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且背诵全文.
2.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明白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3.通过分析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5.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一 预习交流
阅读课文,读写字词,注意音、形、意相结合,积累雅词雅句。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初步理解文本,并笔记心得体会.检查预习过程中要善于交流,听取、记录。
1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活动一】读写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
2。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 》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5。解释下列加点字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2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简介作家作品
了解作者:纪昀,字 ,又字春帆,晚号 ,
代 、 家.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乾隆十九年(1754)24岁便中 ,31岁成为 。他为人为官 ,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释放回京后,成为卷帙(zhì)浩繁的 的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著有《 》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 ,题
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死后谥文达.
2.预习心得体会
3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二 合作学习(思考探究、研讨练习均可)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一、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 2. 3.
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小组内互相释疑 小组内串译课文
【活动二】整体感知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如何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细读课文,完成表格。(用原文)
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4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
解
: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分段:
第一部分( 段 - 段):写 这部分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 段): 。 这部分以 为主.
5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 而要 .
【活动三】精读突破
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分段:
这部分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 这部分以 为主。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
而要 。
第一部分( 段 — 段):写
第二部分( 段):
【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
6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巩固提升】(或拓展提升,积累延伸等,内容稍有区别)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4.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
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8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家长签字 教师评价 批改日期
【课后反思】
9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