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言”“文”合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突破口

来源:六九路网
“言”“文”合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突破口

作者:周莺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6年第12期

周莺

【摘要】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么止于翻译,要么止于清议,造成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割裂的现象。教学应以“言”“文”合一为出发点和目标,立足课堂实践,从文本解读中找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带领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以及基于此目标设计学生活动等。

【关键词】“言”“文”合一;品味语言;活动设计;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30-02

【作者简介】周莺,上海市松江九峰实验学校(上海,201600)教师,一级教师。

有人说初中文言文教学要么“死于章句”,要么“废于清议”。这一说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在课堂上“重言轻文”,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记住所谓的考试要考的考点;另一种倾向是“重文轻言”,抛开“言”的层面,孤立地高谈阔论文本中人物的形象,作者的生平遭遇,他的思想感情。

“言”和“文”在一篇文章当中并不是两个孤立的部分,偏重于任何一方的教学都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即使是在所谓的“板块式”教学中,把“言”和“文”作为先后的两个教学板块,也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言”和“文”要有机融合,不偏废,不割裂,共同存在于文本教学的整体之中。

本文以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所编排的文言文教学篇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意欲改变学生的文言文只囿于字词句识记和背诵、只注重背诵记忆作者生平和文章主旨的学习现状,力主从由“言”达“文”,两者有机结合,深入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一、以“言”“文”合一为指引,找准“言”“文”合一教学的突破口

想要真正在教学中落实“言”“文”合一,那么就必须要找到“言”和“文”的交汇点。教学时,教师要找到这个交汇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言”入手,进而体会“文”之精彩。我们在《口技》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每一种艺术有每一种艺术凭借的手段,也诉诸人不同的感觉器官。比如,绘画运用的是线条和光线,诉诸人的视觉;音乐运用的是音色和频率等,诉诸的是人的听觉。那么口技也无疑应该是声音的艺术。但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清代,有人却用语言文字记录了声音,实现了艺术手段之间的转化。

所以在《口技》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语言怎样记录声音”这一突破口。既让学生从文字入手,体会作者用各种语言形式来传递声音之繁复,声音有镜头感,声音有层次感,声音有节奏感,并进而体会口技艺人表演水平之高超。

首先,作者用语言文字记录了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内容具有镜头感。和一般的口技表演只是模拟动物、乐器等声音不同,作者笔下的口技表演者向大家模拟了三种生活场景,即“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和“火起群乱”。

其次,在描写这三个场景时,作者罗列了二十几种声音,当然,这些声音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很多形容词,动词以及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使这些声音有层次地依次或同时出现,达到一定的演出效果。

再次,作者在正面描写口技表演的同时,也很巧妙地描写了观众了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宾客意稍舒”;“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三处侧面描写,观众从投入表演者的情境当中,到渐渐放松,最后到紧张得想救火想逃跑,观众的这

种张弛有度的反应,并且逐渐身临其境的过程,事实上也是表演者掌控全场的表演极具节奏感。

同时,在这场表演当中,同样不可忽略的是,整场表演当中的道具仅仅是“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最简单的表演道具,如果说“最繁复的演出内容”是对口技艺人表演的一种正面描写,“最丰富的观众反应”是对口技艺人表演的侧面描写,那么对演出中所用的道具的交代就无疑是一种反面的衬托了,也就是说,之前的那么多声音就凭艺人的一张嘴,那么他“善”口技也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在教学中我们既抓住了某些重点词语来体会“语言记录声音”,也体会到了作者用“正面”“侧面”“反面”来表现,就文言文教学层面而言,这些就是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的“言”,而学生由言能进而体会到的演出的紧张效果,通过朗读来传递这种紧张,并能使“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这句话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则即是“文”的层面。

二、以“言”“文”合一为指南,品味文言文的语言

我们所倡导的“言”“文”合一教学中,对“言”的要求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提倡抓住和“文”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那些“言”。比如,在《橘逾淮为枳》这一短文中就有三处“言”和文章所要塑造的“晏子”形象密不可分。

第一处,出现在楚王实施计谋的过程中。晏子要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和谋臣决定设计羞辱晏子。然而在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发现两处的不同体现在“酒酣”上,“酒酣”的意思是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细究一下,楚王为什么要在“酒酣”时突然发问?这里就关乎文章的人物形象了。楚王等到“酒酣”时,等到晏子酒喝到正高兴,最不设防的时候,才实施他的羞辱计划,可见其处心积虑,然而晏子在“酒酣”的情况下,仍然能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足以反衬其足智多谋。

第二处,是抓了一个齐国小偷之后,楚王当晏子的面问“齐人固善盗乎?”其中一个“固”字,是“本来”的意思,这个“本来”是指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楚王不怀好意地把楚国撇得一干二净。一个“善”字,“善于”“擅长”的意思,按照常规后面应该跟一个褒义词,但这里,楚王有意把它和“盗”这个带有浓重贬义色彩的词语搭配在一起,以达到讽刺齐人,为难晏子的目的。

这两处,三个实词的使用,事实上在行文过程中是一种蓄势,它们把楚王对晏子的刁难推到极致。从而引出晏子的三句话,以表现其不屈不挠的“圣人”姿态。

第一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不急不躁,荡开一笔,不急着回答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问题,而是描述一个事实:橘逾淮为枳。第二句,晏子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既引起楚王对“橘逾淮为枳”这一现象的思考,又巧妙地利用“类比”,引出下一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揭示橘之生长要水土,人之成长要社会风气的道理,“得无”两个字,和“岂非”相比,都是反问,但“得无”语带商量和揣测,没有“岂非”语气强硬,这种商量和揣测中又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像太极推手一样,把齐人偷盗的原因又归结为楚国民风不好。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晏子、一个有礼有节的外交官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

通过这样的课堂研读,学生不仅掌握了“酣”“固”“善”三个实词,更了解了类比说理的巧妙,一个类比,一个设问,一个反问,它们共同指向了晏子的“足智多谋”,而这个足智多谋的背后,是晏子作为一个齐国使者的爱国情怀和外交风度。

所以,我们所要的“言”“文”合一是这样的“言”“文”合一,“言”要为“文”所用,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文”要有“言”支撑,“言”之有据,不是随意贴人物标签喊口号。唯其如此,“言”“文”合一的课堂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三、以“言”“文”合一为指向,设计学生“学”的活动

“言”“文”合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要活起来,我们就想办法要让学生动起来,即设计学生活动。在《为学》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以“言”为抓手,通过让学生点标点,说理由的方法,厘清“文”的层次和说理的方式。

【活动一】文章的第一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①不为,则易者亦难矣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③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第①处不仅要点出分号,还要让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因为并列关系所以点分号。

这时教师追问:是怎样的并列关系?

学生:是一个事情的“难”和“易”两个方面。

教师继续追问:你的表达和作者所说是一个意思吗?

这时,学生才会精确到第一句讲的是“难易互相转化”的道理。而难易之所以互相转化,

关键在“为”与“不为”。第一句讲清楚后将它与第二个句子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就轻而易举了。

【活动二】请学生读一读并思考第一个设问和第二个设问,即“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和“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之间是什么关系?因为语言形式上的一致性,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并列关系。

教师:既然是并列关系,那么我们把第一个设问句和第二个设问句颠倒一下读一读,看看可以吗?

学生在自己研读和琢磨之下,觉得“天下事”和“人之为学”一个范围大,一个范围小,不可颠倒。而弄清楚这一点,对学生理解作者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和“人之为学”之间的类比关系大有好处。

【活动三】对两处“子何恃而往”的朗读和标点,在朗读和标点,说说理由的过程中,理解“蜀鄙二僧”的故事,并总结。

至此,点标点和调换语序的学生活动,就是针对“言”的活动,使“天下事”“人之为学”“蜀鄙二僧”三个材料之间的关系昭然若揭,三者的共同点“难易转化”也十分清楚,学生也能理解作者是要通过“蜀鄙二僧”的故事说“为学”必须要付诸实践,即要投入去学的道理。

点标点和调换语序这两个针对“言”的活动对学生而言不难,但要把理由说清楚,就是要把“言”背后,关乎“文”,即文本内容,作者意图讲清楚不易。通过这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则“言”“文”合一的课堂教学案例,突破了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教学而忽略文本内涵的功利化教学模式,赋予乏味的文言字词记忆以更多深厚的文化内涵。

“言”“文”合一的教学,将“言”与“文”两者内在的逻辑联系有机地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言”“文”合一的方式来思考、理解、甚至自行解读其他浅易的课外文言文文本。用“言”“文”合一的课堂教学设计,沟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联系,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文本中来,而不会给学生造成文言文离自己很遥远的疏离感。真正使学生“亲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更好地阅读和读懂古代文学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亲近感。

【参考文献】

[1]周素颖.言文并重,言文合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3(Z2).

[2]王文彩.“品味语言”为视角的初中文言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