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链路稳定性的MANET组播路由协议

来源:六九路网
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基于链路稳定性的MANET组播路由协议 葛安峰 ,王华 ,王海龙 GE An ̄ng ,WANG Hua ,WANG Hailong 1.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济南250101 2.炮兵指挥学院,河北张家口075100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1,China 2.Artillery Command College,Zhangjiakou,Hebei 075100,China GE Anfeng,WANG Hua,WANG Hailong.Link-stability based multicast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Computer Engineer— ing and Applications。2011。47(12):75-79. Abstract:Stable data delivery structure contributes high data delivery ratio and low control overhead in Mobile Ad hoc Net. works(MANET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ETs,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strategy based on signal strength to quantify link stabiliyt,and proposes a multicast protocol based on this strategy.In this protocol,each node calculates likn stabmty based on signal strength。selects stable route。and Can repair the link which will break in a short time.Simulation re sults show that it has highe?data delivery ratio and lOW control overhead. Key words:multicast;mobile Ad hoc networks;link stabiliyt;Multicast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MAODV) 摘要:移动自组织网络环境中,选择稳定路由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率并能有效降低控制信息减少网络拥塞 根据无线自组网的特 点,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信号强度评价链路稳定性的方法,并且基于此方法构建组播路由协议 协议中节点能够根据信号强度预 估链路稳定性,选择稳定路由,及时发现修复即将断开的链路。仿真结果表明,协议可以明显提高数据传输率,并且控制开销较低。 关键词:组播;移动自组织网;链路稳定性;按需距离矢量的组播路由协 ̄(MAODV) DOI:10.3778/j.issn.1002—8331.2011.12.023 文章编号:1002-8331(2011)12-0075-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 ̄":TP393 1引言 ’ 的健壮性等优点结合的方法,如AMRoute协议 。 移动自组网的路由与静态网络相比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路由协议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来选择路由路径。MAODV 在于其由移动节点组成,不具有固定的结构,无线传输范围有 协议是选择跳数最小的路径作为路由路径,而在泛洪机制下 限,此外带宽和节点能量也受到限制。但移动自组网不需要 寻路,跳数最小的路径意味着链路每跳之间跨度最大,往往使 额外设备可以快速组网,使得通信更加便捷自由,效率更高, 邻居中距离最远的节点被选,而此时链路可能处于不稳定状 随着便携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态,尤其拓扑变化较快情况下,导致链路频繁断路,路由控制 组播是移动自组网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为尽量减少不利因 信息增加,增加了网络负载,不稳定链路的存在也导致数据分 素的影响,大量组播协议被提出。这些协议各有侧重,各有不 组传输率低下。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将链路质 同的路由选择标准,应用于不同场景 。 量作为路由标准。这些协议或基于拓扑先前变化或基于拓扑 常见的是基于组播路由的创建方法进行分类,主要分以 未来变化来选择高质量路径。协议AB RI 1根据邻居维持时间 下几种:基于树策略,通过建立一棵组播转发树来实现,具有 作为选路依据,协议SSA 坝0将链路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两种 较高的效率,但在拓扑变化情况下,转发树很脆弱,维护树结 类型,强连接是链路已存在一定时间且信号强度超过某一最 构需要较高的路由开销,协议相对复杂,如MAODV协议 等; 小值。协议FORP【{1通过GPS实时获取节点坐标以计算节点之 基于mesh网策略,显著特点是多路径,增强了协议的健壮性, 间链路的生存时间,用整条路径生存时间作为路由选择标准, 提高了协议对拓扑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有较高的数据传输 文献【9]也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强度及邻居关系来判断节点移动 率,路由开销小,协议机制较简单,但效率低,如ODMRP协议口 性的标准。 等;无状态协议,不需要路由路径的维护,节点不需要记录组 由于网络中节点往往没有GPS模块,并且在高移动条件 状态信息仅根据分组中组成员信息转发,适应于小型网络,如 下GPS定位本身也存在误差,不同条件下实际距离远近也不 DDM协议 ;基于混合策略,将基于树的高效和基于mesh网 能完全表征链路稳定性。因此,提出了通过信号强度预估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60773101)。 作者简介:葛安峰(1984一),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Ad hoc网络;王华(1962一),男,教授;王海龙(1979一),男,讲师。E—mail geanfeng@sdu.edu.ca 收稿日期 ̄2009.08.24;修回日期:2009-11-16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路稳定性的方法,并构建了基于此方法的组播路由协议SSMR (Signal Stability.based Multicast Routing)。SSMR ̄,够减少 链路断路,预判即将断开链路并及时修复,增强了组播对网络 此式表示第n次取样时节点间距离与最大接收距离的比值,这 里最大接收距离表示在当前环境下若节点间距超过此值分组 很有可能会接收失败。 节点邻居之间保持稳定的节点,可以认为相对距离不变 的节点,因此式(4)的值相对变化越小节点越稳定。从而可以 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有较高的传输率。 2链路稳定性评价 2.1系统模型 假设网络节点之间距离为ro,信号从发信机到收信机的传 播损耗有阴影损耗、多径损耗以及受距离ro影响的路径损耗。 得到节点f对邻居节点,的稳定性评价值为: f l,l ji ji] S var{ ,【三,…, } r r , I (5) 为式(4)的方差,r: 为节点f接收节点,数据时接收功率的 那么收信机接收功率为: PR ocKFPTro (1) 其中, 为常数,F为非负随机数是阴影损耗量,R为发射功 率, 为路径损耗指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信号接收功率与传 播距离成反比,但接收功率并不能表征接收数据的误码率,因 为接收机接收信号受到其他节点通信信号及环境噪声的干 扰。在本文方案中,发射功率恒定,接收机节点能检测到信号 强度,并认为一定时间内F能保持相对不变。虽然通过功率不 能准确计算节点间的距离,但是能够通过其变化得到节点间 的相对移动性,而相对移动性是本文评价链路稳定性的依据。 2.2链路稳定性评价 分组的接收取决于信道的误码率,误码率与信噪比成反 比,而信噪比与接收功率成正比,所以接收功率越低误码率越 高。当分组的接收功率低于最小可容忍值时,较高的误码率 使分组误码导致重传,数次重传失败后节点丢弃分组,设此时 的接收功率为分组成功接收的最小接收功率,记为Pmm。即当 前环境下,若分组的接收功率低于 时分组很可能无法接 收。由于信噪比还要受到周围节点发送信号及环境噪声影 响,所以 并不是固定值,当周围节点发送数据量较大时, 尸m 的值相应地也会较高。 . 协议中每个节点都要存储当前环境下的最小接收功率 尸min,初始值为固定值。当节点某个邻居移动出信号覆盖范围, 可以认为上一次成功接收此邻居数据时的接收功率趋于 尸m 。记上次接收此邻居数据的接收功率为P ,用此值更新节 点存储的最小接收功率。于是当协议认为节点邻居失效时, 触发更新操作。 P i (卜o。P in+ (0<a<1) (2) 其中P 为邻居失效时获取的上一次接收功率,通过此式可以平 滑尸m 消除不稳定值,同时随周围环境变化更新。若接收功率低 于此值时,认为链路即将断开,可以启动局部范围链路修复过程。 节点获取接收功率的途径是在链路层监听周围节点发送 数据以记录其接收功率,这样可以更精确接收功率值。这种 获取方法是离散的,为保证精确度假定在较短时间内所记录 接收功率的值是线性变化。那么,节点可以每隔固定时问间 隔对趋势线取样,假设对某个邻居接收功率的第n次取样值记 为 。当发射功率和阴影损耗,相同时,有: 一=尸 r=(I )—l一/ (3) 其中,max为接收功率为Pm 时节点间距离的预估值。距离较近 时,一般取 =2,即: 一=Jr J尸:f阜 —  (… 4), 第 次取样值,r 为节点i当前对应的最大接收距离。S 表 示了节点i对节点,的稳定性评价,fR ̄gd,,说明节点问相对距 离变化越小,稳定性越好。由此得到由接收功率评价节点稳 定性的关系式为: =p mi vjartf ・ l— ,√尸 √P  l,_ ,…,{ },] √P: J  (6) 其中,P i 为节点i的最小接收功率,P: 为节点f接收节点 数据时接收功率的第n次取样值。 节点间相对距离变化愈慢说明链路愈稳定,那么从节点i 到节点,的这段链路的稳定性评价值可以用 表示,由此得到 了评价链路稳定性的方法, 越小说明链路相对越稳定。 2.3 的变化规律分析 下面详细分析节点在移动过程中 的变化规律,分析哪 些节点易成为 最小的节点以及会对路由的影响。 (I)节点移动速度愈快,相对距离变化愈快, 值会愈大。 (2)节点移动速度固定时, 值并不固定。 假若网络中节点以固定速度移动,可认为邻居间一节点 不动,而另一节点按相对速度移动。如图l所示,节点 固定, 节点别安相对移动速度移动过 的可接收范围。 图1邻居节点问的相对移动 设节点 的移动速度为v,移动过程中节点A、B的连线与 弦垂线夹角为0,由此得两节点间相对距离变化速度为v = v sin 0。节点 在移动过程中,0由大到零再变大,v 也随之变 化先变小至零再增大,因此相应的 先减小后增大。所以,节 点在经过弦中心的时候 值最小,此时节点间瞬时相对距离 变化为零。 若曰以相同的速度大小v,不同方向移动时,如图按方向1 或方向2移动时, 也是有差别的。方向1的弦垂线要比2的 长,相同速度移动造成单位时间内方向1的 乏化比2要小,因 此相对距离变化速度v 也慢,所以按方向1的 比方向2要小。 综上所述,节点移动速度越快 越大,节点速度一定时在 移动过程中离中心越近S越小,同速节点中弦长越长的 较 小的可能性较大。 葛安峰,王华,王海龙:基于链路稳定性的MANET组播路由协议 采用此方法的优势是具有预测性,准确度高,避免了仅仅 稳定性参数(Stable Para):这段链路稳定性评价值。 从邻居维持时间上判断链路稳定的盲目性。另外,满足采样 生存时间(Lifetime):如果在此时间期限内未收到此邻居 空间”才能计算 ,即节点成为邻居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评价 的hello消息,那么节点认为邻居已失效,链路断开。 值。假设采样时间间隔为l s,采样空间为5,那么只有当节点 每个节点按固定时间间隔发送hello消息,不仅为维护邻 觉察邻居存在5 s后才得以计算 。 居关系,同时也为更新节点的接收功率。 3.2.2组成员加入 3稳定性评价应用于组播路由协议 协议中只有待发组播数据的节点才能成为组播树的根节 3.1路由标准 点,负责维护更新组播树。当节点需要加入组播组或有组播 协议可能采用不同的路由标准,本文依据 选择路由路 数据需要发送时,首先判断是否有组播组的路由信息,如果有 径。 定义为节点 对节点,的稳定性评价, 和品的值不一定 且处于激活态,则不需额外操作直接加入组播组。如果处于 相等但应差别不大。假设路径m有”跳组成,节点按跳数标 非激活态,节点则按路由信息单播发送RREQ到树根节点加 号,则路径m的稳定性值为: 入组播组。如果没有组播路由信息,节点则以广播方式发送 S =Max{ (0 f (7) RREQ加入组播组。当节点发送完RREQ后开始定时,如果超 由定义知 值越大说明节点间距离变化快链路不稳定, 过一定时间还未收到路由回复消息RREP,节点再次发送 因此路径m的稳定性取决于此路径中最不稳定的链路,如上 RREQ。当RREQ重复发送次数超过额定值时,说明当前可连 式描述 为 的最大值。 通区域不存在此组播组。此时,如果节点为待发数据节点则 有权作为组播树根节点发起建树过程,如果为接收节点说明 在所遍历的路径集中应选择稳定性最好的路径作为路由 路径。 越小说明路径上节点相对距离变化慢则路径稳定, 此时网络中没有发送数据节点不必接收数据,节点休眠监听 此组播组的建树消息。 于是协议的路由标准为选择遍历路径集合中 值最小的作为 图2即为节点加入组播组的流程图,如图当节点广播发送 路由路径。设遍历的路径集合为 ,则标准如下描述: RREQ时,主要经历三个过程:路由请求阶段、路由回复阶段和 Min{S }(Vm∈ (8) 路由激活阶段。 3.2组播路由协议 将链路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应用于组播路由协议中,提出了 SSMR(Signal Stability—based Multicast Routing)协议。SSMR 建立组播路径是基于树策略,具有较高的效率,而采用稳定性 评价方法提高了转发树的健壮性,使协议能更好地适应拓扑 变化。 3.2.1节点存储结构 对于每一个节点需要维护两张路由表,单播路由表与组 播路由表。组播路由表包含以下项: , 组播地址(GmuD Addr):组播组地址。 组播序列号(Group Seq):组播序列号的作用是保持路由最 新,由组播树的根节点维护,每次组播树刷新后序列号自增1。 注:节点类型表示节点为组播数据发 组播树根地址(Root Addr):组播树根Iv ̄al:。 送节点或是接收数据节点 离组播树根的跳数(Hop Count .):作用是为了防止发生断图2组成员加入流程图 路后路由重建导致的环路出现。 (1)路由请求阶段:源节点广播发送路由请求消息RREQ, 下一跳(Next Hops ):节点在组播树上的后继。非组播树上节点收到后继续广播发送,直到组播树上节点收 上一跳(Pre Hop):节点在组播树上的前驱。 到停止。RREQ消息的格式如下: 生存时间(Lifetime):路由可存在时间,如果期限内未被 <Jflag,R flng,Broadcast_I D Sour。 ce Addr Sour, ce Seq# ,更新,此组播项将从组播表中删除。 DestAddr,DestSeq#,HopCnt,LinkStable> __路由状态(Route State):主要分两种状态,激活态和非激 flag为是否加入组播组的标志,Source Addr为发送 活态。激活态表示节点已为树上节点可以转发数据。非激活 r ̄.EQ的源节点地址,Source Addr和Broadcast 1D唯一标识了 态表示刚建立此组播项,还未激活成为组播树上节点,此时只 此RREQ,因为源节点每发送一个RREQ消息时Broadcast_ID 有前驱没有后继。 自增l。Dest Addr为加入组播组的组地址,Dest Seq为节点 稳定性参数(Stable Para):表示节点到组播树上这段路径 当前所知道的组播组序列号,Hop Cnt 为消息所经过路径的跳的稳定性评价值,路由处于非激活态时有效。 数,Link Stable为所经过路径的稳定性评价值。 此外节点还要维护一张邻居表,存储接收功率及稳定性 节点收到RREQ后的处理流程如图3,如果收到的是已处 参数,包含以下项: 理过相同的RREQ  ̄IIJ丢弃,若为新到RREQ则计算上一跳链路 邻居地址(Neighbor Addr):邻居IP地址。 的稳定性参数。然后节点按照路由标准,将稳定性参数与 接收功率取样表(Pow List):记录最近几次接收功率的取 Link Stable域进行比较取最大值再更新到Link Stable 域中,样结果。 最后Hop Cnt 自增1。如果节点有组播路由且状态为激活同Compu ̄r Engineering 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时组播序列号不小于RREQ中Dest&q,那么此时RREQ已到 由表项,并按照路由表项中P Hop地址发送MACT消息。 达目的节点,说明此节点为树上节点且组播路由较新。随后 MACT消息格式如下: 节点等待一段固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会收到经过更稳 <P_flag,Source Addr,Source_Seq#,Dest_Addr> 定路径的RREQ,于是可以以较优的RREQ作为RREP的回复 其中域P lfag表示是否为剪枝操作。 路径。若节点不满足上述条件,说明还需广播发送RREQ。节 经过以上步骤后,节点从而建立了连接到组播树上的路 点此时等待一段随机时间,然后再发送PatEQ,这样可以减少 径。另外,对于链路接收功率低于尸 和刚刚建立的链路,它 广播发送时信道的竞争。发送前节点还需存储RREQ的上一 的稳定性值置最大值为1,这样可以减少其被选择的概率。 跳地址以便RREP ̄,够按路返回到源节点。 3.2.3组成员离开 当组成员离开时,节点若为树上节点则不采取操作,若为 叶子节点则发送Prune消息剪枝。Prune消息格式与MACT相 同,只是P lfag域为真。消息按组播路由发送给上一跳,当前 继节点收到Prune消息后在路由项Next Hops中删除此后继节 点,如果再无其他后继,节点继续进行剪枝操作。 3.2.4链路断路 当组播树上链路发生断路时,下游节点负责路由重建,上 游节点则从Next lfops项中删除失效节点。如果上游节点已 没有其他后继,节点等待一段时间若再无新加入后继节点则 发起剪枝操作。当邻居的接收功率低于尸miD时,后继节点启动 链路修复但仅是局部范围,如2跳距离,事实上大部分断路局 部范围即可修复。当无法接收数据包时,节点发起广度的寻 图3 RREQ消息处理流程图 路进行路由重建。寻路分组的格式为RREQ,其中再扩展一项 (2)路由回复阶段:IuRJ三Q到达目的节点后,然后按照RREQ Group Hop域表示发起节点离组播树根的距离(取自路由表 已建立好的返向路径单播发送RREP到源节点。RREP消息格 项中的Hop Count),此时的RREQ中R_flag为真。当组播树 式如下: 上节点收到 Q后,只有离树根节点距离比发起节点近的 <R lfag,Dest_Addr,Dest_Seq#,Hop_Cnt,Link Stable> 才能回复RREP,这样可以避免修复后的路由接到后继节点上 Dest Addr为组播组地址,Dest Seq为RREP回复节点所 形成路由环路。 知道的最新组播序列号,Hop Cnt 为跳数表示离组播树的距3.2.5组播树维护 离,Link 组播树根节点每隔固定时间间隔发送Group Hello消息 Stable 为所经过路径的稳定性评价值。节点til1]RREP 后,首先计算上一跳链路的稳定性参数,然后与Link Stable域 用于重建组播树,消息格式为 Q,其中Jflag为假。消息 进行比较取最大值再更新 ̄_lJLink Stable域,得到RREP所经过 在网络中传播与3.2.2节中路由请求阶段的过程基本相同,只 路径的稳定性评价。节点根据RREP中内容建立组播路由表 不过不会有节点响应发送RREP消息。 项:Route State为非激活,表项中P Hop为RREP的上一跳 组播树根每发送一次Group Hello消息,组播组的序列号 地址,Lifetime为一较短时间,Stable Para为RREP所经过路径 增1。当其他节点收到Group Hello消息后更新组播路由,按 的稳定性评价值。如果在生存时间内没收到路由激活消息 如下操作:更新Group Seq Root, .flddr ,P Hop St及 able Para ,MACT,此路由表项将被删除。节点也可能收到多个由相同 清空Next Hops Rout., eState _置为非激活态。操作完成后,前一Dest Addr和Dest Seq 标识的 RREP ,分以下几种隋况处理:序列号的组播树已清除,并且已建立了覆盖全网络节点指 .①Dest Seq域大于Group Seq ,说明 RREP 的路由信息较向组播树根的倒向源根树。若节点还是组播成员节点,当收 .新,按照RREP中的内容更新路由。 到Group Hello消息后,需要发送路由MACT消息激活路由, ( ̄Dest Seq域小于Group& ,RREP MACT消息的处理过程与3.2.2节中激活阶段情况相同。由 说明 内容是过时的信息,丢弃RREP。 此,建立了一颗完整的全新组播树,未激活的路由因超时会自 ( ̄Dest Seq域与Group Seq相等,若RREP中Link Stable 动删除。 域小于路由项中Stable Para时,说明此RREP经过的路径更稳 重建的组播树消除了先前组播树的不稳定状态,利于避 定,则更新播路由表项,然后单播发送RREP。若Link Stable 免路由环路的出现,因为在高速移动条件下,链路多处断路可 域大于Stable Para时,说明RREP经过的路径不如先前路由 能会使路由重建发生混乱。 记录的,则丢弃此RREP。 3.2.6组播树合并 当源节点收到RREP后,节点取消发送定时。然后等待一 自组织网络可能会分成多个不连通的区域,而每一个连 段时间,从收到的多个RREP中选择最稳定的路径为路由路 通区域会形成各自的组播树。由于节点移动会使两个不连通 径,发送路由激活消息MACT激活此路径。 区域相连通,这时会发生组播树合并操作以建立一棵完整的 (3)路由激活阶段:源节点发送MACT消息,其他节点收 组播树。为保证不发生混乱,将两组播树中组播树根节点地 到MACT并查找路由表,在路由表项的Next Hops .项中插入前址大的作为合并后的组播树根,而另一个组播树根节点停止 一跳地址。若路由表项已为激活状态,说明此节点已为树上 发送Group Hello消息,然后等待新组播树根的Group Hello 节点,则停止继续发送MACT。若路由表项未激活,则激活路 消息进行组播树的重建。 葛安峰,王华,王海龙:基于链路稳定性的MANET组播路由协议 3.2.7数据分组的发送 络中所有节点发送数据分组的数量,表示协议的效率。对于 协议建立的是一棵共享树,可以有多个发送数据节点共 单播来说此值约等于路由跳数,而对于组播此值可能小于1。 用组播树。所以,为避免数据的重复发送,每一个数据分组都 控制分组发送量:定义为每成功传输一个数据分组所需 需要由源地址和序列号唯一标识,当组播树上节点收到后自 要的控制分组发送量,表示协议的控制开销。这里的控制信 动转发不会发生重复发送。节点收到组播数据时还要更新组 息不仅包含协议控制分组(如hello消息,组成员加入离开请求 播路由生存时间,保证路由不失效。 分组,路由维护更新分组等),还包含数据的分组头。 以上是协议的主要过程,下一章是协议的仿真实验和性 数据分组和控制分组发送量:定义为每成功传输一个数 能评价。 据分组时数据分组和控制分组的发送数量。此值表示协议对 信道的使用率,而链路层的带宽有限使用代价较高。 4仿真实验及评价 4.3结果分析 仿真工具使用OPNET,数据链路层协议为OPNET提供的 对协议在节点不同移动速度情况下的性能作了比较,将 IEEE 802.11,采用DCF模式。 节点的移动速度从0 m/s到20 m/s分成几个不同区间分别进行 4.1仿真环境 仿真实验。在实验中,设置了5个发送节点和20个接收节点, 在1 000 m×1 000 m的区域内,随机部署50个节点。节点 其他参数如表1。 接收半径在250 m左右,此值受节点周围环境及周边节点发送 图4为数据传输率随节点移动速度的变化趋势图。由图可 数据影响,详细参数见表1所示。 以看出,FLOODING可以获得很好的数据传输率,是由于数据 表1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分组以泛洪方式到达目的,只要网络连通即可到达。MAODV 参数 值 的传输率受移动速度影响明显,传输率较低。而SSMR的传 数据分组大小 256Byte 输率比MAODV要好,其受移动速度的影响较小,原因在于通 MAC协议 IEEE 802.11 过建立稳定路径能够缓冲拓扑变化对组播树的影响,增强了 移动模型 Random waypoint 组播树的健壮性,同时稳定路径也减少了数据分组的丢失。 最大移动速度 20ntis 图5为每传输一个数据分组网络中数据分组的总发送量, 暂停时间 5 s 节点布局 随机 由图可以看出FLOODING较高,是由于泛洪发送数据分组导 节点数量 50 致效率较低。SSMR和MAODV较小,因为都是通过建立组播 带宽 2Mb/s 树转发数据所以效率高。而SSMR比MAODV稍高,原因在 接收半径 250m 于SSMR的路由是稳定路径,所以与MAODV相比组成共享 仿真时长 2 000 s 树的链路数目较多,因此每传输一个数据分组网络发送的数 仿真工具 OPNET 据分组总量要大。 部署范围 1 000mx1 O00m 流量类型 图6为传输单位比特数据分组所需要的控制信息比特 CBR 组播组数量 l 量。FLOODING由于没有控制分组,而控制信息仅是数据分 组头信息,因此控制信息量基本不变。MAODV和SSMR在节 节点移动模型为Random Way-point,移动节点随机选择 点移动较慢时,组播树的维护需要较少的控制信息,因此控制 下一目的坐标,然后按固定速度移动到此目的,移动速度是从 开销较小。当拓扑变化较快时,路径断路频繁需要修复,导致 零到最大移动速度间随机选取值,当节点到达目的后暂停一 控制信息增加较快。但SSMR与MAODV相比控制信息较 段时间,然后再随机选取下一目的,重复以上步骤。本文仿真 少,是由于选择稳定路径,减少了链路断路的发生,因此控制 中设置节点暂停时间为5 S。 信息较少。 4.2协议性能衡量标准 图7为每传输一个数据分组时数据分组和控制分组的发 根据IETF MANET工作组提出的衡量组播路由协议的 送总量。从图上可以看出,在节点移动速度较慢时SSMR和 标准,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比较协议的性能。 MAODV发送量较低,原因在于数据按共享树发送,而 数据传输率:定义为节点实际接收到数据分组的数量与 FLOODING泛洪发送数据使其发送量较高。当节点移动速度 节点应该接收数量之比,表示协议的有效性。 较快时,SSMR比MAODV发送量低是由于SSMR选择稳定链 数据分组发送量:定义为每成功传输一个数据分组时网 路减少了链路断路发生使控制信息较少,从而降低了其值。 移动速度/(m・s ) 移动速度/(m・S ) 图5数据分组发送量 图6控制信息发送量 (下转109页) 马丽生,姚光顺,杨传健:基于FP.tree的极大超团模式挖掘算法 ∞、唇莒 1拜 2011,47(12) 109 一 一\丑好趟 栅制 磊 熏 取籁 ^一置信度/(%) ^.置信度/(%) ^.置信度/(%) 图4算法在mushroom数据集上的执行时间 图5算法在Alarm数据集上的执行时问 图6算法在mushroom数据集上 FP.rtee节点的压缩比 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C]//Proc of 1993 ACM— SIGM0D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New York:ACM Press. s/扈善 1993:207-216. 【2】Agrawal R,Srikant R.Fast algorithms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CJ// Proc of 1994 hat’1 Conf on very Large DataBases(VLDB’94). 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1994:478-499. [3]Han J,Pei J,Yin Y.Mining frequent patterns without candidate ^一置信度/(%) generation[C]//the 2000 ACM—sIGM0D,Dallsa,TX,2000. 图7算法在Alarm数据集上 【4】Xiong H,Tan P N,Kumar V.Mining strong affniity association pat- FP—tree节点的压缩比 tems in data sets with skewed support distribution[C]//Wu X D, Tuzhilin A,Shavlik J.Proc of the ICDM.Melbourne:IEEE Com. t 6结论 puter Society,2003:387—394. 挖掘极大超团模式是超团模式挖掘的扩展,提出了一种 [5]Xiong H,Tan P N,Kumar V.Hyperclique pattern discovery[J].Data 基于FP—tree的极大超团模式挖掘算法NMHP—growth,算法采用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Journal,2006,13(2):219.242. 深度优先搜索,扩充了已有算法中剪枝策略,并引入了极大超团 [6】Huang Y C,Xiong H,Wu W L,et a1.Mining maximal hyper- 模式树,有效缩小了搜索空间和FP.rtee的规模,降低了超集检 clique pattern:a hybrid search strategy[J].Information Sciences, 2007,177(3):703—721. 测的时间复杂度,实验表明新算法有效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 [7]肖波,徐前方,蔺志青,等.可信关联规则及其基于极大团的挖掘算 法【J].软件学报,2008,19(10):2597—2610. 参考文献: 【8]肖波,张亮,徐前方,等.快速统一挖掘超团模式和极大超团模式[J]. 【1】Agrawal R,Imielins ̄T,Swami A.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一 软件学报,2010,21(4):659.671. (上接79页) ing protocols for mobile Ad-hoc networks[J].IEEE Communica— tions Surveys&Tutorials,2009,l1(1):78—91. [2]Royer E M,Perkins C E.Multicast operation of the 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C]//ACM MOBICOM, 1999:207—218. 【3】Gerla M,Lee S J,Su W.On—Demand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ODMRP)for Ad hoc networks[R].IETF MANET Working Group, 2000. [4]Ji L,Corson M S.Diferential destination mulitcast—A MANET 移动速度/(m・s )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for small groups[C]//Proc INFOCOM, 图7数据分组和控制分组发送量 2001,2:1192—1202. 【5]Bommaiah E.AMRoute:Ad hoc mulitcast routing protocol[Z].1998. 5结论 【6]Toh C K.Associativity,based routing for Ad hoc mobile net- 提出了一种通过功率评价链路稳定性的方法,功率能够反 works[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1997,4(2):103-139. 映信道真实情况,避免了单纯从距离上判断稳定性所带来的误 [7】Dube R,Rais C D,Wang K Y,et a1.Signal stabiliyt based adap— 差。基于此方法构建了组播路由协议ssMR,SSMR能够选择稳 rive routnig for Ad hoc wireless newtorks[J].IEEE Personal Com- 定性高的链路,并能及时发现和修复即将断开的链路。经过仿 mtmications,1997,4(1):36-45. 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SSMR比MAODV有较高的数据传输率, 【8]Su W,Lee S J,Gerla M.Mobiliyt prediction and routing in Ad 控制开销较低,说明协议对网络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减小了网 hoe wireless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twork Man- 络发生拥塞的可能,也 agement,2001,l1(1J:3-30. [9】Basu P,Khan N,Litle T D C.A mobility based me埘c for clus. tering in mobile Ad hoe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21st Inter- 参考文献: 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 [1】Luo Junhai,Ye Danxia,Xue Liu,et a1.A survey of mulitcast rout- shops,2001:413-4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