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纪录片观后感2篇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别人常问我:“希希,你是哪里人啊?”我大声地回答说:“我是中山人!”可身为中山人,怎么能不知道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呢。前几天,我在书城看到一本孙中山先生的传记,我被他的事迹深深吸引,把书买回家立刻就废寝忘食的读了起来。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推翻了清王朝。孙中山先生出生于翠亨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他从小就帮父母下地干农活,在十三岁时随母亲一起去夏威夷探望哥哥,后留在了那儿帮哥哥做生意。因为觉得清王朝腐败无能,组织起了“兴中会”,于1985年10月26日首次起义,结果因没有足够枪弹而且被人告发而失败。首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又到处筹钱、演讲,先后到过日本、欧美、南洋……后来,经过屡次起义终于把清王朝推翻了,可才当了90多天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又被狡猾的袁世凯逼下台,袁世凯当了总统却不肯放过孙中山先生,又相续刺杀他和他的同伴,孙中山先生被迫流亡到日本。后来孙中山先生因病回北京救治,1925年3月12日,革命一生的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了,那时的他才59岁啊!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嘱托抱憾离世。 看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孙中山先生愈挫愈勇的坚强性格,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独裁统治,发动了十一次起义,失败过九次,但每次失败,他都不会被吓倒,而是又到处筹钱、演讲,让更多的人追随他,正如他说的“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终于经过多次失败,在武昌起义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孙中山先生在挫折的阻挡下,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态度更加坚决,这让我很惭愧,因为我每次遇到困难,总是皱着眉头,不想克服,总想逃避困难。这本书让我明白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便成功!只有经过努力,受到挫折不垂头丧气,而是坚持不懈就会像孙中山先生一样,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我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好学。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有一个事例是最好的说明,有一次他在伦敦筹钱时留学生见他吃不像吃的,穿不像穿的,便给他凑了一笔钱,让他改善一下生活。可后来又见他还是老样子,便问那钱去哪了,孙中山先生说:“谢谢你们,我都拿来买新书了!”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把生活用的钱拿去买书吗?因为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把钱花在了买书上,就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才能说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觉醒,和他一起推翻清王朝。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你是否也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意呢?
观《孙中山》有感
很早的时候就听闻过孙中山先生的大名,那时,我还小,老师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掘墓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最具有时代意义和最伟大的革命。当时,我不理解:孙中山是怎么一个人,他怎么就可以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那时由于缺乏资料和信息,我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次通过这个资料影片,这个问题再次窜进我的脑海里。
带着疑问和惊奇我开始寻找答案。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有改变历史和进行历史革命的雄心和志向。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我知道,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若有外患,中华
民族每况愈下: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既不能解决自身的腐败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更不能外国列强疯狂入侵中国并蹂躏中华民族的问题。甚至卖国求荣,替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人民要摆脱这种命运,重新恢复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别无他法,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驱除外国列强,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权,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先生就是诞生和成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作为一个受到过良好教育的热血青年,自然有挽救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当然同时,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只看到中国自身的问题――改革现有政府或创建新的政府,而没有看到外国入侵的民族矛盾问题。我从他的成长过程还可探知到,他的这种雄心和志向是在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逐渐树立的,也就是说,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环境的影响。他能够出国去求学,他能够完成初等教育,他能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他出生贫穷,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出国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没有精力去思考社会的问题,他是不可能形成这种壮志凌云的抱负的。时势造英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而时有准备和这种意识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才能鹤立鸡群,如果换做是我,或许也有这个可能领导革命,也有这个可能成就伟业。当前提是我在那是就受到过同孙中山先生同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所以孙中山先生有那样的志向和雄心完全是偶然。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现孙中山式的人物又是必然。因为中华民族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是不会轻易就被外来势力灭亡的(除了自己外)。 其次的问题就是怎样来领导革命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这个问题其实是孙中山最苦恼也是探索革命的关键问题。早期他在日本创立了报社或团体之类的松散组织来宣传和探讨挽救民族问题。渐渐地思想成熟候,建立革命团体心中会。专门负责和领导具体地活动。团体成熟后就建立了同盟会,把各个革命团体组织和团结起来,形成同盟。这大大壮大了革命力量。同盟成熟后,就成立政党。用政党力量来挽救国家和治理国家。显然他地这种思路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因为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用政党地形式来进行革命――一种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和武装力量地形式。虽然和共产党比起来,他领导的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比较落后。 接下来他领导武装力量发动武装革命掀起了一系列反封建高潮,使得清朝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立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国看到了希望,人民开始有了思想的醒悟和革命的萌芽。这就是政党的力量。他的革命形式。
再次的问题就是孙中山怎样来治理和管理国家。当孙先生的辛亥革命成功后,起初他的治国思想可以说时极其幼稚的,他以为只要推翻了封建统治和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论是谁掌握政权是谁治理国家,中国就都已经得救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推翻帝制后,由于他的妥协让位给袁世凯造成革命的再一次失败。袁世凯死后,全中国被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孙中山在这时还没有意识到用什么来治理国家。他有举起反军阀的旗帜。这时,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力迅速在全国扩大,其严谨的纪律和革命的认识深深的感染了孙中山先生,在历史上,这就是有名的“孙中山的伟大转变”,他决定跟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除军阀,驱除外国列强,才能重振中华。他颁布法令和实行调节国家的政策,实行新的国家管理制度――多党合作。按照中国的国情来治理和管理国家,他又颁布了外商法,对外宣布中华民国的独立性和尊严。知可惜,当他探索出道路的时候,他已经无法亲自实施了,1924年春,孙中山仙逝。他亲自建立的国民党在蒋介石手里并没有按照这位国父的遗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做,1927年国民党的蒋介石发动中山舰
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进行反革命独裁统治。孙先生泉下又知不知道会又何反映。 孙中山是中国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人之所以能够如此轰轰烈烈的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他以天下为公,更重要的是他与中国命运同呼吸,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斗志永远鼓舞着中国的后世青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