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4期 广西贫困县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分析 钟成林巢文 [摘要]为了实现持续快速稳步提升广西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的目标。缩小与非贫困县农民收入 水平的差距,对广西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广西贫 困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主要呈现出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持续增长受阻以及经营性收入和 转移收入占比较大等特点。自然环境、民族政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户素质、农村资本等是影 响贫困县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最后针对各影响因素对贫困县农民 收入水平提高的作用机理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县农民收入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户素质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3)04一OO4O一05 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广西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 发展,201 1年广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城镇化 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15.1%提高到41.8%,工业化水平 显著提升,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由23.3%增长 形势严峻It]。因此详细分析广西贫困县分布及农民收入 现状,并结合各县实际情况,查找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低 下,制约收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 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对策措施,提高贫困县农民收入水 到41.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2(广西统计 年鉴》公布的人民生活相关数据显示,广西城镇居民恩 格尔系数由58.6%下降到38.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由64.4%下降为43.8%。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划 平,缩小贫富差距,为广西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率先实现在西部地区的崛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现状 分标准,广西城镇居民已经由温饱直接跨入了小康,农 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由贫困跨入了较低水平的小康。但随 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 以及农村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国 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基 截至2012年,广西共有融安县、马山县、上林县等 国家级贫困县28个,占广西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 25.69%,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县10个,占35.7%。贫困县 人口总数为974.34万人,占广西人口总数的18.22%,其 中农村人口为850.75万,占贫困县人口总数的89.8%。 贫困县行政区域面积为7.87,占广西国土面积的 33.25%。 尼系数为0.474,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安 全警戒线。而由于历史、区位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因 素的共同作用,广西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 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贫困县农民收人和生活水平更 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农民纯收入呈现出以下三个特 点:(1)收入水平普遍偏低,2011年广西贫困县农民人 均纯收入为829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34元。(2)增 作者:钟成林,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邮编:530001;巢文,福建师范大学经济 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呻.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长缓慢,与1990年相比,广西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 2013年第4期 水平持续快速增长的拦路虎。这主要是由于单个农户生 产规模过小,大型农业机械无法推广,规模效益无法发 挥。按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规定,农户仅拥有 共增长了8.2倍,年均复合增长11.16%,比同期广西 GDP增长高出5.64个百分点。(3)持续增收困难,由于 广西贫困县大多为“老少边穷”集中连片区,经济基础薄 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资源少,区位优势不 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用 于抵押,而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由于收入较低,资 明显,导致社会资本不愿意到这些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开 发活动,这严重抑制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民收 入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4)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收 产较少,融资需求较大,但由于缺少保障,商业银行不愿 意给这部分农民提供贷款圆,少数民族贫困县农民在日 常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金融约束翻,这 入总额的比例过高,转移支付占其他收入比重大。2011 年广西贫困县户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4385.23元,占收 入总额的69.52%,大大高于其他收入。在其他收入中, 转移支付收入占其他收入总额的比重为20.25%,而广 西平均水平仅为14.27%。 二、影响广西贫困县农民收入提高的要素 分析 (一)自然方面的原因 广西的贫困县大多为“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 恶劣,山多地少,优等耕地面积更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喀斯特地貌突出,农业生产资源极度匮乏,农田水利基 础设施极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与外界 信息的交通。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户籍制度。附着在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背后的 各种福利待遇差异以及较高的户籍转换成本是贫困地 区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长期对立、分离的重要原因之 一。贫困县农民由于技能水平偏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 与城镇居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通常经济是处于弱势。贫 困县农民在城市所从事的大多为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 度较大,危险系数较高,收入水平较低的工作,贫困县农 民的收入与付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同时由于不 曾拥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同城待遇,如农民工不享受 国家给予城镇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农民 工子女无法就近入读公办学校,只能委身于各种民办农 民工子弟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教育,农民工在城 市购房贷款受到种种限制等,集中表现为农民工在国家 再次分配体系中处于严重不公的地位,与宏观调控初衷 背道而驰。 2.土地制度。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 业生产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产量连年增 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以家庭为为单位 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方式已日益成为阻碍农民收人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快 速增长。加之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大量新生代农民不 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更愿意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大军 中的一员。据《广西统计年鉴))(2004--2012)公布的县域 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 农村地区农业播种总面积为104.58万公顷,与2003年 相比减少了12.32万公顷,降幅高达10.54%,年均复合 减少1.38%。农业播种面的大幅急剧下降,从侧面反映 出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地区农业用地撂荒状况的恶 化。而现有农村土地法规定,农地承包经营权只能在同 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个人和 其他经济主体无法进入。但不同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从事 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意愿存在较大差别,这将导致农 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农地供给严重错位,一方面,大量土 地撂荒,另一方面,部分种田意愿较高,农业生产经营能 力较强的农户却碍于土地流转制度的约束,无足够的土 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 3.贫困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对农民收 入水平的提高具有深层次的影响[41。广西贫困县大多为 集中连片区,由于地缘关系,域内民众联系频繁,生活习 性相似,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较为一致,彼此间的相互影 响能力较强。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在国家级贫困县农 村地区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在较短的 时间内,在较大的范围上较好的改善了贫困县农村地区 农户的生产生活现状,但由于抚平开发主要以“输血式 扶贫开发”为主,导致扶贫开发的长期效果不佳,未能从 根本上解决贫困县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稳 步提高的问题。国家的这种扶贫开发方式这在一定程度 上助长了贫困县地区农户不劳而获的心理。这对贫困县 农村地区农户通过自主劳动,自力更生,牢牢依靠自己 的勤劳和智慧摆脱贫穷落面貌,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的动 力不强,久而久之这种思想观念便在贫困县农户地区农 民的脑海中更深蒂固,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贫困文化和价 41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值观念,且有代际传递倾向,对贫困县农村地区农民收 人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 改善极为不利。 (三)经济方面的原因 1.资本形成不足。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 减规律,边际储蓄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 随收入水平的下降不断减小。而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农 民收入水平位于国民收入队列的底部,其边际消费倾向 最高,而边际储蓄倾向最低,因此贫困县农村地区资金 积累严重不足。加之贫困县农村地区比较优势较弱,地 理位置不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外部流入资金不 足,社会发展资金敞口较大。内外部资金供给的短缺进 一步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嘲,而投资需求不足将直接导致 产出不足,而产出不足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广 西贫困县农村地区农民收入陷入了收入水平不高_+储 蓄率低_+资本形成不足_+投资需求不足 产出不足-+ 收入不高的恶性循环。 2.劳动率生产率低下。2011广西贫困县农业从业 人员为850.79万人,占广西贫困县从业人员总数的 91.9%,但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 22.9%。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542元,人,非农产业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5601元/人,农业劳动生产率仅 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20%。广西贫困县农民从事农 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矛盾突出,亟待改善,刻不容 缓。贫困地区的农民至今还采用非常简单的劳动工具、 较为低级的生产资料进行农业生产,采取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的耕作制度。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社会 化水平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为大规模采用现代化的 农机具和化肥、农药、良种等生产资料,不能有效的改良 本已非常贫瘠的土壤,投人大,产出小,劳动生产率低, 且生产的农产品多为自己消费,商品化程度低,严重制 约了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达到增收的目的。 3.农村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由于思想观念相对保 守的原因,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更远以从事收益水 平较低的农业生产,而不是相反【司,这导致农业从业人员 占比与产值占比严重失调。2011年,河池和百色这两个 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区农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总数 为126.27万,农业生产总值为245.32亿元,农业从业人 员占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59.3%,而农业生产总 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重却仅为20.7%。贫困县农村地区 农民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失衡,且农业劳动力资源 配置相对过剩,其他行业相对不足,这与我国当前力推 42 2013年第4期 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显得格格不入,与产业结构高度 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与社会正常的社 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化,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的正式建成并稳健运行,广西贫困县农村地区,特别 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增长缓慢的 劣势将会日益凸显。但按照配第克拉克的产业结构变迁 理论,若将部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富余劳动力适时转移 到适宜非农行业,将会对产出增长、效率提升和收入增 加产生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4.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特别是户 主的受教育水平,对家庭贫困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网。广 西人力资本数量少,水平低圈,这已成为制约劳动生产率 提高和收入水平增加的重要障碍因素。贫困县的农户由 于收入水平不高,消费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投资较少,受 教育年限普遍偏低嘲,人力资本水平普遍不高,劳动技能 偏弱,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严重阻碍了农 村剩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其他地区农民相比,他们获 取非农收入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明显 处于弱势地位。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和 市场意识,具体表现为不会操作现代化的农业器械,不 懂如何顺应农产品的市场规律安排农业生产,不懂如何 根据农作物的生产习性合理安排耕作制度,不懂人体的 保健知识合理安排劳作制度,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贫 困县农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I四)历史方面的原因 广西贫困县是中国多民族融合协调发展的缩影,广 西地区壮族和汉族占绝大多数,其他民族占少数,各少 数民族与壮族和汉族大杂居,小聚居,共同营造了多民 族既保持各自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而又相互交融,和 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中国历代君王和中国中央政府都高 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尊重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较 为宽容的态度,甚至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少数民 族自治县,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对少 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干预较少,扶持力度较 大,这样的政策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也无论是在 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的多民族国家都被证明是一条非 常成功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但同时也导致了少数民 族地区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明开化程度 与主流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这些贫困县当中, 有苗族、侗族、各族、瑶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自治县1O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个,由于文化传统及生活习惯等差异,其生活方式还停 2013年第4期 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形成有效对接。目前“公司 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民众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小农意 识较强,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些 地方还保持着物物交换的传统,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 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的安身立民之业,但农业的收 益水平较低,制约了农民纯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贫困县农民纯收入的对策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县的贫穷落后面貌,有效增加农 民收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采取下列 措施来改善当前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增长缓慢, 且与其他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加大差距的现状: (一)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经营正常运 转的基本保障。朝鲜在建国初期建立了较为牢固和先进 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铸就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亚 地区的辉煌,但是随着领导人的更替,执政理念的变迁, 危机意识的下降,国际形式的变幻,没有及时对原有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导致上世纪八九十 年代朝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破败不堪,农业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加之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和自然条件,朝鲜农 产品供给已经不能自足,粮食对外依存度开始上升,这 严重危及到朝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广西贫困县农村 地区农业生产资源与朝鲜较为相似,山多地少,土地贫 瘠,年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恶 劣,如果没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辅助,农业生产的可 持续J陛问题将面临严峻挑战。贫困县农民将陷入贫困循 环的怪圈而无法自拔。因此扶贫资金应着力向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多修水库,加大对现有水库的维护, 使得水库作为调节雨水时空差异的缓冲器职能可正常 发挥,同时应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 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二)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市场信息不 灵通,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人力资本水平过低,缺乏必要 的市场运行知识、不了解农作物种植技术、生长习性、现 代农机具的操作和维护保养以及现代生物科技在农业 生产中的运用等,导致农户面临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和经 营风险,在风云变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处于弱势,因 此亟需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让分散经营的 +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化市场+ 农户”,以及“农超对接”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就是 一些较好的尝试。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龙头, 以基地为依托,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如在 产前为农户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指导农户生产什么,生 产多少,并为农户提供各种良种等,在产中可为农户提 供农作物病虫妨害,化肥使用数量和使用时机,农药和 除草剂等农业现代生化高科技产量的用量和时机等,在 产后可为农户提供物流,仓储和销售等服务,通过将农 户生产的农作物集中起来,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参与市 场博弈的能力,甚至可以让农户与公司直接签订购销合 同,保证农户销路,提高单个农户抵御农产品市场风险 的能力。河南省雏鹰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当地养 殖户以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基地为战略基点,通过与公 司直接签订养殖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确定最低 回收价格,帮张养殖户的收益,提高养殖户低于市场价 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还可让农户入股龙头企 业,分享龙头企业在物流,农产品生加工等非农领域的 收入,拓宽农户收入来源,提高收益水平。因此农业监管 部门应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大对他们 的信贷、税收、工商和财政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做大 做强,提高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通过举办农超 对接供需洽谈会等形式,为农户与超市搭建沟通平台, 让农户与超市等市场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市场经营主体 形成有效对接,以超市为龙头,以超市门店为依托,提高 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三)完善当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 完善当前贫困县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打破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的藩篱,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跨集体经济组织 流转,让有限的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集中,种 粮大户通过采用市场经营理念来经营和管理农业,用现 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并雇用适当数量的当地农民,协 助种粮大户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经营活动,将农业当成 一种产业来做,将农民当成一种那个职业来发展,不断 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户收入。 (四)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户人力资本 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殴贫困县农民过低的人力资 本水平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 43 中共南宁市委凳校学报 素,因此亟需加大对现有农民的继续教育工作。政府部 门可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授农 机具操作方法,维修保养技巧,农作物病虫害等知识,为 农民答疑解惑,提高农户对农作物生长习性,病虫妨害, 农机具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农作物 种植技术,农机具操作技术,维修技术,保养技术培训活 动,创办农民文化补习所,夜校,建立农村图书馆等形 式,丰富贫困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农户的人力 资本水平,增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水平,提高农 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户收益。 (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比较优势潜力 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 多、价值高、储量大,如河池市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区 的锡、铅、锑等9中有色金属储量位居广西首位,其中锡 矿已探明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百色国家 贫困县集中连连片区已经发现矿种51中,已探明储量 的有30多种,其中铝矿资源最为丰富,是亚洲最大的铝 制品生产基地。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地区要立足自身 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先天优势,大力发展金属开采、洗 选、冶炼和加工工业,实现一体化经营,集聚化生产,在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补齐资金 不足的短板,让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先进开采冶炼技术设 备及大额高效资本有机结合,不断释放矿产资源储量丰 富给当地创造财富和其他利好的红利。于此同时,为满 足已在此布局的金属矿开采洗选冶炼和加工业上下游 配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一些为 其提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厂商以及对金属制品需求 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始以大型矿 采资源开采和加工企业为中心,在其周边适宜位置进行 布局,并与其协同生产,共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法 繁荣,农民增收。最后在此布局的生产力还可吸纳当地 农村居民就近就业,这将极大降低农户获取非农收入的 成本,拓宽贫困县农村地区农户收入来源渠道,提高收 益水平,增加收入总量,建立起促进当地农户收入水平 持续稳步快速提高的长效机制。 广西国家级贫困县中,有少数民族自治县10个,民 族成分复杂,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使得这些 地区的社会管理难度较大,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 持续陕速增长。但要看到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民 族文化风情对区内外其他民族游客有较大吸引力,因此 可据此大力开发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旅游资源,并与 当地秀美山川强强联合,一同为区内外游客提供一场精 2013年第4期 美绝伦的视觉盛宴,令游客“流连忘返”,不断扩大当地 少数民族足文化风情和秀美山川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 用浓厚的少数民族独特风情深深打动游客的新,树立独 特的品牌形象,为少数民族贫困县农村地区农户收入水 平持续快速稳步提升创造可能,夯实基础。提供保证。 广西贫困县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大多地 处山区,喀斯特地貌突出,农业生产资源极度匮乏,农产 品产量极度低下,当地地形地貌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 带来了极大困扰。但要看到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 自然景观,是一种宝贵的可资开发利用的旅游观光资 源,是上天对少数民族贫困县农村地区“开的另一扇 窗”,因此要将当地的地理环境劣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 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并据此带动餐饮,住宿,娱乐, 交通运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当地民众既分享到 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间接经济利益,又可通过当地旅游 业的繁荣,转入相关产业,获取非农收入。 注释: 【1邱金锋.1]转型期我国农村贫困原因及对策【J】.合 作经济与科技,2OO9(1):4—6. [2】张华.基于正规金融约束下的农户融资困境分 析田.商场现代化,201 l :73—74. [3】郑长德冲国少数民族地区技术赶超的金融约束 与金融支持研究叨.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28(6):1-9. [4]廖桂蓉,龚文海.文化断裂视角下农民工贫困原 因透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09,7(1):70—73. 【5】杨延昭.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与扶贫对策阴.理论 月刊。2005(3):33—35. [6]郭伶俐.贫困村贫困原因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 济,2003(7):26—27. 【7】杜凤莲,孙婧芳.贫困影响因素与贫困敏感性 的实证分析——基于1991—2009的面板数据【J].经济科 学,2011(3):57—67. 【81邵志忠.从人力资源因素看红水河流域少数民 族地区的贫困——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 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11(2):170—177. [9邓越卿,徐茜.9]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J】. 当代经济,20o9(11):44--45. 责任编辑:戴学明 责任校对:范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