品同其他某些商品和服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旅游产品的价格同这些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不同变化会导致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其次,由于人们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往往会减少对外出旅游的需求,这是由于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收入效应。 (二)、非经济(心理)因素
态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限制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导致某种偏爱或某种方式的行为倾向,并进一步影响旅游决策,这一观点对旅游经营者的启发作用在于:要想通过改变旅游者的态度影响其旅游决策,就必须设法使消费者意识到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具体服务项目和内容,并设法使消费者相信这些项目和服务是可以得到的。这样,消费者在进行旅游决策时就会把它们作为解决旅游问题的可行性选择。旅游者态度的转变也影响着旅游消费行为。实际工作中,可以从改变旅游产品的形象和旅游者个体的状况两方面入手,促使个体的态度转变方向和强度。
(1).社会因素 包括文化、民族、种族、集体、宗教、家庭。
消费者属于什么样的团体,他的消费行为也会体现出这个团体的特征,遵从所属团体的诸多行为规范。一个特定的团体所具有的价值准则或行为惯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成员的行为,在旅游情景中具体表现为属于某一特定团体的人们寻求他们所属群体惯常的利益。旅游经营者应了解旅游者所属的特定团体,了解这些团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了解他们的习惯和需求,使销售和服务工作适合于不同类型团体的需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团体的性质也存在差异。有按经济收入来划分的团体;有按受教育水平来划分的团体;有按职业来划分的团体;有按社会阶层来划分的团体;有按文化群体来划分的团体。鉴于这些不同角度的划分方式,同
一个人可以归入不同性质的团体。许多的研究(刘纯,1986;屠如骥,1986;甘朝有、齐善鸿,1994;沈祖祥,1998;孙喜林、荣晓华,1998;梅奥&贾维斯,1987)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不同的团体对旅游行的影响。
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需时间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为闲暇,它是实现旅游消费行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闲暇时间大体上包括每日闲暇、每周闲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其中除了每日闲暇时间因为很零散不可用于旅游之外,其他三类均为旅游消费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并非所有的闲暇时间都一定用于旅游,但对从业人员而言,一定数量而且比较集中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外出旅游,完成消费行为。
(2).市场信息因素 包括旅游目的地、广告宣传、销售服务、营业人员、经营方式、旅游地形象等。
信息对消费行为的限制体现在信息量与选择的余地上,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信息的不对称使旅游者在决策上产生困难。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渠道: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商业环境包括广告和推销。旅游经营者应通过具有吸引力的信息传递方式增强消费者原有的动机,促使他们接受并赞成这些信息,从而作出计划外的瞬时决策;也可以通过劝说消费者改变决策方法来影响他们的旅游决策。旅游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亲属和朋友,这是个体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与商业环境的信息相比,旅游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来自亲友的信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向消费者宣传、介绍、推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旅游选择,这对缺乏经验的消费者尤为重要。 (3).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变迁等。
这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旅游资源,拥有好的旅游资源的地区自然比没有的城市更有优势。另一方面,是地形和气候等,这会影 (4).个人心理因素
这里讲的个人心境是指消费者进入购买现场时的情绪状态或精神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体验。在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保持它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同的心境会使消费者行为带有不同的情绪色彩,或者兴高采烈,或者抑郁寡欢,或者暴躁不安等等。
旅游者的审美情趣,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看法对客观事物审美价值的评价。当消费者产生对某种事物和现象的美感时,实际上是抱肯定态度,并会以积极的情绪色彩表现出来。消费者的美感不仅受到各自的出身地位、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和实践经验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美感差异十分明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商品的美必须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统一。
影响旅游消费者的客观外部因素不同,反映出的心理、行为也就不同。
二、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一)、消费者的情绪 情绪的基本类型
根据情绪的不同来源,可以分为五大类别。 1.基本情绪。主要指喜怒哀乐等经常出现的情绪。
2.感官刺激引起的情绪。指痛楚、压迫感等纯粹由感官刺激引起的。 3.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如对事业的自信,失败时的羞辱等情绪。 4.与审美有关的情绪。如快活感、轻松感、幽默感等情绪。 5.与他人有关的情绪。如爱、憎等情绪。 (二)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情绪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情绪是多种多样,很复杂的;各种情绪表现的程度有着明显的、较大的差异。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积极的情绪。这种情绪能增强购买欲望,促成购买行为。如有位旅游消费者看到市场上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尽管近期他没有去旅游的打算,但是他还会去付诸实施。 2.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抑制购买欲望。
3.双重的情绪。如高兴又怀疑,基本满意又不完全称心等。 (三)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具体情绪过程
消费者从对某商品产生需要到最终决定购买的情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悬念阶段 消费者产生了旅游的需要,但还未采取行动去寻求这种商品。消费者这时处在
一种悬念状态中,其情绪特点是不安。如果他的需要是强烈的,那么他就会体验到一种急切感。 2.定向阶段 消费者这时已面对他所需求的那种商品,但他对旅游目的地的观察还是初步的、笼统的。这时的情绪获得定向,亦即趋向喜欢或不喜欢,趋向满意或不满意。
3.强化阶段 强烈的购买欲望迅速形成。有些消费者在强烈的购买欲望的推动下,立即完成购买行动,而有些消费者比较冷静,他们还想再推敲一下。此时,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情绪过程还没有完成。
4.冲突阶段 这时,消费者将对旅游商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如价格是否合理,旅游质量是否可靠,旅游路线设计是否新颖,社会上是否流行,是否假冒等等。由于十全十美的旅游商品很少,大多数商品都会在某些方面使人不满意,因此,消费者往往要体验不同情绪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基本满意而又不完全称心,比较喜欢而又略感遗憾等。如果积极的情绪占了主导地位,那么一个购买决定就作出了。这时情绪过程大大增加了理智的成分,通过评价,感情同理智逐步趋于统一。
5.选定阶段 通过各种评估,这时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了偏好,并对准这一商品采取行动,形成购买行为。
三、情绪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促使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促使人们去进行劳动、斗争。情感生活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缺少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活动也是如此,都要有情绪的加入。一般说来,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一般感受阶段
消费者对商品、商店等客观事物在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好或坏的印象,流露出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的倾向性。 (二)情绪激化阶段
消费者若对商品或某商店产生良好印象,可以激起强烈的购买欲望和购买热 情。若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或自身情感的促动,可以迅速地发展到采取购买行为。
四、旅游消费者心理需要在购买活动中的表现
心理需要推动着消费者去进行必要的活动。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必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购买活动之中,影响其购买行为。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其心理需要主要有如下一些表现: 1习俗心理需要
由于地理、气候的不同,人种、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历史、文化的不同,传统、观念的不同,都会引起消费者不同的习俗心理需要。 2同步心理需要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与人互相接触,互相比较是难免的。邻居间、同事间、亲友间,有意无意地产生一定的攀比现象,这种心理不一定健康合理,但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消费者中,通常会产生欲求迎合某种流行风气或与群体中大部分成员保持一致的心理,这在消费行为中称之为同步心理需求。总之,一定时期的消费潮流、风气、消费习惯和心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互相仿效是产生此种心理的原因。 3优越心理需要
由于怀有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支付能力、审美能力、挑选能力的赞美与尊重,因而在购买活动中,往往会产生不甘落后,争强好胜,显示其超过常人的购买条件与能力的优越心理需要。 4趋美心理需要
对商品美感的追求,是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的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生产的不 断发展,消费者对商品美感的渴求之心也愈来愈盛。据对青海省玛多县牧民的调 查看,不少牧民仍住透风漏雨的帐篷、吃糌粑,却舍得花1 、2 千元购买獭皮、 玛瑙、珊瑚等贵重物品装点服饰。由此看来,美是人们追求的,但对这类不尽合 理的消费习惯应努力引导。 5便利心理需要
在购买日用消费品时,消费者普遍都希望能获得方便、快捷的服务。 6选价心理需要
城镇居民(消费者)的收入,一般主要是依靠货币工资收入,他们的消费品 全靠购买。对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消费结构来说,影响最大的是收入水平,生产部
门提供的产品能否成为家庭和个人的消费内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商品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活动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消费者购买活动的心理活动与 价格相关。消费者总希望付出较少的货币,获得较大的物质利益,即通常对商品 所要求的物美价廉,经济实惠。 7惠顾心理需要
某些消费者由于长期使用的习惯或对某个商店、某个商品产生特殊的好感,在购买和消费时往往不加思索地、习惯地选择某个产地、某个商标、某个牌子的商品,或长期地到某个值得信赖的商店购买。这是出于感情上与理智上的惠顾心理需要。 8新奇心理需要
对构造先进、奇特,式样、装璜新颖,或富有科学趣味、别开生面的商品,都自然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希望能亲自试用,满足对消费品求新求异的欲望,以此增添生活的情趣。 9偏好心理需要
有些消费者由于受习惯爱好、学识修养、职业特点、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会对某类商品稳定、持续地追求与偏爱。如有人对集邮、收藏、钓鱼等特别爱好。 10求名心理需要
上述心理需要,构成消费者的不同购买动机。消费者的心理需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可能几种心理需要兼而有之,也可能主次不同。
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并没有考察旅游者消费行为的过程。实际上,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消费者这个主体存在,该过程就不会中止。我们可以将旅游者动态消费行为模式描述如下:这个模式表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受到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并对这一消费活动的情况作出评价。这些评价会作为信息重新反馈回来影响旅游者的下次活动。与静态的行为模式相比较,动态的行为模式增加了评价、信息以及从评价再回到信息的反馈路线。去掉这两个因素,二者的形式是完全相同的。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是:第一,动态模式中的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阶层、文化群体、职业等。第二,属于旅游者个体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情绪甚至性格、习惯等都是可以随着消费活动过程的变化而变动的,这种变动往往又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第三,在动态消费行为模式中,时间因素
被引进,即旅游者本期消费行为受到前期消费行为的影响,而本期消费行为又影响下期消费活动,形成循环反馈。需要指出的是,动态消费行为模式,仍然建立在上述分析中的环境和心理因素基础上。诸多的环境因素及其这些因素对于旅游者的作用的心理方式、心理因素以及其支配旅游消费行为的方式在动态分析中依然有效。
[参考文献]
[1]刘纯,旅游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2]甘朝有,齐眷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3]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4]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5]孙喜林,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小爱德华,J.梅奥,兰斯.P.贾维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
学出版社,1987.
[7]王小彬,程鹏.消费心理学[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8]国家旅游局人教司,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9]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10]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