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重点
1、旅游活动的本质是 审美
理由:人们旅游的目的,一是欣赏风光之美、山水之秀,(中国先民很早就与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审美关系,具有雅好山水的传统,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大自然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世人的安身立命之处,同样还是审美的对象。 )
二 是欣赏各族各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如中 国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绵延万里的长城、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园林等都是文明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还为文化艺术的研究科学考察提供了客观可证的典范。 另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讲究美食美酒美器,而且追求“色、香、味、形、意(趣)”,同时还搭配有乐舞、富有诗情等。)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2、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处于度假、公务或其他目的,在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内,人们离开通常居住的生活环境前往某地的旅行活在该地停留期间的活动。
3、美学基础理论框架包括 :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审美教育学。
4、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2)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3)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1) 提高审美鉴赏力 即提高审美主体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和文化素质,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体验、品味、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主要是审美价值判断、审美理想、审美评价三方面。
2) 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即发展审美主体感受美、鉴赏美、欣赏美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没得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6、审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动态观赏 是指人在游览中,沿着一定的风景线,或徒步或乘车或坐船。。。。于移动过程中欣赏玩味那些包罗万象、流动变换的风光胜景。旅游动态观赏过程犹如一种“移动(速度)--景变—感受”组成的“魔圈”,其中移动涉及速度,速度导致景变,景变影响感受,感受反过来又调节速度。。。彼此关联,循环往返。旅游观赏者将会在其中尽情玩味,畅神怡性,欣然而乐。 如李白有三峡的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 静态观赏 是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的一种欣赏活动,或缓慢地移动视线,仔细的玩味其中的奥妙。一方面可供游人休息观赏周围的风景,另一方面,许多风景如亭台楼阁等小巧精美、以小观大、以少胜多都适合静态观赏,仔细玩味。 如杜牧的诗情画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移情观赏 “移情说”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创立的。 审
美移情的特征:首先,审美对象是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 其次,主体必须是生存在对象的形象之中并能进行关照的自我; 最后,主体必须通过生命感情与对象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杜甫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都表达了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移情感受。
4) 距离欣赏 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心理距离》一书中,提出了美学中著名的“审美距离”说。他主张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 其距离有包括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 杨万里的“登山俯平野,万壑皆白云。身在白云上,不知云绕身”说明的正是观赏距离不同产生的感受。
5) 观赏时机 许多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展现出不同的自然美,如泰山观日、峨眉佛光、庐山云瀑等景观需届时前往,自然景观受气候天气变幻的制约,四十景观皆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二如睡。”可利用不同时机获得不同的感受。
6) 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如园林的步移景换,需在特定的位置方能体会到诸如借景、框景、夹景、障景的构园手法,观赏瀑布则应由远到近、从低到高观赏。 湖海则以旷景取胜,不宜过高。
7) 观赏节奏 既是指景观本身的节奏,又指审美主体的观赏节奏。就旅游景观而言,季节更替、山色变换、日月升降、峰峦起伏、潮涨潮落、花开花落等现象,周而复始,贯穿着各种节奏,随时间流动、空间延伸展现出来,如北京故宫,飞檐斗拱之下,有粗壮有力的廊柱和阔大坚实的台基,使整座建筑的立面给人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观赏节奏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要使观赏的节奏与景观本身的节奏相协调,从而获得一种最舒
适并能获得最佳审美感受的心理节奏。
8) 观赏重点 是指因旅游观赏者受个人闲暇、体能、财力等主观因素或景观空间面积大,景观有主次之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有选择的观赏景物对象中最具有个性特色或最富有审美价值的景点。观赏重点时,应做好观赏行为的铺垫工作,并把握好观赏的距离和方位。如游三峡时,“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是经巫山时游览和观赏的重点。
7、自然景观的形式美包括:
1) 形态美 我国自然景观可以概括为雄、奇、险、秀、奥、旷、野等几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武陵天下奥、洞庭天下旷、九寨沟天下野。
2) 色彩美 随季节变换、昼夜交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交相辉映,呈现出丰富奇幻的色彩,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之说。而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光线。
3) 听觉美 在自然景观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鸟声、风声、钟声、水声。如活泼欢快的百灵、哀婉抑郁的杜鹃、秋空长鸣的大雁等都表现出鸟语的听觉美;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浑厚沉浊、古朴苍劲的自然乐章表现出的则是风声的听觉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表现出的就是幽静神秘的钟声美;“听水声幽闲涵淡,欣欣然沁心入脾,觉世间万物课胜之”体现就是水声的听觉美。
4) 嗅觉美 嗅觉的审美感受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游黄山的体验:春日有山花的芬芳,鲜草的清馨;夏季有含云吐雾的飘渺仙境,沁人心脾;富含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的空气。这都是嗅觉审美感受的升华。
8、自然景观的动态美包括:
一般说来,构成自然景观动态美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水流、云雾、时间、季节、光照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二是风物传说等人文因素:
1) 自然因素的动态作用:如流水的流动、跌宕、声响,打破山谷的沉寂;瀑布的浪
花四溅、雷奔云卷;流云飘雾的奇幻莫测、深远神秘等都呈现出“众象不定”的景观变异性。加上不同时间、季节、光度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同一景观的千姿百态。
2) 风物传说的动态作用:是指人们通过附丽于山水景观的风物传说勾连起积淀在人
们心理结构深层中的“神话制作意识”“集体无意识”或“原型观念”,从而回味起大自然原始的神秘力量;把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或人文的生气和活力灌注到静态的景物之中,从而构成动态的、富有文化、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景物形象。
9、自然景观的象征美:是指人们在观赏景物的过程中,由于观赏者“感悟咏志”“托物寄情”“触景生情”等诸多文化、美学心里的影响,使许多自然景物也表现出某种具有人文内涵的象征美。在中国人心目中荷花高洁、兰花清雅、竹子高风亮节等“人化”的产物产生“物我对应”、“异质同构”或情景交融、托情寄物的效果。
10、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的体式多样美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可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每一类都有鲜明的特点,篆书古雅、隶书姿丽、楷书严正、行书流畅、草书飘逸。
二、书法艺术的形式美
(一)线条美 线条美是书法美最为突出的形式特征。
1.线条的力感 古人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代卫夫人亦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
2.线条的情感 表现为线条的节奏感 和线条的呼应
(二)结构美 书法作为一种字形,仅有“点、横、竖、撇、捺”构成,但它的一点一横到一个字都要超然物象外,又得之于人的情怀,在线条的基础上,讲究单个字的造型。
(三)章法美 好的书法作品是讲究空间布局的,古人讲求一种“既白当黑”的美感,留出适当的空白,给人更多美感空间。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如颜真卿《祭侄文帖》虽多处涂改,但字里行间包含了笔者真挚的感情。
四、书法艺术的气韵美 综合书法的多样没、形式美和意境美便自然形成了书法的气韵美。 世有“颜筋柳骨”之说,说明的就是其书法表达出的一种气韵。
11、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评价绘画标准的“六法”: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
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摹写 中国绘画表现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一、笔墨美 中国画重墨,而西洋画重彩,其中墨分无色,即干、湿、浓、淡、黑 ,在用墨时通过泼墨、留白、晕染法及五色 技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国画的笔墨美 如《北宋仙乐图》
和《富春山居图》都是通过笔墨来表现意趣的。 二、意境美 如《早春图 》和《仙舟笛韵》都是通过图画来表现作者内心的境界的。 三、多元表现美 如文征明的《仿古山水图》和郑燮的《兰竹石图》表现的则是一种多元美。 四、技法美(一)设色 如禹之鼎的《拟赵千里山水》则是通过赋淡彩突出情境的。(二)布局 如溥心畬的《茶花图》主宾分明 、李可染《牧牛图》实相应、齐白石《樱桃盘》疏密有致
12、中国绘画的分类
一、依题材分类
(一)山水画 意境:可以观、可以居、可以游 分宗:唐以来,分为北宗(以唐朝李思训为宗师,主张赋色艳丽,以刚取势,构图严谨)和南宗(以唐朝王维为始祖,注重气韵雅逸,用墨设色清淡雅致)。 空间表现A、移动视点的表现法 B、 三远法 技法:《芥子园画谱》
(二)人物画 意境:以形写神、笔墨意趣 技法:工笔与写意
(三)花鸟画 风格:富丽、野逸、隐喻、写实 技法:白描、双勾填色、没骨、写意
二、依技法分类
(一)写意画 运用写意的表现手法吧画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和情感有机融为一体,其特点是用笔简单,注重神韵、笔断意连 如徐渭《墨葡萄》
(二)工笔画 工笔画是指笔画工整、重构图、重形式、重色彩的一种画法。
如 花篮图(宋)李嵩
(三)兼工带写(半工写)
三、依风格分类
(一)、院体画 (宋)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
(二)文人画(士夫画) 如(元)趙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为慰藉好友的思乡之情而画的。
(三)民俗画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宋朝时普通民众进入画得视野
13、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融合性 如京剧融合了各种唱腔的优势而形成国剧。中国戏剧是现存最古老的戏剧文化,表现在:文学上,戏曲唱词采用是个形式,剧本多取材于文学作品;音乐上,唱腔来源广泛;乐器上,乐器多种多样,有琵琶、二胡、瑟。琴等等;舞台表演上,呈音乐化、舞台化、表演化。。。
二、程式性 传统表演艺术都不同程度的具有法式、法规,且有一定的约束性,故
而形成特有且具有传承性的特色。有做、念、唱、打四功。
三、写意性
(一)抒情性 戏剧重在写意传神,戏曲的文学表达采用了诗的变体——曲辞,目的在于表现高度完美的综合形态和深妙的诗境。字主要表现在唱功上,其节奏表现出明显的旋律,曲中高低抑扬的韵白,有节奏、有造型的舞蹈等等都表现出浓郁的抒情性。
(二)虚拟性 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体现其写意的原则,追求时间、地点、情节一致的“三一”定律。最大限度的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原则,正确处理形与神、虚与实、意与境、真与美的辩证关系,进而收到意中之象、象外之境的审美意境。
京剧的唱腔:京剧属于板腔体,以湖北汉调的二黄和安徽徽调的西皮为主要。
京剧的表演形式:整体式、折子式、清唱
中国传统唱腔的三种结构形式:连体式、板腔式、民歌体
京剧四大件:胡琴、二胡、月琴、阮
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京剧表演四大组成部分:唱、坐、念、打
五大地方声腔:皮黄腔、梆子腔、昆山腔、高腔、
14、中国古典建筑的审美特征:
1) 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美 古典建筑具有实用、坚固、美观的特征。一、实用、华贵、壮美的台基高度、精细度和装饰来区分居住者的身份和地位 如须弥座 二、美观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 如木柱、大梁、开间(面阔与进深) 三、线条流畅、振翅欲飞的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四、极具艺术品位的装饰 藻井 如 天坛祈年殿 室内装饰 如坤宁宫第一、古城建筑美
2) 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多样美 一 、城墙建筑美 如中国长城——世界上工程最浩大的古城墙 二 、宫廷建筑美 如北京故宫——中国现存最豪华最完整的宫殿 三、陵园建筑美 如秦始皇陵 四、宗教建筑美 如佛教:三大佛教建筑:寺庙、佛塔、石窟(白马寺) 道教 元代建筑-山西芮城永乐宫 五、桥梁建筑美 如赵州桥(隋)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 六、民居建筑美 岳阳县张谷英村 七、坛庙建筑美 如奉祀自然神的坛庙
3) 中国古典建筑群体布局美
4)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内涵美 一、布局思想文化内涵1、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体现 2、皇权至上的体现3、礼制思想的体现4、伦理思想的体现 二、色彩运用文化内涵三、内外陈设文化内涵1、华表2、石狮3、日晷4、嘉量5、吉祥缸等等 四、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如江南三大名楼历史悠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