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野生平邑甜茶变异性研究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果树学报 2002,l9(2):79-82 Joumal of Fruit Science 野生平邑甜茶变异性研究 王家保 魏钦平 沈 向 束怀瑞 仙东农业大学匿艺学院,山东泰安27l018) 摘 要 调查丁野生于蒙山的平邑甜荼的分布受其变异性,结果表明:平邑甜茶的分布环境多样,但各种生境下的 平邑甜荣 株间的植物学性状无显著差异。根据叶片面积.平邑甜荼可分为大叶型和小叶型两种。小叶型平邑甜荼 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比大叶型多了Rf=0 26、0 33和0 37的3条带.但少了Rf-0 57的一条带。在同一分布地点内的 平邑甜荣的POD同工酶酶谱表现一致。 关键词平邑甜茶;变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中国分类号:¥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980一(2002)一02-079-04 Study on the Variations in Wild Pingyitiancha(Malus hupehensis) Wang Jiabao,Wei Qinping,Shen Ximag ,and Shu Huairui (College ofHorllcult ̄e.ShandongA uhuralUn e7 7.T 姐.Shamtong271018) Abstract Investigation ofthe distribufiml ofPingyitianeha[ “s hupehensis(Pamp.JRehd]intheMmlgshml a a.Shan— dong province revealedthatit grows.n different envlronmental COnd[tions.however.themwaslitt]e diife,renee n botanictraits amongthe plants Accordingtothe]eofcharactersit eltn bedividedintotwotypes:largeleaftype and smallleaftype.ThePOD isozymeinleaves of smallleaftype hasthreemor ̄,bands(Rf-0 26.0.33.mid 0 37)thanthat ofthelargerleaftype while one hand(Rf=O 571 kssthanthat ofthelargerleaftype Inthe same distribution region.phenotypesofPODisozyme have no dif- fereneP Key Words Pingyitianeha[Malus hupenensis[Pamp)Rehd.];Variation;POD .平邑甜荼是湖北海棠[Malus hupenher ̄is {Pamp.)Redh.】的一个变种 它原产于蒙山白云岩和 恶峪一带I .是典型的异源三倍体,无融合生殖力可 达95%t21:平邑甜茶单株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一致 长、叶片宽、平均单叶厚度、叶片气孔密度;计算叶片 面积、叶形指数 1998年lO月9~13日,采集枝条测 量一年生枝长度、粗度、节间长和枝皮率;采集果实 样本.测j 果实纵径、横径,计算果实体积、果形指 数。将果实中的种子取出阴干,称量千粒重。以上调 查以叶片和果实取样量超过30的单株为最终统计 单株 性,RAPD分析其单株问相似系数高达98.84% I。作 为砧木 与各苹果品种嫁接亲合性良好,被广泛用 作栽培苹果的砧木和杂交育种的亲本。但目前来对 平邑甜荼变异类型作深^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平邑 甜茶在原产地各种生长环境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 境中的平邑甜茶单株的变异性,以期为进一步开发 1.2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1998年7月13日,采集平邑甜茶的功能叶片 用冰壶带回实验室,在一24℃冰箱中贮存1周后进行 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14]。采用垂直板不连续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胶浓度7.2{】%,pH 8.9, 浓缩胶浓度3.1%,pH 6.0,电极缓冲液为Tris・甘氨 利用这一优良砧木资源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野生平邑甜茶植物学性状调查 1998年4月17~19日,在平邑县大洼林场、万 酸(口H 8.31,溴酚蓝作前沿指示剂,稳压150 v,电泳 6-8 h。醋酸联苯胺法染色 按如下公式计算迁移 率: 寿宫林场和明光寺林场,广泛调查平邑甜茶的分布 和生长环境,花、幼叶、新梢性状;1998年7月9-1 3 日于万寿宫林场和明光寺林场平邑甜茶不同的成 片分布区每处随机选取2~5株,采集叶片测量叶片 ll5(稿日奶:200I—o8—07接受同期:2002-01—12 Rf=X2/Xl Rf:迁移率;XI:溴酚蓝迁移距离; X2:同工酶酶带迁移距离 凝胶用照像和绘图记录,在日立CS一930薄层 王家保,男.硕士:耻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工作(悔南儋州571737)。 通讯作者 Aulhor for co ̄espondenee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0 果 树 学 报 19卷 扫描仪上550 nm扫描后做干板保存。 平邑甜茶花期在4月中下旬。幼蕾红色,开放后 白色。平均花径4.0 em,花瓣较大。花柱3~5枚,雄蕊 16~2l枚,平均19枚,花药淡黄色,雌蕊高于雄蕊 花梗淡绿,稍带红晕,平均长度4.0 cm,有茸毛。每花 序3~6朵花,少有7朵,花序坐果率几乎为100% 调 2结果与分析 2.1平邑甜茶分布调查 平邑甜茶广泛分布于蒙山各处,海拔300~ l 100 m均有成片生长的平邑甜茶林。在龟蒙顶、恶 查中发现,第23号单株幼蕾颜色发生了变异,由粉 红色变为淡绿色,花梗为绿色,不带红晕 果实球形, 稍扁,平均横径11.47 m/ll,平均纵径9.84mm,平均 单果重O.63 g。果实底色黄,阳光充足处果实全红; 阴处果实橙黄,带红晕。果面有锈色斑:果梗细长约 3.2 Clif,黄绿色,脱萼。果实lO月上甸成熟。果肉黄 色.昧稍涩。每花序结果3~5个 3心室最多,占 峪、豁赤峪等地较多 成片分布区为常年流水或四 季阴湿的山谷,遍地生长老头胡子草、红花苗、平 柳、麻栗和锯齿苇毛等喜阴植物。零星分布的平邑 甜茶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如在大洼林场后白崖生长 的一株平邑甜茶.植株矮壮,生于乱石中,周围无阴 生植物;在龟蒙顶一带的山谷中,平邑甜荼多生于 水边或直接生于流水中;在白云岩处有成片分布的 平邑甜茶,此处土层较厚,但较干燥,无流水,仅有 少量的阴生植物生长。在油松林、刺槐林、柞木林 中,常见有零星生长的平邑甜茶:这种分布的广泛 性和生长的多样性为自然变异奠定了基础 43.67%;其次为4室,占34.44%;再次为2室,占 14.4%。偶有5室和1室果实,分别占6.49%和 O.88%。每果实平均出种子4 64粒(台瘪种子),胚败 育率达38.61%。种子黄褐色,平均千粒重为 9.87 g 2.2植物学性状变异性调查 调查中共选了34个单株,最后统计了27个单 用变异系数较小的四个性状叶片宽度、叶片指 数、叶片面积和枝皮率的值对所调查27个单株进行 聚类分析,4号、23号单株各为一类,6号和7号单 株的植物学性状差异。不同生长环境下各单株的植 物学性状总体上相差不大。在6个叶片性状中,变 异系数最小的是叶片宽度,为6.8%.平均6.00 cm. 株聚为一/卜小类.其余的23个单株聚为一类。多数 生长势相同、分布环境相似的单株聚在了一起。4号 它受生长环境、树体状况等的影响较小;变异系数 最大的是叶片长度,为22 8%,平均lO.05 cnl;其余 性状叶面积平均43.00 em ,百叶厚2.58 em,气孔密 度平均34.26个/视野.变异状况居中。 以叶面积35 cm 为分界点,平邑甜茶可 分为 大叶型和小叶型两种娄型。小叶型平邑甜茶的叶面 积较小,叶形指数大。但在大叶型平邑甜茶巾,也有 单株的叶形指数较大,这可能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 和23号单株各自成一类,说明它们在稳定性状的表 现上与其它单株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前已述及. 这两个单株属于与大群体相异的小叶型单株。6、7 号虽叶形指数较大,但叶面积正常,成为两类之间的 过渡群体(图1)。 2.3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2 3l不同分布地点的平邑甜茶的POD同工酶分 析对34株在不同生境下平邑甜茶的叶片进行同 的饰变。调查中仅发现两株小叶型单株:4号和23 号。两单株均远离大的分布群体单生.但生长环境 迥异:4号单株在阴湿环境中生长,23号生长在干 旱的刺槐l林中。23号单株的叶片宽度显著或极显著 工酶分析,电泳结果表明:平邑甜茶的POD同工酶 共表现14个多态带,分为快慢两个带区,两种带型: 第4号和第23号单株及其根蘖属于一种带型,其余 32个为第 =种带型 第二种带型在慢带区表现2 条,快带区表现8条共1O条带,带型的一致性说明 地小于其它单株,比平均值少了21_3%,叶面积最小 仅为对照的73.8%,叶形指数最大达2 14。 了野生平邑甜茶在遗传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 酶带在凝胶中的迁移速率加快。与第二种带型相比, 第一种带型在慢带区多了3条酶带,迁移率分别为 新梢的生长量是衡量树体强弱的指标之一。研 究表明,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平邑甜茶的一年生 枝长度有着较大的差异.平均l3 23 cm 较干旱、瘠 薄的地方生长的平邑甜茶的一年生枝生长量低,比 如在白云岩一带采集的样本的一年生枝长度普遍 O 26、O_33和O.37;在快带区少了一条迁移率为O.57 的酶带(图 图3)。表现这种带型的两个单株都是 小叶型,因此第一种带型表现出的多态性证实了调 小于其它采样地点的平邑甜茶。平邑甜茶一年生枝 的枝皮率较为稳定,平均为26.21%,变异系数为 查中发现的植物学性状变异的可靠性,消除了由于 环境影响造成的植物学性状的表现性差异, 8.4%,极差R=10.2%。最大值为8号单株的32.8%: 在龟蒙顶生长的2O个单株,无论树龄大小和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王家保等:野生平邑甜荣变异性研究 81 05 ●●..........』 4 5 ___ll 0 4 l}: 0}4 ; 蓍 0, 戢 02 01 样品号N0.of the samples 图1野生平邑甜茶单株的聚类分析 Fig.1 Clus ̄r a sof IdPingyitlan ̄as ̄d|iugs 026 0 28 O.31 0 33 0 37 0.57 0 60 0.63 o 66 0 75 o.79 0 83 0.8R 图2野生平邑甜茶叶片同工酶酶谱 Fig.2 b∞ me analysis of ̄vild Pinyiti+mcha leaves 4号 No 4、 R 一 23号的根蘖苗 Roottn ̄ion seedling ofNo.23 图3野生平邑甜茶叶片POD同工酶多态性 Fig.3 PODphcnot) ̄ofwild PjI i幽J haleave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 果 树 学 报 t9卷 势强弱.其叶片POD同工酶谱均表现上述第二种带 型,并且酶带在染色深浅上也几乎一致r图4) 这证 分布的范围及数量看,小叶型平邑甜茶数量较少,在 广泛调查基础上取样的34个单株中仅发现2株.其 中1株的花蕾颜色也发生了变异 从分类学上看,这 应足一种居群内的单株变异 小叶型平邑甜茶的POD同工酶与大叶型相比, 酶带的多少产生差异并且染色加深,说明它们在遗 传物质的组成上及POD的生理活性产生了差异。因 而.小叶型平邑甜茶的变异可能是基因重组或基因 实:无融合生殖的平邑甜茶在同一集中分布区内其 遗传组成可能是高度一致的。 突变的结果。对小叶型平邑甜荼的研究可能有助于 了解该物种经历的进化阶段、祖先类型和进化趋势, 并可能l从中获得基因缺陷型单株 参图4同一分布地点的野生平邑甜茶 考文献 【1 J中国收-m科学院郝州粜树研究所编果树砧木沦空集【c】西安:陕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1—53 叶片POD同工酶多态性 Fig.4 Levaes POD phenotypes ofwild Pingyltiancha grownatthe Salllleplace 【2】周志饫.李育农苹果属植物无融台生殖特 lJ_园艺学报,1996. 23c41—343—348 【 诺开春RAPD一槌测平邑甜茶一致性白勺有效方法I简报 IJ J农业 十物拄术芋报.[997.5(l2):201-202 3讨论 与湖北海棠 【4】湖北省农- 科学院果茶所苹粜组瑚此悔棠矮l牛类型资源调在 野生平邑甜茶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在它的集 中分布区,未发现苹果属的其它植物 一初报【J】.中国果树.[979.【1):8-10 【5】胡能 ,万国贤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M】.长沙:湖南科技出 社.1985 样t6J,从叶片形态上,野生平邑甜荼也可以分为大 叶型和小叶型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在叶面积和叶形 指数上有明显的差异,小叶型者叶形指数大。从 POD同工酶酶谱上ur以清晰地将两种娄型分开。从 【6】赵晓光.赳志昆.姜环忠扩蒙山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U】北方同 艺.1998. :46-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