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翻译

来源:六九路网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 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三.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四、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深挖)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臣虽下愚,知其

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

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

(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处掌握着国家的重

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节俭,这也(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一段,以“固本疏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

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感情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承载船只,

所宜深慎。

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

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

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感,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

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

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

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

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

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文臣武将一起任用,(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

何必劳神苦思, 代百司之职役哉?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句句坦诚,

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五、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