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

来源:六九路网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 07级三班 罗仙娇

一、课程题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

二、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

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态; ② 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 ③ 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 ④ 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

① 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②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

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以及背斜和向斜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② 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③ 褶皱、断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褶皱、断层的判断,以及背斜和向斜及其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判断、区分; 断层的组合地貌

六、教学方法:

1、教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投影教学法:本节课中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故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断层的动态形成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同时通过大量相关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操作法:若只是纯知识讲解和动画、图片观看,难免显得乏味。在“褶皱的形成原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知识点的讲解上,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验,直接感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学法:以实际训练和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对比学习法:将背斜和向斜及其形成的地貌;以及同是在内力作用条件下形成,且受外力影响的褶皱山和断块山使用表格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完成表格,可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思维习惯。

七、教学用具:

flash制作断层的形成过程动画和火山喷发的视频;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学案;条形橡皮擦;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估计 用时

创设情景 温故 引新 同学们,说到山地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所生活的 城市——重庆,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城。山地是陆地的主要 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构成骨架。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欣 赏一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形态万千、 秀美高大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是 一致的?(PPT图片放映) 【板书标题 3.2 山地的形成】 欣赏完这些图片后,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所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PPT投影】 1、地表形态的塑造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2、内力作用分为 、 、 ,其中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引导】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山地的形成自然也是由于(放慢语速,让学生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所以,山地形成的主要力量是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三种。 其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好,既然内力作用是山地形成的主要力量,那山地根据内力作用的不同就可以进行分类,如: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其中褶皱山和断块山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火山是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和断块山。 首先,我们来学习褶皱山的知识。【板书:褶皱山】要学习褶皱山,首先就要先来学习什么是褶皱。褶皱又被称为“地球的皱纹”,它使得地球表面和长了我们人类长了皱纹的皮肤一样,显得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现在,我们来看几张褶皱的图片。请大家通过观察这几张图片试着总结出褶皱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PPT图片放映) 生:岩层发生了弯曲。 师:对,非常好。我们知道,岩层在形成初期都是水平的,并且表层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是新岩层,越往下岩层越老。(边讲解边用彩色粉笔板画出水平的岩层)然而,从这几张图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褶皱山的岩层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发生了弯曲变形。那么,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来以一个小实验来进行解释。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拿起你们手中的课本,水平地放在手中,模拟出初始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进行思考。 联系已学知识,建立知识递进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2′ 启发互动 实验操作 提问步步深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通过实验模拟使得学生 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按照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模拟 3′

教师讲解 的水平岩层。然后,从两侧给它施加水平方向上的力,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书本发生了弯曲变形。 师:对了。岩层也一样,受到来自水平方向上的强大挤压力时也会发生弯曲变形。(教师一边讲述一边用彩色粉笔画出褶皱形成过程,注意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岩层)好,那同学有没有想过岩层受到的强大挤压力来自哪里呢? 生:地壳运动。 师:对,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们知道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在板块之间还有很多的小板块,这些板块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板块便会相互碰撞,产生强大的挤压力。 好,再来看到黑板上这幅示意图,岩层因受到强大挤压力而发生的这样一个弯曲,叫做褶曲,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产生的一系列褶曲,即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同时,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岩层的这种变形并不会因为作用力的消失而恢复原状,因此,我们又把这种变形称作塑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相对立的是什么变形呢?也就是说作用力一消失,形变就恢复原状。(停顿数秒,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对了,这种力一消失便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变形。 请大家在书上相应位置把褶皱的概念画下来。 【板书 1、褶皱的概念:】 【板图】 师:我们刚才说了,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那么通过我们黑板上的褶皱的示意图,结合我们刚才书本弯曲的情况,褶曲有几种基本形态?怎么区别它们呢? 生: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师:对了,刚才同学们讲的是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 的区别。从地貌上来看,它们二者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我们看,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是不是就很容易形成山岭?即背斜山。而向斜的岩层向下凹陷,常成为谷地,即向斜谷。(配以PPT图片展示)。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那是不是所有的背斜都是山岭,所有的向斜都会成为谷地呢?大家请看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PPT动画放映) 在这里,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地带经常可以看到(PPT图片放映)。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背斜会由更直观地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 褶皱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1.5′ 动画演示 通过动画,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出外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过程, 观看动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5′

实验操作2 教师分析总结 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会由谷地变成山岭? 生:外力作用的缘故。 师:正确。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只有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只是一个粗毛胚,而外力作用会对其进行加工修饰,那外力作用具体是怎么影响对山地进行加工修饰的呢?我们以一个小实验来进行说明。 请大家拿出长条形的橡皮擦,和刚才一样,从水平方向上给橡皮擦施加力,使之形成背斜,大家观察一下橡皮擦向上拱起的部分有什么变化? 生:背斜的顶部有破碎的痕迹。 师:好的。我们再使橡皮弯曲成向斜的形状,橡皮擦在向斜的槽部有什么变化?。 生:向斜槽部则更加紧密。 师:对了。岩层和橡皮擦一样,在背斜的顶部因为受到了张力的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并且有一些岩石碎屑等物质搬运到此形成堆积,反而成为山岭。(一边讲解,一边用黑板擦擦去背斜的顶部,再填充向斜的底部使之成山)这也告诉我们大家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由此可见,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地貌的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那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大家看书认真分析一下。 生:岩层的新老关系。 师:对。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请看PPT,这里有“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两种地貌形态。首先,我们要知道,表层的岩层形成时间晚,是新岩层,越往下岩层越老,因此,岩层1~5是由新~老;其次,我们要明确这样两个概念——核部和翼部,我们把褶曲的中心部分叫做核部,核部的两侧部分叫做翼部。现在我们画一条直线将褶曲的核部和翼部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岩层的新老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什么规律?(PPT投影提示)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背斜的核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从核部到翼部岩层是由老到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从核部到翼部岩层是由新到老。因此,请大家记下我们的结论: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是重点知识,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快速完成表格内容。 减小了理解的难度。 以实验模拟岩层的背斜和向斜,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并能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原因。 老师系统讲解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动手操作实验,并试着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 听教师讲解,并做好相关笔记。 3′ ′ 2′

褶曲的基判断依据 对地貌影响 本形态 岩层岩层新地形 成因 形态 老关系 学生 活动背斜 1 向斜 学生阅读并填写表格 褶曲的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基本形 态 岩层形岩层新老地形 成因 态 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中间岩层山岭 岩层上拱而 上拱起 较老,两成山 翼岩层较教师谷地 顶部受到张新。 提问 力,常被侵蚀并 成谷底; 点评 向斜 岩层向两翼岩层谷地 岩层下凹而 下凹陷 较老,中成谷 间岩层较山岭 槽部岩性坚 新。 硬不易被侵 蚀,常成山岭 既然背斜和向斜这么重要,研究背斜和向斜对于我们 生产和生活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请大家看到PPT,其实背斜和向斜对于工程建设选址 和寻找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有很强的科学指导。下图 分别是向斜储水构造和背斜储油构造,大家想一想为什么 向斜储水、背斜储油气? 知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油、气的密度比水小,相深化 对水而言更轻, 就会向上浮;而背斜的岩层是向上拱起的,与 并且其中有一些岩层十分密实,油、气不能渗透出去,所知识以往往在背斜形成油气的富集区。并且在通常的情况下,应用 天然气的密度最小,所以它往往在背斜构造的顶部。对水 而言,它的密度最大,相对油、气而言,就会向下汇集, 而在向斜构造中,这些向下凹、十分密实的岩层就向一个 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总结知识、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认真思考总结背斜和向斜的区别;独立完成表格内容,给予老师反馈 2′ 2′ 及时评价,利听老师讲解, 于学生更好巩固知识,形 地掌握知识。 成系统体系 提高学生理联系实际,积 论联系实际、极思考,解决4′ 学以致用的问题。 能力。

教师讲解 巨大的脸盆,当地下水渗流到这里的时候,就向被脸盆装了起来,不会再流到别的地方了,所以向斜构造更容易将水汇集起来。 好,知道了背斜、向斜对于我们找矿的指导意义,它们对我们的工程建设又有什么样的科学指导呢? 生:略。 师:背斜和向斜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修建隧道这方面。如果我们要修建一条隧道,那是应该选在向斜岩层的底部还是背斜岩层的底部呢? 若修建在向斜底部,一方面向斜两侧的地下水有可能会向中间聚集,隧道容易受到地下水的侵蚀而受破坏;另一方面,从受力的角度,向斜的顶部岩层受挤压严重,使隧道的顶部承受过大的压力有可能造成隧道顶部坍塌。而背斜反之,拱形构造,稳定,又可防水。因此,关于背斜和向斜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意义,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背斜储油气,利于隧道修建;向斜储水。 【板书 】 4、实际应用:背斜储油气,利于隧道修建;向斜储水。 了解了褶皱的相关知识以后,我们就该回归到标题,来学习褶皱山了。简单地说,褶皱山就是褶皱形成的山,具体而言,褶皱山是背斜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的统称。褶皱山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且规模大小不一,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电脑投影出地形图,并标注出这两大山系的位置,)而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在我们重庆也有很多典型的褶皱山,比如:南川的金佛山就是很典型的向斜山、丰都的方斗山是典型的背斜山,离我们最近的有北碚的嘉陵江小三峡,都是属于非常典型的褶皱山。 通过举实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意识。 认真听教师讲解,做好相关笔记。 1.5′ 1.5′ 过渡承转 好,学习了褶皱山以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的岩层并像书本和橡皮擦那样柔韧,而是具有刚性过渡自然,设的。那当作用到岩层上的挤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范围疑,激发学生思考。 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断裂。 师:对了,当岩层承受不了过于强大的挤压力时,岩体便会发生断裂,这时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请大家在书上相应位置将断层的概念画下来。【板书:1、断层】老师这里有一个断层的动画,大家可以看一看加深一下印象。(flash演示) 在这里,老师也要提醒大家,岩体断裂后一定要沿着断裂面发生位移,才会形成断层。那大家想一想,这种沿着断裂面的位移可以有几种方向呢? 生:两种。 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断层的形成过程。 0.5′ 1′ 动画演示 观看动画,对断层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图文结合 知识应用 比较学习 学生活动2 师:正确。岩体位移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两种情况。我们首先来看垂直运动。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手势同时指向断层示意图),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岭或高地、悬崖、峡谷等,我们把这类地形叫做地垒(在黑板板画上标注出来),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是由于断裂后岩体向上运动,属于典型的块状山体。(PPT图片展示)。而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沟谷、河流等,我们把这类地形叫做地堑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PPT图片展示)。另外一种是水平位移,例如大家熟知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很典型的断裂谷。那么从这些地貌形态中,我们可以知道断块山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裂谷。(指着板书上的地垒、地堑、裂谷讲解) 地垒 【板书】2.断块山地: 垂直 地堑 水平:裂谷 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褶皱找矿找水,那断层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联系呢? 生:略 师:实际上我们不仅可以在向斜处找到水,我们也可以利用断层找水。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下水常常容易沿着断层线向上冒,所以,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第二,在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受到外力作用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所以在断层处常常出现泉水和湖泊、河流发育。这是断层的第一个实际应用——利用断层找水;此外,在工程建设方面,由于断层处岩层不稳定,所以我们在修建隧道、水库的时候,要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而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那它们二者有何区别呢?它们各自形成的地表形态又有何区别呢?我们通过褶皱和断层的示意图、以及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来完成表格。 褶皱和断层不同特征对比表 地质构造 褶皱 岩层区别(岩层连续性及外表形态) 地表形态 图解 结合图示进行讲解,降低了纯理论的枯燥性,并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对比进行理解,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并培养知识之间 听教师讲解,认真思考,做好笔记,通过图片进一步加深对断层山的感性认识。 联系前后知识,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 2′ 5′

因材施教 断层 的空间联系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完成表格 投影展示 地质构造 岩层区别 地表形态 图解 连绵不断的山体 褶皱 ① 岩层连续完整 ② 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 断层 ① 岩层不连续 陡峻的块② 岩体断裂并沿断状山地、裂面有明显位移 陡崖、峡谷等 好,明确了褶皱和断层的区别,那我们课本75页上的 活动,相信大家也都能迎刃而解了。在外部景观上的区别 其实就是我们这个表格中所呈现的地表形态上的区别;在内部构造上的差异呢就是表格中的岩层的区别。 注:(其中褶皱和断层在地表形态上的区别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若果学生普遍理解有难度,教师则应结合图片给予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山势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形成连绵的山脉。)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两种的构造地貌,下节课呢,我们将对内力作用中岩浆活动产生的构造地貌——火山展开学习,下课。 1′

十、板书设计

4.2 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断块山 一、褶皱山

1、褶皱 (1)概念:【板图】

背斜

(2)基本单位:褶曲

向斜

A、 地貌形态 B、 判断依据 C、 研究意义:

2、褶皱山:

二、断块山

1、断层 2、断块山 3、研究意义: 地垒 垂直

地堑

水平运动:裂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