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玉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9期
陈玉琳
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要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上。教材分析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从宏观视角来看,教材分析是指对全学段或某一册的教材进行分析,以把握教材编写思路,从而建立符合核心素养培育需要的教学思路;从微观视角来看,教材分析更多的侧重于对某一单元或某一篇课文的解读与分析,并从中建立课文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以求以小窥大。相比较而言,前者更多地适用于教材编写者或课程专家,后者更多的适用于一线教师。本文试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出发,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荷塘月色》为例,谈谈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材分析理解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站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获得的认识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在于以高中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育人。那么,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是什么?其又如何实现在教学中育人?回答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寻找答案。笔者以为,核心素养背景下,这个根本就是教师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去分析教材、解读课文,从而走好语文学科育人的第一步。
对于带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去解读课文,笔者有三点认识:
一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准确理解。这里要注意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重在四个要素的落地。那么在课文解读的时候,教师应当立足于四要素切入文本,最终以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为落脚点。这样可以实现下位概念与上位概念的衔接,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更为稳定地站立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
二是在课文解读中要追求核心素养与课文的无痕融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解析教材、解读课文,并不是给课文或教学过程贴上核心素养的标签,说某段某段是在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课程改革中这一现象曾经非常普遍),而应当追求一种无痕的效果,即在无形当中就可以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不同程度地落地,而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深度挖掘核心素养落地的可能性。
三是要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课文解读。核心素养是面向学生的,是学生成长的目标,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分析教材,要求教师尽量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发挥想象,进而准确地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只要语文教师具有这个意识与能力,就能够很好地在教材分析这个环节就准确地寻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口。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材分析例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瞄准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教师应该找好课文分析的切入点(可以以课文题目、文眼等作为切入点),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指引下的课文分析。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材分析必定是建立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核心素养下的教材分析必然会形成与传统教学思路的比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思维方式,只有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比较后,才能准确地鉴别事物、深入地理解事物。因此通过比较来进一步发掘课文的价值,也是一条重要的思路。现以《荷塘月色》一文解读来择要说明:
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是通常解读时重点关注的语句之一,站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这两句实际上是呼应的:正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才期待“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但是由于并示确证,因此语气上又不可能完全肯定,所以一个“吧”字,就描写出作者的内心中的希望与期待。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即让学生去“比较”:如果去掉这个“吧”字,那读起来又是什么感觉?可以肯定地讲,学生读来感觉完全不同,于是也就会认识到在好的文章中,有时一个字,就能影响整个文章的意境,这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魅力所在;而这里的两句话前后呼应,再加上一个表示期待的“吧”字,更加活灵活现地描写出内心的思想,一种文体所体现出来的描写心境的美妙,也就容易为学生所感受,从而表现出审美鉴赏的一面;如果教师还能够结合这段文字让学生去写作,那就走向了创造了。
又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句话矛盾吗?学生的直觉反应常常有两种:矛盾,因为词义本身是矛盾的;不矛盾,因为名家的作品怎么会有矛盾的表述?这种直觉性的判断其实反映了学生在遇到文本时的同一种思维方式:表面化。实际上对于这段话,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进行过研究,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将这些结论直接托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究。探究要强调对两个因素的把握:一是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二是上下文。笔者在这里不想给出答案,而是想强调学生在抓住这两个因素进行探究时的思维培养,只有学生认识到解读文本需要关注作者,关注作者写作背景,关注上下文意义演绎时,文本解读才能真正抓住本质,而这就对应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实际上,学生在此形成的认识,也可以与起初的直觉性判断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不足,进而更好地提升思维品质。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材分析前瞻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去解析教材、解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核心素养的必然环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条件。如果说笔者所作的尝试是刚刚站在了这一起跑线上的话,那此时展望后面的教材分析,笔者以为还需要形成这样的几个认识:一是核心素养的理论理解要准确,尤其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既要重视其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义;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解读教材的必然之举,任何理论的学习都无法代替实践及反思,只有将教材分析的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基于实践结果去反思解析思路,才能让教材分析更加精确;三是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实际。当前高中学生应试压力较大,在语文学习中也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应试习惯,这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实际上是一个挑战,应对这个挑战,首先需要帮学生建立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的观念,这样师生才能形成方向相同的合力。
课文分析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好课文分析对保证高中语文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十分关键。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分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需要教师传承传统,开拓创新,这样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54-56.
[2]张晓勋.课文对读法——以高中语文课文为例[J].语文月刊,2012(4):40-44.
[3]周慧.当前高中语文课文分析的切入点研究[J].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7:98.
陈玉琳,广东省茂名市第五中学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