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模式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

来源:六九路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6月第38卷 中国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模式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 郭丽君鲍 勇 黄春玉。 张瑾 (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管理学院,上海201318)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17,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8)11-2794-05;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8.11.089 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3亿人, 化需求。 占人口总量的16.7%;失能老年人数达到4 063万人, 占老年人口的18.3% 1 J。面对人15老龄化的加速发 展,我国失能、患病老人的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逐渐加 剧。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难题,国外发达 国家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实现社会资源最 优化配置,为老人提供综合性、持续性的医养结合服 务 J。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对养老服务模式的 延伸,是人们对养老服务内容之间关系的重新思 考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涵盖基本的生活 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及精神文化服务三方面 J。 医养结合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机构的 行业准入机制、监管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方 式、规范制度、服务标准、人员标准、法律法规及相关促 进发展的扶植政策 J。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既有 别于医院,又有别于养老院,但兼顾两者优势的现代养 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可以视为“整合医疗”(Inte— grated Care)的一个分支概念 J。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模式对解决日益突出的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的照 料、护理和医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彰显了健康老龄化 和积极老龄化的可持续养老之路 。 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医养结合应以老人需求变化为核心,并界定出 “医”与“养”的服务边界,明确养老照护和医疗护理的 服务项目。但目前的服务内容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159);国家教育部项目 (13YJAZH003);上海市卫生计生委(201640338);上海市卫 生计生委(健康教育与促进学)(沪卫计科教[2016]3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培育基金(同仁 医发[2014]79号);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62102310118);上 海健康医学院种子基金(上健医校[2015]39号);中国国际 经济交流中心重大课题(2017年4月) 1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 3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4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通信作者:鲍勇(1956一),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生 政策与管理研究。 第一作者:郭丽君(1967一),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养老服务和慢病 管理研究。 1.1 医养服务边界界定不清,服务模式雷同化养老 机构内设的医务室的主要功能首先是提供生活照护, 其次才是提供指导用药等简单的治疗服务,而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提供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专业服务 目前还无法在养老机构内设的医务室中实现;设有转 诊绿色通道的养老机构,更注重对慢病老人提供治疗 性服务,而属于全科医生职责范围的健康促进、健康传 播及行为生活方式矫正等服务内容提供的并不充分; 三级医院内设的养老机构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但 养老机构擅长提供的精神卫生、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等服务项目往往被忽略 J。 1.2接收的服务对象定位不明确,服务内容单一公 办福利养老机构定位不明确。在现有的公办福利养老 机构入住群体中,多为自理老人,而急切需要入住公办 福利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多被排挤在机构之外。虽然 目前有的养老院或护理院可以接受失能老人,但由于 其硬件设备不过关、基础条件差、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收费标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了养老市场结构性失衡。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还在于提高 服务资源总量,进而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照护需求 评估体系,未制定全国统一的梯度服务序列,导致养老 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服务项目雷同,服务形 式固化,服务层级尚低,难以形成梯度型养老服务供给 序列 引。 1.3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未细分,缺乏机构间转诊 渠道伴随着老年人群身心功能不断变化,所需的生 活照料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不断变化。要依据医养 结合养老机构制定的评估体系及梯度服务序列,科学、 系统评估老年人群的各种需求,逐级提供配套服务。 要依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服务场所 和服务方式,即在居家、社区、护理院、养老院、医院等 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建立互联、互通的服务网 络,以保证各种服务措施、服务指标、补贴标准等政策 有效落实 引。 1.4忽视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内容需求的特殊性 目 前我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忽视失能老人在养老服务需 求方面的特殊性,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环境设施 等方面仅能满足大多数自理老年人养老,导致迫切需 郭丽君等 中国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模式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第1 1期 要公立机构养老的失能老人不能享受到国家福利政策 提供的各项福利待遇,造成失能老人最需要的医疗护 理等高层次的需求丧失 ?]。 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置标准,没有出台针对卫生所、保健站的设置标准。在 医疗机构内设的养老资源中,《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 版)》对护理院的设置和监管做出明确规定,《医疗机 构基本标准(试行)》对参与医养结合的医院如何监管 也做出了翔实规定,但并未有针对老年科专业的基本 设置与监管标准。因此,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现有法规并不能完全覆盖,从而阻碍医养结合养老模 式的健康发展 。 2.4.2多部门监管职能交叉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 涉及卫生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老龄委及医保部门等, 2.1医养结合的成本核算系统尚未建立有研究显 示,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能力较差,导致了经营负债 或盈利微薄¨ 。经济因素是影响老年人群人住医养 结合养老机构的最关键因素¨卜”J。在现有的2.3亿 老年人口中,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政府提供养老, 彻底调查各个省究竟有多少人需要居家养老、社区养 老及机构养老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 摸清高龄、失能、患病、低收人人群的城乡医疗救助基 金、基本养老基金、基本医疗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缴费 等情况,也没有理清诸如来源于卫生部门的应用于社 区预防保健的经费,来源于医保部门的使用于支付医 疗机构和家庭病床的老年人医疗项目经费,来源于民 政和老龄部门的用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 费用。更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付 费标准及护理等级。 2.2医养结合支付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医保定点和 医保额度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进程中会起到关键 性作用。而目前我国在养老服务事业中,缺少医疗报 销体系,即现存大多数养老机构不是医保定点,医疗费 用不能进行报销。即使是医保定点单位,其医保额度 又很低,使真正需要医疗资源的老人享受不到医疗资 源 。国际经验表明,财政不应当成为老年人群入住 养老机构费用承担的主体,医保资金来源应涵盖社会 中介组织、志愿者团队、非营利性组织、社会捐赠等资 金,它们均可作为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从而促进医养 结合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 2.3医养结合行业标准与法律制度不健全通过医 养结合的顶层设计,才能实现医疗与养老两大资源高 效融合 J。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医疗与养老两大系 统中,对老年人的分类标准不统一,使得老年人在医疗 和养老两大系统之间转接不顺畅,也直接影响医养结 合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不确定,时常出现 有些老年人群过度接受护理服务、有些老年人群接受 的护理服务又不足¨ ,这些不合理现象都严重制约了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 2.4 医养结合监管标准不够细化 2.4.1监管标准不够明确、针对性差 医养结合养老 服务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监管标准不 具体、不明确、不全面,未能完全覆盖等问题。诸如在 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资源中,目前存在着医务室、护理 站、卫生所、保健站等多种形式,而我国目前印发的 《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 站基本标准(试行)》中,只有针对医务室、护理站的设 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运行中,常出现监督标准不一致、 相同监管重复进行、监管不到位、重要监管遗漏等问 题 引。 2.5 医养结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不健全 美 国 ’ 、荷兰 等国的养老设施在老人人院之初会通 过信息网络系统和智能化监测设备对老人的身体状况 作出评估、监控及定位行为轨迹,更便于护理人员在工 作站上对每一个老人进行把控。而我国老年服务信息 网络建设滞后,政府不掌握,机构不掌握,社会不掌握,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养老机构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财力去找服务对象,而不是去提升服务,养老机构不得 不赔钱。 2.6 医疗照护人员总量严重不够,社会认可度差 养 老产业人才按照国际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可分为生活照 顾人才、医疗护理人才、生活服务人才、机构管理人才、 教育培养人才等五个大类。不同种类的人才,面对不 同的养老产业需求,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需要不同的 专业知识。养老产业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特定人才种类 设置培养计划,既要保证其业务素质,也要强调其思想 素质。据民政部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类 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经过专业技能培训者仅30 万左右,其中获得职业资格的仅有5万人¨ 。我国养 老机构中具备医生或护士资格的普通医生和护士数量 仍占比较少,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退休返聘人员。具备 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经历的医生和护士几乎 没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存在着养老医护人员不足 的问题,缺乏老年医疗保健常识、康复技能及心理调适 能力¨引,明显不能满足健康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求 。医养结合人才供给总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偏 低。此外,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和护工 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认可度差,导致人员流 失率居高不下。薪酬问题已成为制约养老行业从业人 员职业素养和从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2.7医养结合服务部门间壁垒尚未打破,机构管理碎 片化在我国既定的养老机构管理中,民政部、老龄 委、卫计委及社保部等均会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 构管理中,且这四条主线呈分立状态。这就决定了医 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制度、管理、行业、财务、资源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6月第38卷 方面分别受制于不同的机制影响,增加了各部门落实 各种扶持政策的难度,政策协同不足,资源融合不够, 服务体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国外主要通过整合性照 料政策解决上述现实问题 引。 3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容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 破除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政策障 不同的保险金支持,并开发专门的介护操作规范和训 练 引。他们依据目标市场需求确定设立不同类型模 式的养老机构,设定相应的服务产品和管理架构。一 般将养老市场细分为居家护理、失能老人日托中心、康 复中心、护理宾馆、智障老人住宅、高端私立养老院、适 老性住宅、传统护理院八种类型。上述八种类型的老 年照护体系基本覆盖了各层次所需照护的养老人群, 碍,以适度普惠、多元共担、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为 原则,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体系: 3.1建立层次分明、种类适度、上下贯通的服务体系, 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细化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 验,设立服务收费低、服务难度小的老人医院或老人保 健康复中心,以改善我国老人专科医院不足的局 面 。既可以减轻各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培养了高 龄老人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能力,实现从消极就医到积 极预防保健的过度。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合理配置 护理型、助养型、居养型机构比例,并通过不同机构间 的衔接与合作形成梯度转诊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服务 的细化,以满足老年人医疗和护理的多样化需求。 3.2建立分段养老、按收入付费、体现公益性与福利 性,构建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养结合养 老服务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老年人人住养老机构费 用应受到政府、社会中介、非营利性组织、志愿团队、社 会捐赠等资金帮助,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困难。 3.2.1分阶段养老,提供特色养老针对60~70岁 老人组,70~80岁老人组,80岁以上老人组的具体情 况,结合老年人意愿,将老年人按年龄、身心功能状态 及家庭条件划分不同等级,一级居家养老、二级居家/ 社区养老、三级养老机构养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 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更好地满足多层 次、多样化需求。 3.2.2制定按收入付费的医养结合模式养老问题 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历史上的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在 中国2.3亿的老年人里面真正能够有一定保障的,主 要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大概2 000万左右, 具备一定的购买能力。其次是企业退休职工,到去年 为止全国平均工资为2 300元,最高的北京能达到 3 650元。再是象征性的保障,农村和城市原来没有工 作的每月100元钱。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制定按收 入多少的收费标准,重点解决失能、患病、高龄、低收入 者的养老问题是当务之急。 3.2.3依据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制定梯度服务序 列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构建养老服务梯度序 列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值得借 鉴。服务梯度序列的形成需要依靠一套完整的老年照 护需求评估体系的构建与运转 J。日本以厚生省的 标准为基础,将照顾服务分为7个等级,不同等级享受 并形成了服务重点不同的序列梯度以供选择 J。 我国应组建由民政、卫生、社保及老龄委等相关部 门组成的国家健康照护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国家层面 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对老人健康需求进行系统 评估,对养老群体进行细分,可将老人依次分为自理老 人、半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完全失能老人、失智老 人、植物人、临终关怀老人等。再以需求为核心构建养 老服务项目与内容的梯度序列政策,进而构建多层次 与递进性的专业化服务序列,并形成居家、社区、机构 等医疗服务安排 。 4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制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 4.1建立医养结合成本核算系统、支付保障体系,整 合“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破解我国失能高龄 老人养老难题,应及时整合配置到民政部门、老龄部 门、卫生部门及医保部门等各职能部门的相应资金。 这些资金被分别用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 发放、社区的预防保健、医疗机构和家庭病床的老年人 医疗项目等。核算各级医院的各级护理每日成本,摸 清失能高龄老人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基本养老基金、 基本医疗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缴费等情况,制定合理的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付费标准及养老补贴金发放标 准,建立相对集中、统一和独立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 支付体系,为制定长期护理制度打下基础、- 。 4.2建立医养结合监管机制、行业标准,健全法律法 规法律是保障医养结合模式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应尽快制定诸如老年长期照护保险法等的医养结合养 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合理配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 构,对建筑规模、设备设施、人员配备、资格认证、准人 与退出机制、常规管理、经营范围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监 管。设立功能完善、分类齐全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 管理架构,针对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收费标 准和管理原则、管理流程、管理效果等制定统一的行业 标准,使得老年人在消费养老产品和服务时合法利益 得到法律的维护。建立质量监管体系(服务技能、服 务质量、仪器设备、卫生标准、护理标准、康复标准、老 年人满意度、设备设施利用度、宜居环境等监管程 序),根据评估结果,奖励执行养老好的机构。 4.3建立医养结合评估机制,搭建服务质量信息共享 与社会评估平台 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 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依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信 △ 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服务系统,以高龄、失能、患病、低收 入老年人为重点,开发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一体 化的智能服务信息系统、APP终端、微信公众号等,为 有需求的社会单位提供养老服务信息、养老政策指导 等,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方便养老服务机 构和社会组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 浴、助医、日间照料等服务。实施“互联网+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工程”,实现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 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 建立社会评估平台,按照有服务、有监督、有考评 管理委员会,并由卫生、社保、民政和老龄委等部门选 举医养结合健康照护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明确医 养结合健康照护管理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医养结 合养老领域,捋顺多头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的横向联 系,明确各部门职责,权责分工明确,避免各种道德风 险出现。 5参考文献 1新华网.民政部发布(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7-08一 O3)》[EB/OL].http://news.xinhuanet.eom/politics/2017-08/03/e一 的要求,形成跨部门合作的质量监控机制,进行全过程 全流程的服务质量监督;建立退出机制,对落地后3个 月内不开展服务、转让转包服务或经评估服务质量不 达标、内部管理不规范、服务对象不满意的养老专业化 服务组织,予以退出;为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 4.4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人才储备机制,制定与劳动付 出相符的薪酬体系,充分调动服务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是实现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职业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 平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针对养老护理员 培训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各级政府要尽快建 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应加快制定医养结合服务 发展中长期计划,完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 与保障制度;完善养老服务相关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 训体系,鼓励和引导中高等学校设置老年照护、老年医 学及老年事业管理等专业。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人才 培养工程。实施“四师联动”培养,逐渐进行健康管理 师、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临床康复师的培养;鼓励 社会服务专业、全科专业及护士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 务相关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养老服务持 证上岗和养老从业人员资格鉴定制度及考核制度;对 持有相应等级护理员证书的老人人住养老机构实施优 惠政策;开拓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选任渠道,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群从事养老服务业,按规 定给予职业培训补助;各级社保部门要加强对养老从 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评估及管理工作,实施持证上岗 和等级待遇挂钩政策,不断提升养老从业人员工作积 极性;要建立健全养老从业人员的薪酬保障制度,使其 在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获得平等的社会待遇,切 实提高养老从业人才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全社 会认同养老服务工作。建立专项发展基金,从立法、政 策、财政、管理等方面推动养老服务人才全面发展 。 4.5成立国家健康照护管理委员会,捋顺多头管理, 避免各种道德风险出现在19世纪初期,瑞典就成立 了国家健康照护管理委员会,为家庭照护、社区养老及 机构养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国应由卫生、民 政、社保及老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成立国家健康照护 129672055.htm. 2吴静雅,宗莲,吴丹,等.“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有所医”的国 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1:873-5. 3王菲.老年人人住“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 究一以石家庄为例[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4景思霞.重庆市巴南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路径研究[D].重 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5黄佳豪,盂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8. 6杨艳梅.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7邓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江苏省部分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6. 8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 口,2016;1(67):104—11. 9杨贞贞.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4. 10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2012;51(2):31-8. 1l周宇.养老机构发展呼唤创新一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机构的调 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115-8. 12黄佳豪.城区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调查与思考[J].理论探索, 2013;(3):101-4. 13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 州学刊,2014;(9):129-36. 14陈俊锋,王硕.城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 径——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6):92-7. 15刘巍.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 工业大学,2016. 16吕鹏飞,陈晓玲,周宏东,等.上海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卫生监督 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2):71_3. 17 Tang WT,Hu CM,Hsu CY.A mobile phone based homec ̄e manage— ment system on the cloud[c].Melboum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2010. 18 Maglogiannis I,Doukas C.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 based on perva— sive technologies and cloud computing[J].Int J Artif Intell Tools, 2014;23(3):2676—87. 19东方网.推进医养结合,有尊严地养老(2015-3-6)[2017-3—10]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03/c一 129672055.htm 20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 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1316-9. 21秦岭,张秋秋.借鉴13本老年福利制度提高中国老年福利水平 [J].日本研究,2002;(3):84-9. 22金太顺.日本老年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n1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6月第38卷 23林卡,朱浩.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目标 路,2017;(4):79-80 [2018-01—15修回] 定位的演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4;(2):66-70. 24郑昕嫒.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困境及激励措施研究[J].丝绸之 (编辑徐杰) 居家养老与家庭照护的现实矛盾与对策 张 露 (四川理工学院基层司法能力研究中心,四川 自贡 64300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照护;照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8)11-2798-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8.11.090 我国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呈现出高龄化、少子化、空 巢化、失能化,“四化并发”的特点,这就给老年人的照 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已经成为 继养老、医疗、失业后的又一重要社会保障制度。 1老龄化现状 33%,即每3~4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需要接受长期 照护服务 ,失能老人尤其如此。 2.2照护功能弱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 家庭照护为我国主要的养老照护模式。在我国向现代 化迈进的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的本质并 未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其功能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 的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发生了转变。 近20多年来,我国家庭结构由传统的以大家庭、主干 家庭为主逐渐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小型化、核心化 的家庭模式是未来发展趋势,见表1。 表1 1990—2010年我国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截止2014年年末,全国大陆人口为136 782 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 242万人,占总人口 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 755万人,占总 人口数占比10.1%【I]。另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大陆共 133 972 482人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 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人, 占8.87% J。短短4年时间,60岁及以上人口的增长 比高达2.24%。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人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2居家养老与家庭照护的现实矛盾 2.1 长期照护需求增加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健 康状况相应会有所下降,身体功能将不断衰退。根据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 和2008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65岁以上老年人 的慢性病患病率从2003年的538.8%0上升到2008年 的645.4‰;而住院率(2003年84.1%o,2008年 153.2%0)5年就翻了近一番;对于2 W患病率也从 2003年338.3%0提高到了465.9%0。从这组数据可以 同时,人口流动加剧,2010年居住地与户口登记 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的人口为261 386 07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相比增长81,03%。人口流动从另一个层面也导 致了老年户、空巢家庭的增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 所统计的我国老年空巢家庭已占比达31.77%。 这种代际分离的居住方式导致子女无暇照护或照护不 看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逐年增加,老年群体对照 顾的需求也在逐年加大。调查显示老年人年龄每增加 5岁,失智症(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率就会增加1倍; 85~90岁时,罹患该病症的老年人将高达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15BFX159);四川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SC15XK040) 第一作者:张 露(1978.),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法 研究。 周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得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不可 持续。 2.3专业服务缺乏 长期照护内容包括从饮食起居 照料到急诊或康复治疗等一类正规和长期服务 J。 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 指出,2010年末我国城 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 300万,占总体老 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 084.3万,占 总体老年人口6.25%。这些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需 要有人照料,特别是完全失能的老年群体,更需要照护 者具有专业的医疗知识和规范的护理技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