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六九路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随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合作学习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应势而出,即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六个模块。在践行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因合作学习方式的加入,一改以往沉闷的学习气氛,形成了协同努力而又互相竞争的局面,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互动因素来促进学习,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内各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都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互

补性,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收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自信。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一旦脱离了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合作学习就好比水上的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也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时间。 3.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体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应从小组合

作学习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这样学生在明白了评价内容之后就会有意识地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及个人参与时的表现。当然,在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做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1.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有助于开展组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而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如教学中某些较复杂的、综合的、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单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发挥集体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小组合作的任务要有操作价值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提出让学生的思维由整体到部分、由广度到深度,通过分析、推理、操作才能找到答案的任务,供学生研究。结论由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揭示,当学生弄清了其中的规律后,心里会从茫然、焦急变为激动、兴奋,感受成功的喜悦,那是因为他们完成的任务具有操作价值。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边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切忌教师把“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事实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如果教师不及时予以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困惑,似懂非懂。所以,教师应做一个成功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活动中,学生可以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方式逐步完善,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柘汪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