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故事法拉第读后感400字
法拉第曾经以蜡烛为主线串联起了他的六场演讲,这一系列讲座已集结成册,至今仍为经典。就如他在演讲中说的“蜡烛的问题我虽然曾经讲过,可是我还想讲,如有可能,我愿意每年讲一遍。因为这题材太引人入胜了。”它涉及到了科学的诸多领域,揭示了许多奇妙的规律法则。
蜡烛的燃烧是平日里最常见不过的现象,法拉第就是从这普通的现象着手,挖掘出了许多深藏其中不普通的知识。除了这些化学知识,这六场讲座也承载了他的科学思想。这些对于我们的化学教育都是无比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无数次的品味体会。法拉第首先从蜡烛的制作结构谈起,接着具体描述了蜡烛燃烧经历的化学变化以及火焰的亮度,接着详细的解释了由燃烧引起的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变化。法拉第讲述的知识很多都能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
就比如法拉第在讲蜡烛的制作,他说人们开头用来动物的脂肪制作蜡烛,之后发展为硬脂。其中还涉及了甘油的知识。这些都可以在教师教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时作为素材使用。他将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启发我们在教学时要传导一种理念: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之后法拉第讲述了有关蜡烛的火焰的问题(火焰的形状,火焰为什么向上,火焰不同部位的温度),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烟是什么,蜡烛燃烧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都能用于初中化学上的第一单元的学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老师都会简略的讲解甚至直接忽略这部分的内容。
但其实不能小看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用日常随处可见的蜡烛引导学生探究它蕴含的化学知识,很大程度能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且将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作用不容小觑。
第一单元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关于物质加热的内容,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能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记住酒精灯加热用外焰和使用方法,并不会具体讲解,比如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盖灭蜡烛涉及到蜡烛燃烧的条件。而这些问题都在法拉第的蜡烛中详细解释了,在教学时可以引用这些知识作为补充。死记硬背获得的只是短时记忆,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将这份记忆永久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还有两个初中化学上册中的重点实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要求我们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但我们在之前的的学习中也学习了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在教材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选取高锰酸钾而不是氯酸钾制取氧气,而法拉第则阐述氯酸钾制氧的原理过程,可以在实验教学时作为先导引入,让同学们思考实验选取原料的关键。
同样的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它的实验装置改为了排空气法,为什么收集氧气是排水法而现在是排空气法,以及到底可不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在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采用了高低蜡烛实验,其中蕴含的原理,法拉第在演讲中都一一进行了解释阐述。
实验是化学教学十分重要的部分,法拉第在演讲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实验,他在实验时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在进行实验课时借鉴。如控制变量法(验证火焰变得明亮的因素)对比分析法(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反向思维法(二氧化碳和空气密度的比较)等等。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关注操作,也要注意对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教授。
法拉第这六场精彩的讲座还有其他很多需要我们挖掘的东西,以上是我一些粗略的想法。他在讲座中传达的对于知识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追寻和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