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想象,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许多园林以“再现自然式山水园”为主要特征,以再现诗意中的自然水景为主题,诗情画意的理水手法,赋予了水更深的文化内涵。
临流映影
“苏堤如带水溶溶, 小阁临流照影空。”
万物之色,水色最淡,却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也最富于色的变化。庄子曰:“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无则无为而无不为。”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静水如一面明镜,看似虚无,却反映着天光云影,加强和扩大了园林空间的景致,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在北海北岸有一组佛寺建筑,台顶有乾佑阁,被形容为“倒影入水,波光荡漾,如入水晶宫阙”,正是利用自然的水面而创造的一种水中仙境的形象。计成在《园治》中用“素入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形象地点出瀑布落入湖面的清淡,远山青影入湖的沉郁。水色在景中起到点色的作用,又含有冲破沉闷的价值。
碧潭涌泉
“水绕城隅晓气凉,碧潭荡漾映清光。”
“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水,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静水体现柔美,瀑水显示力量,是以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还有的利用容器蓄水,放于高处,形成人工瀑布与叠水,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幽涧鸣佩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中国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古代园林水景中,不乏利用水声成景的例子,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圆明园的夹镜鸣琴、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等。还有借助听觉变化,赋予建筑以诗的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听雨轩则取意于“雨打芭蕉”,点明了水声之美,充分发挥了水综合视听的功能。
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引无锡惠山泉水,由山的腹地经过曲折的溪涧进入寄畅园,沿着这条溪涧,使水由石上跌落于道中,产生叮叮咚咚不同的回响声,时而清浅低唱,时而婉转回环,恰如天然的琴曲。“卧石听泉”为古代文人雅士所喜,俞伯牙创名曲“高山流水”,今天听众仍能在古筝的抑扬顿挫中感受到自然山水的音响美。
曲水流觞
“涉趣曲桥舟不游,扶疏环翠径通幽。”
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风景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觞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举办的邀宴,并作兰亭序流传千古。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水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大池,妙不可言。
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理水浓缩自然,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