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社会文化与当代组织的发展

来源:六九路网
浅析社会文化与当代组织的发展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本文主要通过对社会文化与当代组织现状的分析,进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前中国文化对中国组织发展的影响,最终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使中国当代组织的发展。本文通过列举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进而提出企业发展的改革政策,以小见大,最终上升至 中国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文化、组织、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引言: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号大国,想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属于历史的范畴,每一个社会都有和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是相互作用影响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如哲学、法律思想和伦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政治各方面形成巨大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两者共生共存,文化是由社会所共享的产品构成,而社会是由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的。

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和符号、价值观、规范和物质产品。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人们进行社会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时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能沟通,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也就没有了文化的存在。符号(symbols)是无声的语言,它包括身体姿势、表情、动作、图形、标志等。文字是最普遍的符号,而动作也可以是符号,例如向某人竖起大拇指,即表示表扬这个人。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对于区分事物的好坏、对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它是决定该社会或群体的理想和目标的一般和抽象的观念,所以是文化的核心。规范是一个社会中引导其他成员做出反应的共同的标准或规则,引导人们在行动中判断是非对错以达到一致性的目的,从而增强群体的团结。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改造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类发展水平。

按照不同的依据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根据文化的价值和用途,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规范文

1

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处事规则和共处规范。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的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对于文化的认知则有利于帮助人类明辨是非善恶。第二,根据文化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也是我们普遍接受的划分方法。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具有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并且具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这也是人类文化精神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由于文化精神是物质文明的观念意识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其具体文化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和含义。

文化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固有的特征。第一,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在自然中学会。如,人类根据鸟类飞翔发明了飞机,植物的锯齿状叶片发明了锯子等。第二,文化是群体共享的,人类在生活中进行交流以达到文化共享的效果,从而达到群体的大多数认同。第三,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上的,如文字的使用,使得文化能够传递和传承。第四,文化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地区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在阶级社会里,观念形态的文化有着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形成传统的民族文化。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社会文化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文化自身的不断扬弃来获得发展的。

文化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一,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双方通过共享文化,消除隔阂,促进合作。第二,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文化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方向及指引。第三,文化具有维持秩序的功能。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从而意味着某种社会秩序的形成。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由这种文化确立的社会秩序也是相对稳定的。第四,文化具有传续的功能,即文化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下去。它能保证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价值观 和行为规范具有相似性,使得社会的生产生活经验或知识得以积累和传承。第五,文化具有反功能。美国功能论者默顿认为,社会并非总是处于 整合状态,非整合状态也兼而有之。

社会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影响。首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其次,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巩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社会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非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也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

组织,从广义上说,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

按照不同的依据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形式。按人数的多少可以将组织分为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按照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强制组织、规范组织和实用组织。按照组织产生的依据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

组织设计,是指把一个单位的有关组织要素,如战略任务、责权、工作流程等合理组合加以制度化的动态设计过程。

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准则规范,所以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目标统一性原则。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存在都必须是有利于组织的目标的实现的。第二,分工协作原则。将组织划分为特定的几个部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防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第三,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一个主管人员直接有效指挥下属人员的数量。管理幅度原则是指组织中的主管人员直接管辖的下属的人数应是适当的,才能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第四,最少层次原则。管理层次是组织结构中纵向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量。管理最少层次原则是指在保证组织合理有效运转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管理层次。一般情况下,组织越大层次越多,但从高层领导到基层领导以2~4个层次为宜。第五,权责一致的原则。为了保证组织结构的完善和组织工作的有效进行,在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要对等一致。第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工作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以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第七,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者必须在稳定与动态变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保证组织结构有一定的稳定性,又使组织有一定的发展弹性和适应性。

组织结构,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等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结构类型:(一)直线式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简单灵活、职权分明、费用低廉、反应敏捷,但是正规化程度低,控制跨度宽,不能设职能部门。(二)直线职能式结构,这种结构是在直线式结构的基础上设置职能机构,因此正规化和制度化程度高,但是由于过度正规,所以机构不够灵活,对职员控制过严,各部门之间容易造成冲突和矛盾。(三)事业部制,以不同事业作为基本经营单位,自负盈亏。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各事业部职权分明,拥有相当的自主权,能够很快的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但是,事业部权力较大,一旦运营不当,则可能导致职能机构作用减弱,影响整个公司的决策。(四)矩阵结构,通过对职能和产品的部门化,从而使得一个职工从属两个及其以上的部门,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模式。它的优点在于把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的人员汇集在一起 ,密切协作,互相配合,有利于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但是,往往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责任混乱,难以分清。(五)虚拟组织,是指一种规模较小,但是可以发挥主要商业职能的核心组织。这种组织决策集中化程度很高,但部门化程度很低,或根本不存在。(六)无边界组织,主要是消除公司内部的垂直界限和水平界限,消除公司与客户及供应商之间的外部障碍。

三、中国文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一个组织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例:

随着企业的出现,企业文化也随之产生,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但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依附企业而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通过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绩效、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方面来看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3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

随着贸易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把世界连成了一体,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企业想要立足世界之林,必须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整体形象,企业文化则是其强大的动力。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企业发展的根本亦在于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而企业文化则促使企业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引导潜在的生产力,使之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灵魂,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进取心、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发展企业文化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在运行中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大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是经济行为,而且是文化交流,包含着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所以必须发挥文化大国的优势。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目标和优势的假设的基础之上具体的经营思路和安排,是在变化的环境下为求得持续发展的总体性谋划,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理性的反映。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即企业经营理论,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又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度和力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第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二,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规范的管理制度,领导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员工的科学行为方式等等,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第三,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第四,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同,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

4

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提高竞争力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五)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精神性、团队性、连续性和学习性,是建立在企业人的基础之上的,在企业中起到一个企业精神支柱的作用,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对企业自身和社会现实的系统思考,是企业竞争力在企业内部的文化表现。企业形象不仅应依托企业自身的宣传,更多应依托与社会的宣传、企业文化的宣传,在这方面企业文化的渲染比企业的宣传更有优势。文化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相比传统的宣传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促进文化发展,增强组织竞争力

当代组织的变化与发展主要是因为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科学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促使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改变必须依托正确的方法才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而非灭亡。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领导是一个组织的核心所在,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领导者的决策和行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所以,企业领导者应当率先学习企业文化知识,深刻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对建设本企业文化形成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独到的战略思考。并且应当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利用领导的目光长远、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的优势,感染和影响职工,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提高。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企业制度的管理。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建立在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的。但是,规章制度是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的,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发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只有使员工形成统一的理念,才能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利用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5

第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创造、培养和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帮助企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只有时刻谨记创新,才能推进技术的革命、制度的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

参考文献

【期刊】《理论与改革》2006年06期

【专著】魏钧《组织契合与认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组织的影响》 【专著】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第12版)

【专著】弗里蒙特·卡斯特、理查德·约翰逊、罗森茨韦克《系统理论与管理》 1963年 【专著】弗里蒙特·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1970年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