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算账篇 (一)
1. 怎样计算计时工资? 2. 怎样计算计件工资? 3. 怎样计算加班加点工资? 4. 怎样计算奖金? 5. 怎样计算伤病假工资? 6. 怎样计算固定资产折旧? 7. 什么是固定资产折旧率? 8. 什么是计提折旧的直线法? 9. 什么是计提折旧的工作量法? 10. 什么是快速折旧法? 11. 什么是双倍余额递减法? 12. 什么是年数总和法? 13. 怎样计算银行利息? 14. 怎样计算债券利息?
15. 什么是坏账?怎样处理坏账?
16. 在备抵坏账法下怎样估计与提取坏账准备? 17.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8.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9. 怎样归集和分配直接材料费用? 20. 怎样归集和分配燃料和动力费用? 21. 怎样归集和分配工资和福利费? 22. 怎样归集和分配待摊费用? 23. 怎样归集和分配预提费用? 24. 怎样归集和分配折旧费用? 25. 怎样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 26. 怎样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7. 怎样归集和分配停工损失?
28. 固定成本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29. 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0. 约当产量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1. 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2. 定额成本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3. 定额比例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4. 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有何影响? 35. 品种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6. 分批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7. 什么是逐步结转分步法?
38. 逐步结转分步法(综合结转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39. 逐步结转分步法(分项结转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40. 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41. 怎样进行成本还原?
42. 分类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43. 定额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44. 怎样计算、制定单位产品定额成本? 45. 脱离定额差异怎样计算? 46. 材料成本差异怎样计算? 47. 定额变动差异怎样计算?
48. 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四、算账篇 36.怎样计算计时工资? 37.怎样计算计件工资? 38.怎样计算加班加点工资? 39.怎样计算奖金? 40.怎样计算伤病假工资? 41.怎样计算固定资产折扣? 42.什么是固定资产折旧率? 43.什么是计提折旧的直线法? 44.什么是计提折旧的工作量法? 45.什么是快速折旧法?
46.什么是双倍余额递减法? 47.什么是年数总和法? 48.怎样计算银行利息? 49.怎样计算债券利息? 怎样计算票据到期日? 怎样计算票据贴现利息? 50.什么是坏账?怎样处理坏账?
51.采用余额百分比法怎样估计与提取坏账准备? 51.采用账龄分析法怎样估计与提取坏账准备? 51.采用销售百分比法怎样估计与提取坏账准备?
52.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3.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54.怎样归集和分配直接材料费用? 55.怎样归集和分配燃料和动力费用? 56.怎样归集和分配工资和福利费? 57.怎样归集和分配待摊费用? 58.怎样归集和分配预提费用? 59.怎样归集和分配折旧费用? 60.怎样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 61.怎样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62.怎样归集和分配停工损失?
63.固定成本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64.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65.约当产量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66.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67.定额成本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68.定额比例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69.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有何影响? 70.品种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71.分批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72.什么是逐步结转分步法?
73.逐步结转分步法(综合结转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74.逐步结转分步法(分项结转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75.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76.怎样进行成本还原?
77.分类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78.定额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79.怎样计算、制定单位产品定额成本? 80.脱离定额差异怎样计算? 81.材料成本差异怎样计算? 82.定额变动差异怎样计算?
83.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算帐篇
怎样计算计时工资?
实行计时工资制的单位,应付职工的计时工资是根据工资标准、考勤记录和有关制度计算的。具体计算过程又因采用月薪制或采用日薪制而有所不同。 采用月薪制计时工资时,计时工资的计算公式为: 应付计时工资=月标准工资-日工资额×缺勤天数
其中:月标准工资可以根据工资卡片的记录取得,缺勤记录可以根据考勤记录取得,日工资率的计算方法有如下两种:
(1)每月固定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为每月标准工资除以30天,即: 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30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日工资率时,缺勤期间的节假日也视为缺勤,照样要扣工资。
(2)每月按21天计算(全年365天扣除法定节假日7天及104个公休日,再用12个月平均),日工资率为全月标准工资除以21天,即: 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21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日工资率时,缺勤期间的节假日、星期天不算缺勤,不扣工资。
怎样计算计件工资?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应付工人的计件工资是按产量工时记录的个人(或班组)完成的合格完工产品产量乘以计件单价计算的。此外,生产中产生的废品,如果是材料缺陷(材废)原因造成的,则按相应的计件单价照付工资,如果是加工失误造成的,不付计件工资。计算公式为:
应付计件工资=(合格品数量+料废品数量)×计件单价
如果工人(或小组)在1个月内加工多种不同产品,而且各种产品的计件单不同时,则分别按上式计算每种产品的计件工资后汇总即为应付该职工(小组)的计件工资额。
上述公式中的计件单价,应该是某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乘以制造该种产品所需要的某种等级工人的小时工资率求得。
实际工作中,计件工资还可以按完成定额工时乘以工时单价(经测算确定的小时工资率)计算:
首先,计算月份内完成的各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公式为:
完成定额工时数=∑(每种产品完成数量×该种产品单位定额工时) 其中产品完成数包括合格产品数量和料废品数量。
其次,根据定额工时数和小时工资率计算应付计件工资,公式为: 应付计件工资=完成定额工时数×工时单价
在企业实行小组集体计件工资时,应按上述方法首先计算出小组应得的计件工资总额,然后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分配。
怎样计算加班加点工资?
加班加点工资,是按照考勤记录的加班加点天数或加点时数和职工的日工资率或小时工资率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加班加点工资=加班天数×日工资率+加点小时数×小时工资率
怎样计算奖金?
各种经常性奖金,包括综合奖、单项奖等,应根据企业制定的奖金支付标准和得奖条件计算。如果是按照班组集体计算的奖金,还应按统一的标准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在班组集体内部成员间进行分配。
怎样计算伤病假工资?
根据劳动保险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职工在非工作期间如病假、工伤、公假、产假、探亲假、婚丧假期间,在规定的假期内按一定标准照付工资。这些工资必须按照具体规定进行计算。主要规定如下:
职工在工伤治疗期间,公假、产假、探亲、婚丧假期间,在规定的假期时间内,照标准工资金额发放。
职工因病请假或非因公治疗期间,工资支付标准随时间长短不同而有区别。具体规定为:
病假或治疗在6个月以内,根据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应按工龄长短和本人的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具体规定见下表(表4-1):
表4-1
工 龄 不满2年 满2年不满4年 满4年不满6年 满6年不满8年 满8年及8年以上 支付标准工资的比例 60% 70% 80% 90% 100% 注:具体支付标准依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办理。
病假或非因公治疗在6个月以上(长休病假),按工龄长短和其本人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支付,见下表(表4-2): 表4-2
工 龄 不满1年 满1年不满3年 满3年及3年以上 支付标准工资的比例 40% 50% 60% 注:具体支付标准依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办理。 伤病假工资的计算公式为:
病假工资=日标准工资×相应的百分比×病假天数
或 应扣病假工资=日标准工资×(1-相应百分比)×病假天数
怎样计算各种代扣款项?
会计人员在计算出职工应付工资后,在工资发放时,企业财会部门需要根据有关单位和部门转来的扣款通知及有关规定代扣的一些款项,如房租、水电费、家属医药费、互助金等,再计算出实发工资。
怎样计算固定资产折旧?
计算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依据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原价和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各企业应当根据具体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合理地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必须同时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的因素。
固定资产折旧,以固定资产的帐面原值(原价)为计算依据。 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是指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可以收回的残余价值扣除预计情理费用后的数额。由于固定资产的预计残余价值和预计清理费用难以准确计算,为了避免人为地高估或低估固定资产净残值,国家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比例在原价的3-5%内确定,净残值率低于3%或者高于5%的,由企业自主确定,•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计算,按照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应根据核定的月折旧率和月初应
固定资产折旧率,有个别折旧率、分类折旧率和综合折旧率之分。
(1)个别折旧率。是指根据某项固定资产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算确定的折旧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该项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某项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该项固定资产原值
该项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或=用)
该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该项固定资产原值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率=该项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2)分类折旧率。是指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分类计算的平均折旧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类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该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100% 该类固定资产原值
或= 该类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该类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该类固定资产原值 ×100%
某类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类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
某类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类固定资产原值×该类固定资产月折旧率
×100% (3)综合折旧率。它是指按全部固定资产计算的平均折旧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各项固定资产原值×各项固定资产月折固定资产月综合折旧率旧率 = ∑各项固定资产原值 什么是计提折旧的直线法?
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它是指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应计提折旧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固定资产的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除此之外;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所取得的残值收入和支付的各项清理费用的多少对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应计提折旧额的大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计提折旧时,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这两个基本因素,而且应该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和清理费用这两个因素。固定资产残值收入是指固定资产清理时剩下的残料或零件、器材等残余价值。这部分残值,应在计算折旧时预先估计,从固定资产原价中减去;固定资产清理费用是指固定资产清理时所需的拆卸、搬运等费用。由于这些费用是使用固定资产的一种必要的追加耗费,因此应预先估计并连同原价一起由使用期间的产品成本平均负担。固定资产残值扣除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后的净额为固定资产净残值。
综上所述,平均年限法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可用公式表述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 用)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 值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折旧额÷12
什么是计提折旧的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指按固定资产所能工作的时数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工作量法下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1)按照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公式: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单位里程折旧额= 值 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2)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的公式: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每工作小时折旧额= 值 规定的总工作小时 (3)按台班计算折旧的公式: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每台班折旧额= 值 规定的工作总台班数 什么是快速折旧法?
快速折旧法又称加速折旧法、递减折旧费用法,即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前期提得较多,务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使用年限中尽早地得到补偿的一种计算折旧方法。常用的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依据现行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在我国只有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和船舶运输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和汽车运输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什么是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按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它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固定资产帐面上每期期初的折余价值乘以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确定各期的折旧额的,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折旧率 式中:
1 双倍直线年折旧率=2× ×100% 预计使用年限 由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因此,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不能使固定资产的帐面折余价值降低到它的预计残值收入以下。当下述条件成立时,应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帐面折余价值-预计残值>该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收入 额 剩余使用年限 为了便于企业使用这一折旧方法,简化核算手续,有关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例:某项设备的原值为80000元,预计残值收入为2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各年折旧额如下表(表4-3): 表4-3 单位:元 年份 期初帐面折旧率 折旧额 累计折折余价值 1 2 3 4 5 80000 48000 28800 17280 9640 旧额 40% 32000 32000 40% 19200 51200 40% 11520 62720 7640 7640 70360 78000 期末帐面折余价值 48000 28800 17280 9640 2000 注:表中 折旧率=2×1/5×100%=40% 由于(17280-2000)/2>17280×40% 即7640>6912
所以,从第四年起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其年折旧额为7640元,即(17280-2000)/2。
什么是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折旧年限积数法或级数递减法。它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确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总和,假定使用年限为 n年,分母即为1+2+3+……+n=n(n+1)÷2,其折旧的计算公式如下:
(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 年折旧率= ×100% 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例:某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8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残值为8000元,各年折旧率和折旧额计算如下:
根据公式,折旧率的分母为6+5+4+3+2+1=21;分子第一年为6,•第二年为5,第三年为4,第四年为3,第五年为2,第六年为1。即: 第一年的折旧率=6/21=28.57% 第二年的折旧率=5/21=23.81% 第三年的折旧率=4/21=19.05% 第四年的折旧率=3/21=14.29% 第五年的折旧率=2/21=9.52% 第六年的折旧率=1/21=4.76%
根据各年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80000-8000)72000元计算各年的
折旧额,如下表(表4-4):
表4-4 单位:元
年份 原值-残值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额 1 2 3 4 5 6 72 000 72 000 72 000 72 000 72 000 72 000 28.57% 23.81% 19.05% 14.29% 9.52% 4.76% 20 570.40 20 570.40 17 143.20 37 713.60 13 716 51 429.60 10 288.80 61 718.40 6 854.40 3 427.20 68 572.80 72 000 第四篇 算账篇 (二)
怎样计算银行利息?
当前银行存、借款利息的计算规定及方法如下:企业单位的存款帐户、定期调整和下贷上转方式的贷款帐户,按季计算利息,计息日为每季末20日;对工商企业实行逐笔核贷方式的贷款帐户,按季或按贷款收回日计算利息,按季计息的计息日为每季末20日;单位撤销帐户或转移帐户,于结清帐户时随时结计利息。银行计算存、贷款利息的公式如下: 本金×时期×利率=利息 累计计息积数×日利率=利息 利息本金×时期=计息积数 日利率=月利率÷30
或=年利率÷360 月利率=年利率÷12
计息时期“算头不算尾”,即:存款从存入之日起,算至支付的前一日止;贷款从借入之日起,算至归还的前一日止,两者均按实际存款或贷款天数计算利息。 对逐笔计息的存、贷款,其计息时期,满月的按月计算;有整月又有零头天数的,可以全部化为天数计算;满月的无论大小,均按30天计算;零头天数,按实际天数计算。
对活期存、借款,均按实际存款或借款的天数计算利息。如果银行利率调整,存、贷款利息则采取分段计息,银行按每段时间和利率,分别计算,然后加总。
怎样计算债券利息?
企业发行债券应按期计提利息,其计提依据是债券面值和债券票面利率。计算公式为:
每期应计债券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债券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时间
怎样计算票据到期日? 票据到期日的计算分两种情形:
(1)约定在若干月后支付的(以“月数”表示)票据。①月末出票的,不论月份大小,以到期月份的月末日为到期日。如:5月30日出票,三个月到期,则到期日为8月31日。②月中出票的,以到期月的同一日为到期日。如:5月20日
出票,三个月到期,则到期日为8月20日。
(2)约定在若干天后支付(以“天数”表示)的票据,应收票据的到期日计算为“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按照实际天数计算到期日。如:5月20日出票,70天到期,则到期日为7月29日。
怎样计算票据贴现利息? 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1)不带息票据贴现:贴现利息=票据面值×贴现率×贴现期 (2)带息票据的贴现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贴现天数=贴现日到票据到期日实际天数-1
例:2000年3月23日, 企业销售商品收到一张面值为10,000元, 票面利率为6%, 期限为6个月的商业汇票。 5月2日, 企业将上述票据到银行贴现, 银行贴现率为8%。假定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则票据贴现利息计算如下: 票据到期值=10000×(1+6%/2)=10300(元)
该应收票据到期日为9月23日,由其贴现天数应为144天(30+30+31+31+23-1) 票据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10300×8%×144/360=329.60(元)
什么是坏账?怎样处理坏账?
坏帐是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企业发生坏帐,造成坏帐损失是一种很正常的
现象。按照我国有关规定,企业应收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确认为坏账:①因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②因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③债务人较长时期内(如超过3年)未履行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等,具体彩何种方法可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列出目录,具体注明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并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公司所在地,以供投资者查阅。坏账准备提取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仍然应按上述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如债务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应收款项逾期3年以上),下列各种情况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 (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 51.采用余额百分比法怎样估计与提取坏账准备?
(3)应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这一方法是按照会计期末应收帐款的帐面余额用一定的百分比估计坏帐损失,也就是简单地用一个估计坏帐率乘以会计期末的应收帐款帐面余额。估计坏账率应按以往的数据资料加以确定,企业发生的坏账多,这一比率就应高些,反之,则低些。应用余额百分比法有首次计提和以后每年末调整计提两种情况。例如,某企业年末应收帐款余额为1000000元,•提取坏帐准备的比例为3‰,则首次计提时,应提取的坏帐准备为3000元(1000000×3‰)。•在此以后,每年末坏帐准备的调整,应分别情况处理:
(1)坏帐准备的余额在贷方,并小于应提取数额,应按差额补提。
(2)坏帐准备的余额在贷方,并大于应提取数额,应按差额退回。 (3)坏帐准备的余额在借方,应按应提数额与借方余额之和提取坏帐准备。 期末坏帐准备帐户的调整,应使其贷方余额符合规定的比例。
例:万胜商厦在2001年12月31日的应收帐款帐面余额46398元,“坏账准备”账户的贷方余额为1530元,若按5%计提坏帐准备2320元,则应补提790元,会计分录如下: 2001.12.31
借:管理费用——坏帐损失 790 贷:坏帐准备 790
用备抵法估计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后,如发生坏帐,则不必再借记“管理费用——坏帐损失”科目,因为坏帐损失在估计时已列作当期费用。所以,只要借记“坏帐准备”、贷记“应收帐款”科目即可。例如,某客户所欠的帐款100 000元已确认为坏帐,注销时须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坏帐准备 100 000 贷:应收帐款 100 000
51.采用账龄分析法怎样估计与提取坏账准备?
帐龄分析法是按照应收帐款欠帐日期的长短来估计坏帐损失和计提坏帐准备的。一般认为,欠帐的时间越长即帐龄越长,帐款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应估计的坏帐损失和计提的坏帐准备也越多。通常,在估计时将应收帐款按欠帐期限的长短分成几个区段,按不同区段估计一个坏帐百分率,然后,相加后即确定应估计
的坏帐损失总额和坏帐准备金额,与“坏帐准备”科目期未的帐面余额比较,以其差额作为本期应提的坏帐准备数。
例如,表4-5是万胜商厦在2001年12月31日对应收帐款各客户欠帐日期的分析,表2是根据表1估计的坏帐损失数。 表4-5 应收帐款账龄分析表 2001年12月31日 客户账面名称 余额 A B C D E F 8900 3470 11000 9928 7600 5500 未过清拖 欠 情 况 偿期 3月以下 3-6个月 6月-1年 1-2年 2年以上 8900 4000 12900 3470 7000 10470 3718 3718 6210 6210 7600 7600 5500 5500 合计 46398 表4-6 坏账损失估计表 2001年12月31日止
拖欠情况 未过清偿期 3个月以下 3-6个月 账面余额 12900 10470 3718 估计坏账% 1 3 5 估计坏账损失 129 314 186 6月-1年 1-2年 2年以上 合计 6210 7600 5500 46398 10 20 40 - 621 1520 2200 4970 因为4970元是万胜商厦包括至2001年12月31日止所有应收帐款46398元上估计的坏帐损失总额,所以,应将12月31日估计坏帐前的“坏帐准备”科目的余额调整至需要估计的4970元。假使调整前,“坏帐准备”科目的原有贷方余额为1530元,则经表4-6计算的估计坏帐准备应为3440元。编制的调整分录如下: 2001.12.31
借:管理费用——坏帐损失 3440 贷:坏帐准备(4970-1530) 3440
在调整“坏帐准备”科目前,如原科目为借方余额时假定为借方360元,则须冲销原有借方金额后再贷记估计的4970元,编制的会计分录应为: 2001.12.31
借:管理费用——坏帐损失 5330 贷:坏帐准备(=497+36) 5330
应该看到,应收帐款帐龄分析法在估计坏帐损失的金额时是根据客户拖欠日期的长短分别按不同的坏帐率估算的,似乎比销售收入百分比法要细腻一些。但是,它计列坏帐损失的会计期有的并不是记载商品销售收入的同一个会计期,如本例估计的坏帐损失4970元中包括了欠帐在一年以上的应收帐款13100元上估计的3720元,而这13100元商品销售收入是1996年、1995年甚或更早的会计期内已
确认的收入,显然也不符合配比的原则。
51.采用销售百分比法怎样估计与提取坏账准备?
销售收入百分比法是根据企业销售收入金额的一定百分比来估计坏帐损失。由于销售收入中的现销部分不会产生坏帐,所以在估计时要特别注意企业赊销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结合以往发生坏帐的经验数据不使坏帐估计过大,以免影响当期利润。实际发生坏帐时,要借记“坏帐准备”、贷记“应收帐款”科目。 例:大江集团2001年全年赊销金额为560000元,如果估计坏帐损失为赊销金额的10%,则年末的分录为 2001.12.31
借:管理费用——坏帐损失 56000 贷: 坏帐准备 56000
企业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数与估计数总有出入。正常情况下,“坏帐准备”科目有贷方余额,但在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大于估计发生的坏帐损失时,也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坏帐损失估计过低,必然少计了当期费用,使应收帐款的净变现价值偏大;而坏账损失估计过高,又会多计当期费用,低估了应收帐款的净变现价值。
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包括费用支出的核算和产品成本的计算。产品成本核算应满足以下要求:
(1)加强对费用的审核和控制,做到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2)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包括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与不应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以及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界限。 (3)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4)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定额的制定和修定;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与盘点;原始记录;以及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等。 (5)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产品成本核算应遵循的一般程序为:
(1)对生产经营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确定费用是否应该开支,•开支的费用是否应计入产品成本。
(2)将本月计入产品成本的各种要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归集,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
(3)对于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和有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 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可用图4-1 表示。
怎样归集和分配直接材料费用?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耗用的材料费用,是根据领退料凭证,按照材料的用途归
集和分配的。对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工业生产用料,应按照产品品种和成本项目归集和分配;用于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和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及所属明细账的“直接材料”项目;用于生产的燃料,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燃料和动力”项目;用于维护生产设备和管理生产的各种材料,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予以归集,然后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的“制造费用”项目。对于不应计入产品成本而属于期间费用的材料费用,应记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账户;对于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其他资产方面的材料费用,应计入有关的资产价值,不得列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 在实际工作中,材料费用的分配一般是通过“材料费用分配表”(表4-7)进行的,这种分配表应该按照材料的用途和材料的类别,根据归类后的凭证编制。如果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还应分配材料成本差异。 表4-7 材料费用分配表 中兴公司 2001年3月
应借账户 基本生产车间 A产品 B产品 小计 制造费用 基本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 机修车间 运输车间 机物料消耗 机物料消耗 1 410 1 100 1410 1100 成本项目 原材料 原材料 机物料消耗 直接计入 分配计入 费用合计 75 600 41 700 117 300 2 360 22 680 12 510 35 190 98 280 54 210 152 490 2360 小计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合 计 包装物 其他材料 2 510 500 860 123 530 35 190 2510 500 860 158 720 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A产品 98 280 生产成本――B产品 54 21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 41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运输车间 1 100 制造费用 2 360 营业费用 500 管理费用 860
贷:原材料(各有关明细账) 158 720
怎样归集和分配燃料和动力费用?
燃料费用应按用途和使用部门进行归集和分配。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费用,直接计入或间接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辅助生产所耗燃料费用,以及基本生产车间、行政管理部门取暖等耗用的燃料费用,则需先按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进行归集。在实际工作中,燃料费用的分配一般是通过编制“燃料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动力费用也应按用途和使用部门进行归集和分配,直接用于生产的动力费,列入
“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属于照明、取暖等用途的动力费,则按使用部门分别记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在实际工作中,动力费用的分配一般是通过编制“动力费用分配表”(表4-8)进行的。
表4-8 外购动力费用分配汇总表 中兴公司 2001年3月 产品、部门、 项 目 A产品-燃料 B产品-燃料 C产品-燃料 供汽车间-水电费 机修车间-水电费 一车间-水电费 二车间-水电费 管理部门-水电费 合 计 产量 单位消耗定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件) 350 1200 1500 额(度) 1950 380 260 (度) 682 500 456 000 390 000 2 000 7 500 3 200 4 100 700 1546 000 0.18 额 122 850 82 080 70 200 360 1 350 576 738 126 278 280 应分配金根据“外购动力费用分配表”,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A产品 122 850 生产成本――B产品 82 080 生产成本――C产品 70 2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供汽车间 36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机修车间 1 350 制造费用――一车间 576 制造费用――一车间 738 管理费用 126 贷:银行存款 278 280
怎样归集和分配工资和福利费?
企业所发生的工资和福利费用,要划清应计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其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用,应按产品品种和成本项目进行归集与分配:凡属生产车间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及所属明细账的“直接人工”项目;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予以归集,然后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的“制造费用”项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作为期间费用记入“管理费用”账户。不应记入成本与费用的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则应按用途记入“应付福利费”(如医务部门人员工资)或“固定资产”(如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所发生的工资及福利费支出)等账户。
为了按工资的用途和发生地点归集并分配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用,月末应根据不同生产部门的工资结算单和有关的生产工时记录,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然后汇编“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汇总表”。
怎样归集和分配待摊费用?
待摊费用是指本期发生或支付的,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共同负担的,摊销期限在1年以内的各项费用。该种费用的特点是先支付、发生,后分期摊入成本、费用。待摊费用的受益期限有的可以明确肯定,有的则不能明确肯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受益期限正确地加以估计。
待摊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待摊费用”账户进行的。发生或支付各项待摊费用时,记入该账户的借方,同时记入“银行存款”、“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应交税金”等账户的贷方;按受益期限摊销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及“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的借方。期末为借方余额,表示已经发生或支付但尚未摊销的费用。“待摊费用”按费用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分别反映和监督各种待摊费用的发生和摊销情况。
怎样归集和分配预提费用?
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月计入成本、费用,在以后月份才支付的费用。该种费用的特点是先计入成本、费用,后发生、支付费用。预提费用包括预提租金、借款利息、保险费、修理费用及其他预提费用等。预提费用的预提期限应根据该费用的受益期限确定。
预提费用的预提和支付是通过“预提费用”账户进行的。预提计入成本、费用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同时按其用途分别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账户的借方;实际支付时,记
入该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贷方;期末贷方余额为预提数大于实际支付数,借方余额为实际支付数大于预提数。预提费用按费用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分别反映和监督各种预提费用的预提和支付情况。
怎样归集和分配折旧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费,也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不单设成本项目,而是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归集,然后再与车间、部门的其他费用一起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账户,贷记“累计折旧”账户。折旧费用的分配,通过“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表”进行(表4-9)。 表4-9 折旧费用分配表 中兴公司 2001年3月
2月份折2月份增加2月份减少本月折旧应借项目 车间部门 旧额 制造费用 基本生产车间 2970 机修车间 辅助生产 运输车间 车 间 小 计 2140 270 230 1160 80 110 430 2330 1260 6980 930 120 1050 1210 折旧额 660 150 折旧额 240 80 额 3390 1280 管理费用 行政管理部门 1140 合 计 借:制造费用 3 390
625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运输车间 1 05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机修车间 1 280 管理费用 1 260 贷:累计折旧 6 980
怎样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
生产中的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后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废品和入库后发现的废品。按其报损程度和修复价值,分为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废品损失,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各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修理费用。对于降价出售不合格品的降价损失、产品入库后因管理不善而损坏变质的损失以及实行“三包”的企业产品出售以后发现的废品所发生的一切损失等,都不包括在废品损失内。废品损失核算的根据,是经过质量检验部门填制并审核后的废品通知单。
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应根据废品损失计算表和分配表等有关凭证,通过“废品损失”账户和“废品损失计算表”来进行(表4—10)。
(1)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与分配。为了归集与分配不可修复的废品损失,•必须首先计算废品的成本。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计算;另一种是按废品所耗定额费用计算。计算出的废品成本,从“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根据“废品损失计算表”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结转废品成本(实际成本或定额成本)时
借:废品损失 1 516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1 516 回收废品残料价值时: 借:原材料 100 贷:废品损失 100 索取有关赔偿时: 借: 其他应收款 400 贷: 废品损失 400
将废品净损失转入合格品成本时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1 016 贷:废品损失 1 016
(2)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与分配。可修复废品损失,•指废品在修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修复费用。可修复费品返修以前发生的费用在“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有关的成本计算单中,不必转出,它不是废品损失。返修时发生的修复费用,应根据原材料、工资、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分配表记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以及有关账户的贷方。如有残料和应收赔款,根据废料交库凭证及其他有关结算凭证,从“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转入“原材料”、“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借方。将废品净损失(修复费用减残值和赔款)从“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转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及其有关成本明细账的废品损失成本项目。根据“废品损失计算表”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 废品损失 467
贷: 原材料 147 应付工资 320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467 贷:废品损失 467 表4-10 废品损失计算表
项目 原材料 燃料 工资及福利费 制造费用 320.00 合计 467.00 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147.00 用 不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 单位产品成本定额 112.50 23.50 定额成本(8件) 收回残值 应索取赔偿 小 计 废品损失合计 32.50 260.00 260.00 580.00 21.00 168.00 168.00 168.00 189.50 1516.00 1016.00 1483.00 900.00 188.00 100.00 400.00 400.00 188.00 547.00 188.00
第四篇 算账篇 (三)
怎样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辅助生产费用是指工业企业为进行辅助生产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劳务作业所耗用的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及附加费、折旧费和维修费,以及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费用等。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进行。辅助生产由于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不同,分配、转出的程序也不同。完工的工具、模具和各种备品备件等产品,应在完工入库时,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分别转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账户的借方,基本生产车间领用时,再转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辅助车间提供的电、水、汽、修理、运输等产品和劳务所发生的费用,在对外分配之前先要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然后才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分配转入“制造费用”等账户的借方。在实际工作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一般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企业根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其编制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按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参见表4-11),编制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等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表 4-11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2001年3月
机修车间 劳务供应 数量 劳务耗用 (小时) 待分配的数量和费用 计划单位成本 机修车间 运输费 辅助生产运输车间 修理费 成本 小 计 修理费 基本生产制造费用 运输费 车间 小 计 修理费 管理费用 行政部门 运输费 小 计 按计划成本分配合计 辅助生产实际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差异 530 980 980 790 790 2300 2120 3920 3920 3160 3160 9200 10470 +1270 530 2120 2300 9240 4 费用 运输车间 数量 费用 (公里) 3010 410 410 620 620 1980 1980 3010 8730 3 1230 1230 1860 1860 5940 5940 9030 10850 +1820 17970 1230 2120 3350 3920 1860 5780 3160 5940 9100 18230 21320 +3090 费用合计 怎样归集和分配停工损失?
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内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停工期内支付的生产工人的工资、提取的福利费、所耗燃料和动力费用以及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等。计算停工损失的时间界限,由主管企业部门规定,或由主管企业部门授权企业自行规定。停工不满1个工作日的,可以不计算停工损失。
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设置“停工损失”账户进行的。该账户应按车间和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根据停工报告单和各种费用分配表,分配汇总表等有关凭证,将停工期内发生、应列作停工损失的费用记入“停工损失”账户的借方进行归集。过失单位、过失人员或保险公司的赔款,应从该账户的贷方转入“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借方。将停工净损失从该账户贷方转出,属于自然灾害部分转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借方,应由本月产品成本负担的部分,则转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并采用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各车间各产品成本明细账停工损失成本项目。
为了简化核算工作,辅助生产车间一般不单独核算停工损失。季节性生产企业的季节性停工,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停工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属于停工损失,不作为停工损失核算。
固定成本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小,或者在产品数量虽大但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月初、月末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不大,为了简化核算工作,
同时又反映在产品占用的资金,各月在产品成本可以固定按年初数计算。采用这种方法,某种产品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就是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年终时,根据实际盘点的在产品数量,重新调整计算确定在产品成本,以免在产品成本与实际出入过大,影响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如果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数量变化也较大,同时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各月在产品成本可以采用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采用这种方法,月末在产品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所耗用的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某种产品的全部成本费用,减月末在产品原材料费用,就是完工产品的成本。
约当产量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如果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数量变化也较大,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用比重相差不多,可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在产品成本。采用这种方法,在产品既要计算原材料费用,又要计算工资等其他费用。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照完工产品产量与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和月末在产品费用。
(1)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费用,按它们的数量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各项加
工费用,应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计算。其公式如下: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百分比(完工率)
某项费用分配率=该项费用总额÷(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该项费用=完工产品数量×费用分配率 在产品该项费用=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或 =费用总额-完工产品费用
(2)•如果原材料不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而是随生产进度在每一工序陆续投入,并且是在每一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原材料费用也应按照约当产量比例法进行分配。也就是说,根据各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分别计算分配原材料费用的完工率(投料率)。
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必须正确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其中主要是测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均计算,即一律按50%作为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另一种是各工序分别测定完工率,即按照各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占完工产品工时定额的比率计算,其中每一工序内各件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可以按平均完工50%计算,计算公式为:
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工序工时定额×50%)÷产品工时定额
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这种方法是将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分配费用。它适用于月末在产品已经接近完工,或者产品已经加工完毕,但尚未验收或包装入库的产品。为了简化核
算工作,将月末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分配费用。
定额成本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这种分配方法是按照预先制定的定额成本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即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全部费用(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其余额作为完工产品成本。该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
采用这种方法,应根据各种在产品的有关定额资料,以及在产品月末结存数量,计算各种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定额比例法下的在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定额比例法是指产品的生产费用按照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其中,原材料费用按照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原材料定额费用分配;工资和福利费、制造费用等各项加工费,可按定额工时的比例分配。它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动较大的产品。定额比例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消耗量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消耗量+本月实际消耗量)÷(完工产品定额消耗量+月末在产品定额消耗量)
完工产品实际消耗量=完工产品定额消耗量×消耗量分配率
完工产品费用=完工产品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单价(或单位工时工资、费用) 月末在产品实际消耗量=月末在产品定额消耗量×消耗量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单价(或单位工时工资、费用)
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的计算有何影响?
生产类型不同,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又必然对产品成本计算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受生产类型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影响,•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有3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2)对产品成本计算日期的影响。在不同生产类型中,•产品成本计算日期也不同,这主要决定于生产组织的特点。在单件和小批生产中,产品成本有可能在某件或某批产品完工以后计算,因而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而与生产周期相一致。但在大量、大批生产中,由于生产活动连续不断地进行,因而产品成本要定期在每月月末进行,而与生产周期不一致。
(3)对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影响。生产类型的特点,•还影响到月末在进行成本计算时有没有在产品,是否需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品种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品种法亦称简单法,是按照产品品种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品种法成本计算程序如下示。 (1)为了计算产品成本,•应按照成本计算对象──产品品种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账内按成本项目设立专栏或专行,用以归集费用和计算成本。 (2)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废品损失等明细账,•根据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和费用项目在明细账进行登记。 (3)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和归集,•是通过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的。根据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总账和明细账,既登记应借账户,又登记本账户及明细账的贷方转出数。
(4)最后,将记入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各项生产费用汇总。•如果月末有未完工产品,还要将归集的全部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纵向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分批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分批法亦称定单法,是按照产品的批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批、单件、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生产成本明细账要按照产品的批别或者购买单位的定单来设置,有关的成本费用都归集到该批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在月末计算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分配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计算与生产周期相一致,计算方法也比较简单。分批法的一般计算程序如下:
(1)根据各种原始凭证或通过费用分配汇总表,接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将各项生产费用记入按产品的批别设置的生产成本明细账。
(2)一批产品完工后,根据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总额和产成品数量,计算该批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对一批产品分次完工、分次出售的部分,可以采用按计划单位成本、定额单位成本或近期相同产品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从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转出。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简化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简化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亦称累计间接费用分配法。采用这种方法,每月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将其先分别累计起来,到产品完工时,按照完工产品累计工时的比例,在各批完工产品之间再进行分配。其计算公式如下:
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全部产品累计工时 某批完工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该批完工产品累计工时×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为了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的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和累计工时(•实际工时或已完成的定额工时)资料,必须设立产品成本二级账。
采用这种方法,仍应按照产品批别设立产品成本明细账,但在各批产品完工之前,账内只需按月登记直接费用和生产工时,而不必按月分配、登记各项间接费用,计算各批在产品成本,只有在有完工产品的那个月份,才按上列公式计算、登记完工产品成本。而全部产品的在产品成本则只以总数反映在产品成
本二级账内。基于这种方法只对完工产品分配间接费用,而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特点,因而又称其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这种方法只能在各月间接费用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采用,否则就会影响各月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什么是逐步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就是为了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一种分步法。在这种分步法下,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的成本,要随半成品实物的转移,从上一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转入下一步骤相同产品的成品成本明细账中,以便逐步计算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和最后步骤的产成品成本。这一核算的简明程序如图4-2 所示:
第一步骤甲产品 第二步骤甲产品
成本明细账 成本明细账 原材料 1000 ┌─→ 半成品 1000
其他费用 500 │ 其他费用 600 半产品成本 1000 ─────┐ │ 产成品成本 1200 在产品成本 500 │ │ 在产品成本 400 半成品明细账 ↓ │
4月 5月 月初余额 200 本月收入 1000 本月发出 1000 图4-2 逐步结转分步法简明程序图
根据上图,第一步骤完工半成品在验收入库时,应根据完工转出的半成品成本编制借记“自制半成本”,贷记“生产成本”的会计分录;第二步骤领用时,再编制相反的会计分录。如果半成品完工后不通过半成品库收发,而直接转入下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应在各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之间直接结转,不编上述分录。逐步结转分步法,实际上是品种法的多项连续使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结转的半成品成本在下一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反映方法,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方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综合结转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采用综合结转法,是将各生产步骤所耗用的半成品成本,综合记入各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原材料”、“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成本项目中。半成品成本的综合结转可以按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计划成本结转。因此,综合结转法,又有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与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综合结转法之分。 (1)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采用这种结转方法时,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费用,应根据所耗半成品的数量乘以半成品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由于各月所产半成品的单位成本不同,因而所耗半成品的单位成本要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计算。为了提高各步骤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在半成品月初余额较大,本月所耗半成品全部或者大部分是以前月份所产的情况下,本月所耗半成品费用也可按上月末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
假定某工业企业的甲种产品生产分两个步骤,分别由两个车间进行。第一车
间生产半成品,交半成品库验收;第二车间按照所需数量向半成品库领用。第二车间所耗半成品费用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单位计算。两个车间月末的在产品均按定额成本计价。其成本计算程序如下:
①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半成品交库单和第一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登记第一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第一车间的半成品交库单(•单中所列半成品按交库数量和该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半成品单位成本计价),•编制结转半成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自制半成品──甲种半成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第一车间──甲种产品
②根据计价后的第一车间半成品交库单和第二车间领用半成品的领用单,登记自制半成品明细账。根据第二车间领用半成品的领用单(•单中所列半成品按领用数量和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中的累计单位成本计价),编制结转半成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第二车间──甲种产品 贷:自制半成品──甲种半成品
③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半成品领用单、产成品交库单,以及第二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登记第二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第二车间产成品交库单(•单中所列产成品按交库数量和该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产成品单位成本计价)•,编制结转产成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产成品──甲种产成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第二车间──甲种产品
(2)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采用这种结转方法时,半成品的日常收发均按计划单位成本核算。在半成品实际成本算出以后,再计算半成品的成本差异率,调整所耗半成品的成本差异率,调整所耗半成品成本差异。累计的成本差异、成本差异率和本月减少的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累计成本差异=累计实际成本-累计计划成本 累计成本差异率=累计成本差异÷累计计划成本×100%
本月减少的实际成本=本月减少的计划成本×(1+成本差异率) 本月所耗半成品应分配的成本差异=本月所耗半成品的计划成本×成本差异率
各个生产步骤领用上一生产步骤的半成品,相当于领用原材料。因此,综合结转半成品成本的核算,相当于各生产步骤领用原材料的核算。
逐步结转分步法(分项结转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采用分项结转法,是将各生产步骤所耗半成品费用,按照成本项目分项结入各该生产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如果半成品通过半成品库收发,那么,在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中登记半成品成本时,也要按照成本项目分别登记。
假定某工业企业的甲种产品生产分两个步骤,分别由两个车间进行。第一车间生产半成品,交半成品库验收;第二车间按照所需数量向半成品库领用。第二车间所耗半成品费用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单位计算。两个车间月末的在产品均按定额成本计价。其成本计算程序如下:
(1)根据第一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以及半成品的交库单和领用单,登记自制半成品明细账。
(2)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半成品领用单、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产成品交库单和第二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登记第二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 采用分项结转法,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一般适用于在管理上不要求计算各步骤完工产品所耗半成品费用和本步骤加工费用,而要求按原始成本项目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
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在采用分步法的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中,有的企业各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的种类很多,但并不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为了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在计算各步较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这些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这种结转各步成本的方法,称为平行结转分步法,也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其核算程序如图4-3所示。 第一生产步骤 甲产品成本明细账 第二生产步骤 甲产品成本明细账 原材料费用 5200 第一步其他费用 第三(最后)生产步骤 甲产品成本明细账 第二步费用5600 第三步费用 3400 2600 应计入产在产品成 应计入成品成本本3500 的份额 4300 产成品成本的份额 3700
在产品成本190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 2700
在产品成本700 └───────┐ │ ┌───┘ ↓ ↓ ↓
第一步份额 4300 第二步份额 3700 产成品成本 10700 产成品成本计算表 图4-3 平行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程序图 从成本核算程序中,可以看出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特点:
①各生产步骤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只计算本步骤所发生的生产费用。除第一步骤生产费用中包括所耗用的原材料和加工费用外,其他各步骤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加工费用。
②各步骤之间不结转半成品成本,不通过“自制半成品”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 ③为了计算各生产步骤发生的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必须将每一步骤发生的费用划分为耗用于产成品部分和尚未最后制成的在产品部分。这里的
第三步份额 2700 按第二步骤成本结构还原 按第一步骤成本结构还原 还原前本月生按耗用半还原后还原前本月生产按耗用半还原后项目 成本 产的半成品成本成本 成本 半成品成成品成本成本 在产品包括:尚未在本步骤加工中的在产品;本步骤已完工转入半成品库的半成品 还原 本 还原 成品;已从半成品库转到以后备步骤进一步加工、尚未最后制成的半成品。这 1 2 3 4=1+3 5=4 6 7 8=5+7 是就整个企业而言的广义在产品。 还原率 1.053 1.081 ④将各步骤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计算该种产品的半成品 2560 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560 2000 560 0 0 2000 2000 1480 370 1850 -2000 1600 400 0 1600 1560 3160 原材料 1900 532 2432 加工费 600 合计 3160 1160 1160 3160 3160 注: 2560÷2432 =1.053; 2000÷1850=1.081
其中:
第四篇 算账篇 (四)
怎样进行成本还原?
采用综合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各步骤所耗半成品的成本是以“半成品”或“原材料”项目综合反映的,因而不能据以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考核和分析产品成本的构成和水平。当管理需要时,应进行成本还原,即将产成品成本还原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
成本还原一般通过成本还原计算表进行。成本还原计算表如下表所示。 成本还原计算表 金额单位:元 按第二步骤成本结构还原 按第一步骤成本结构还原 项目 还原前本月生按耗用半还原后还原前本月生产按耗用半还原后成本 产的半成品成本成本 成本 半成品成成品成本成本 成品 还原率 1 2 1900 532 2432 还原 3 1.053 -2560 2000 560 0 4=1+3 5=4 0 2000 2000 本 6 1480 370 1850 还原 7 1.081 -2000 1600 400 0 8=5+7 1600 1560 3160 半成品 2560 原材料 加工费 600 合计 3160 1160 1160 3160 3160 注: 2560÷2432 =1.053; 2000÷1850=1.081 其中:
成本还原分配率=(本月产成品所耗上-步骤半成品费用)÷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某项成本项目还原数额=上一步骤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某成本项目数额×还原率
分类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指在产品品种繁多,但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的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工作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特点是:按照产品类别归集费用、计算成本;同一类产品内不同品种产品的成本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确定。在分类法中,按照系数分配同类产品内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也叫系数法,是一种简化的分类法。下面举例说明分类法的计算程序。
例:某企业生产 A,B,C三种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艺过程相似,合为一类计算成本。该类产品的原材料费用按照各种产品的原材料费用系数进行分配;原材料费用系数按原材料费用定额确定。该企业规定 B种产品为标准产品。根据各产品所耗各种原材料的消耗定额、计划单价以及费用总定额,编制原材料费用系数计算表,如下表(4-12)所示。 表4-12 各种产品原材料费用系数计算表
单位产品原材料费用 原材料 产品名称 原材料名 消耗定额 计划单价 费用定额 费用系数 称或编号 1 042 2 086 A 4 011 合计 1 042 B 2 086 24 × 19 30 26 × 48.45 45 × 20 37 45 × 20 1 080 2 128 380 1 110 1 (标准产品) 4 011 合计 1 042 C 1 170 2 660 969 3458 =1.3 2660 (千克) 6.15 25 20 37 123 925 2128 =0.8 2660 该企业规定:同类产品内各种产品之间的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均按各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其工时定额为: A产品16小时,B产品14小时, C•
产品11小时。其中8月份的产量为: A产品120件,B产品90件,C产品150件。8月份产品成本明细账如下表4-13所示: 表4-13 分类产品成本明细账
产品类别:第一类 金额单位:元 月 日 摘 要 原材料 工资及福利制造费用 合 计 费 在产品成本 7 31 (定额成本) 8 31 本月生产费用 53340 8 31 生产费用累计 95250 8 31 产成品成本 在产品成本 8 31 (定额成本) 根据各种产品的产量、原材料费用系数,以及该类产品成本明细账中8月份产成品成本资料,编制该类各种产成品成本计算表,如下表(表4-14)所示: 表4-14 同类别各种产成品成本计算表
产品类别:第一类 199×年8月 金额单位:元
原材料原材料工时定额产量项目 工资费制造费成本合费用系费用总定额工时原材料 (件) 用 用 计 数 系数 小时 小时 × × × × × 170 4 13 × 30480 12710 41850 85040 64770 18500 32030 19320 60090 104640 62790 131930 231920 146880 41910 13530 44550 99990 费用分配率 产成品120 A 产成品90 B 产成品150 C 合计 注: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64770/381=170 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19320/4830=4 制造费用分配率=62790/4830=13
定额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定额法是指为了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特点是:事前制定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和定额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目标;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时,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月末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定期分析和考核提供数据。
例: 某企业生产 A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该产品的上月定额成本资
× × 381 4830 64770 19320 62790 146880 1.3 195 11 1650 33150 6600 21450 61200 1 90 14 1260 15300 5040 16380 36720 0.8 96 16 1920 16320 7680 24960 48960 料如下表所示。投产情况如下:月初在产品100件,本月投产500•件,•本月完工550件,月末在产品50•件。•实际发生费用如下:原材料37200•元,•生产工人工资12950元,制造费用10630元。定额变动情况:本月初原材料定额成本改为73.5元/件。
表4-15 上月份产品定额成本资料 金额单位:元
成本项目 产成品定额成本 在产品定额成本 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 成本 定额差异 原材料 75 75 7500 -125 工资 24 12 1200 36 制造费用 20 10 1000 43 合计 119 97 9700 -46 (100件) 定额变动 根据上述资料,A产品成本计算可列表(表4-16)如下: 表4-16 A产品成本计算表(定额法) 金额单位:元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 定额成本 (100件) 定额差异 定额变动 原材料 7500 -125 工资 制造费用 合计 1200 36 12600 350 1000 43 10500 130 9700 -46 0 -150 +150 59850 930 月初在产品 定额成本调整 -150 定额变动 定额变动 +150 36750 450 定额成本 本月发生费用 定额差异 定额成本 合计 定额差异 定额变动 定额差异 分配率 定额变动 定额成本 定额差异 产成品 定额变动 (550件) 总成本 单位成本 定额成本 月末在产品 定额差异 (50件) 定额变动 44100 325 -150 13800 386 11500 173 69400 884 -150 64625 832 -137 65320 118.76 4775 52 -13 0.737% 2.797% 1.504% -0.340% 40425 298 -137 40586 73.79 3675 27 -13 13200 369 13569 24.67 600 17 11000 165 11165 20.30 500 8 怎样计算制定单位产品定额成本?
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必须首先制定产品的原材料、动力、工时等消耗定额,并根据各项消耗定额和原材料的计划单价、计划的工资率(•计划每小时生产工资)或计件工资单价、制造费用率(计划每小时制造费用)等资料,•计算产品的各项费用定额和产品的单位定额成本。产品的单位定额成本的制定,应包括零件、部件的定额成本和产成品的定额成本,通常由计划、会计等部门共同制定。假定某种产品的零部件较多,只计算编制零件定额卡、部件定额成本计算表和产品定额成本计算表。其格式列示如下(表4-17,4-18,4-19):
表4-17 零件定额卡
零件编号:8101 零件名称:×× 2001年10月 材料编号 46225 工序 1 2 3 4 5 材料名称 ×× 计量单位 材料消耗定额 千克 工时定额 1.5 1 2.5 2 3 6.7 累计工时定额 1.5 2.5 5 7 10 表4-18 部件定额成本计算表
部件编号:8100 部件名称:×× 2001年10月 所用所用部件部件编号数量 名称 8101 8102 装配 合计 2 5 定额 价 64.32 64.32 消耗计划单金额 定额 9.2 价 64.32 20 15 3 消耗计划单金额 计 定额 46225 46306 金额合工时部件材料费用定额 部件13.4 4.80 7.30 67.16 67.16 67.16 131.48 38 定额成本项目 定额成本 工资及福利费 原材料 每小时定额 131.48 2.10 金额 79.80 每小时定额 4.70 金额 178.60 389.88 制造费用 合 计 表4-19 产品定额成本计算表
产品编号:8000 产品名称:×× 2001年10月 所用产所用产品编号品数量 名称 8100 8200 装配 合计 3 2 部件 产品 部件 38 27 产品 114 54 11 179 材料费用定额 工时定额 部件材料费用定额 131.48 394.44 286.22 572.44 966.88 定额成本项目 工资及福利费 原材料 每小时金额 定 额 966.88 2.10 375.90 定 额 4.70 841.30 2184.08 制造费用 每小时 金额 产品定额成本合计 脱离定额差异怎样计算?
对定额差异的核算是实行定额法的重要内容。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数额。它包括: (1)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3种:
①限额法。这种方法亦叫差异凭证法。为了控制材料领用,在采用定额法时,必须实行限额领料(或定额发料)制度,符合定额的原材料应根据限额领料单等定额凭证领发。由于增加产量,需要增加用料时,在追加限额手续后,也可以根据定额凭证领发。由于其他原因发生的超额用料或代用材料的用料,则应填制专设的超额领料单、代用材料领料单等差异凭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后领发。在差异凭证中,应填写差异的数量、金额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在每批生产任务完成以后,应根据车间余料编制退料手续(退料单)。退料单中的原材料数额和限额领料单中的原材料余额,都是原材料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
②切割核算法。即通过材料切割核算单,核算用料差异,控制用料的方法。它适用于某些贵重材料或经常大量使用的、且又需要经过在准备车间或下料工段切割后才能进一步加工的材料。材料切割核算单格式如下表(4-20)所示: 表4-20 材料切割核算单
材料编号或名称:18019 材料计量单位:千克 材料计划单价:7.30元 产品名称:B 零件编号或名称:9213 图纸号:904 切割工人姓名:陈共 机床编号:307 发交切割日期:2001.10.5 完工日期:2001.10.9
发 料 数 量 278 单件消耗 定额 7 退回余料数量 6 材料实际消耗量 废料实际回收量 272 9.6 单件收回废应割成的毛实际割成毛材料定额消废料定额回料定额 0.2 坯数量 38 坯数量 35 耗量 245 收量 7 责任者 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废料脱离定额差异 脱离定额差异原因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位 金额 未按设计图纸切割,因+27 7.3 197.1 -2.6 0.40 -1.04 而增加了边料,减少了毛坯 陈共 ③盘存法。对于不能采用切割核算法的原材料,为了更好地控制用料,除了采用限额法外,还应按期(按工作班、工作日或按周、旬等)通过盘存的方法核算用料差异。即:根据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盘存(实地盘存或账面结存)数量算出投产产品数量,乘以原材料消耗定额,计算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根据限额领料单、超额领料单、退料单等材料凭证和车间余料的盘存数量,计算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将原材料实际消耗量与定额消耗量相比较,计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其中投产产品数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投产产品数量=本期完工产品数量+期末在产品数量-期初在产品数量 对于原材料的定额消耗量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应分批或定期地按照成本计算对象进行汇总,编制原材料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汇总表,其格式如表4-21所示:
表4-21 原材料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汇总表 产品名称: 年 月 日 单位: 原材料 类别 原材料 材料 计量 计划 定额费用 计划价格费用 脱离定额差异 差异编号 单位 单价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原因 主要材料 辅助材料 合计 (2)生产工时和生产工资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在计价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其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与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相类似。符合定额的生产工人工资,应该反映在产量记录中,脱离定额的差异通常反映在专设的补付单等差异凭证中;在计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其脱离定额的差异不能在平时按照产品直接计算,只有在月末实际生产工人工资总额确定以后,才能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计划每小时生产工资=某车间计划产量的定额生产工人工资÷该车间计划产量的定额生产工时
实际每小时生产工资=该车间实际生产工人工资总额÷该车间实际生产工时总额
某产品的定额生产工资=该产品实际完成的定额生产工时×计划每小时生产工资
该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 × 实际每小时生产工资
该产品生产工资脱离定额的差异=该产品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定额生产工资
不论采用哪种工资形式,都应根据上述核算资料,按照成本计算对象汇编定额生产工资和脱离定额差异汇总表。
(3)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制造费用差异的日常核算,通常是指脱离制造费用计划的差异核算。各种产品所应负担的定额制造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只有在月未时才能比照上述计时工资的计算公式确定。
在定额法下,产品的生产费用既然是按照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分别计算的,因此,产品的实际成本可以根据产品的定额成本加上或者减去脱离定额差异计算求得。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定额成本±脱离定额
材料成本差异怎样计算?
在月末计算产品的实际原材料费用时,必须考虑所耗原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即所耗原材料的价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该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
这时,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定额成本±脱离定额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
定额变动差异怎样计算?
定额变动差异,是指因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可以根据定额发生变动的在产品盘存数量或在产品账面结存数量和修订前后的消耗定额,计算月初在产品消耗定额修订前和修订后的定额消耗量,从而确定定额消耗量的差异和差异金额。这种计算要按照零、部件和工序进行,工作量较大。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单位产品采用下述系数折算的方法计算:
定额变动系数=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按旧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费用×(1-定额变动系数)
在有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时,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应补充为: 产品实际成本=按现行定额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脱离现行定额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应用中,结合最好、适用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
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的基本做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前后步骤之间采取综合定额结转法。这样就划清了前后步骤成本管理责任者的经济责任,避免了前步成本高低影响后步成本波动的弊病。在实际成本计算中,各步骤(车间)可以齐头并进地计算各自的成本,而不需互相等
待。图式如下:
原材料 工资 计 费用 划 价 第一步 格 成本 成 本 成本 成 本 成本 额 第二步 额 第三步 定 定 步 费用 步 费用 第 一 半成品 工资 第 二 半成品 工资 第二步,各步骤本身采用定额差异法。定额差异法以成本管理责任者为计算对象,在计算实际成本时,先计算出定额总成本(分成本项目)作为基数,然后汇集计算实际消耗数,再将定额总成本与实际消耗数进行对比求出成本差异,据以进行考核和分析。其采用的基本格式如下:
定额单位成本 定额总成本 成本项目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 金额 实际消耗数 成本差异 第三步,在各步骤向厂部产成品结转成本时采用平行结转差异法。即只利用平行结转法的原理,不结转产成品应负担的实际消耗数,而是结转成本差异。 产 ± 第一步成本差异额 产 成 成 = 品 实 际 总 成 本 品 ± 第二步成本差异额 定 额 ± 第三步成本差异额 总 成 本 将以上三张图进行综合处理绘制成一张图,则其关系如下: 车间车产间品产定额产单量 位成本 量 成耗异 × 品总消差= 额- 际= 本定实成间间间车车车本
各车产成产成品定产成品定额单× 品产= 额总位成本 差异
以上介绍的是“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的基本做法。如果进一步地说明,可以发现,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相比,具有如下六个特点: 第一,车间之间半成品数量转移,定额成本的金额也相应转移。上、下车间或车间、中间库之间的半成品(或中间产品)的转移,严格履行转交手续,在半成品数量转移的同时按定额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价进行核算.
第二,各车间成本计算不必相互等待。由于半成品转移是按定额成本作价,所以下一车间不必等待上一车间成本转账,各车间可以齐头并进,及时完成成本计算任务。
量 成本 其他成本 本 ± 异及本差= 际总量 位成品实÷ 品产= 际单间成产成产成品实产成 第三,成本差异平行计算,各车间的差异直接转给产成品负担。即各车间各自按照本车间的产品产量计算本车间的成本差异,算完后一次全部转给厂部,而不转嫁给下一车间,这样有利于划清各车间的经济责任。
第四,成本计算免去了繁琐的成本“还原”之苦。由于各车间者平行结转(分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厂部又将这些差异逐项汇入产成品成本之中,故产成品成本本身就是“还原”的。
第五,计算本期成本,不受期初期末在产品成本的影响。期末在产品成本一律按原材料的计划价格和上一车间转来的自制半成品的定额成本留存,不用把本车间的发生的加工费用按产品完工程度计算出一部分留在在产品上。这样就把本期的成本差异全部及时地反映出来,并全部转给厂部。
第六,车间成本分析和厂部成本分析的数据一致。由于各车间的成本差异都是产成品成本差异的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成本分析时,厂部分析得出的各车间成本情况,也正是各车间向厂部汇报的实际成本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