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一块特别的石头》、《地图上的发现》、《新型玻璃》,一篇略读课文《人类的“老师”》和一个《语文百花园》组成。
本单元课文都围反映了“热爱科学,执著求索”这个主题。《一块特别的石头》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地图上的发现》讲述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新型玻璃》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人类的“老师”》写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课文中的几位科学家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的可贵品质。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读17个字,认识字形,读准字音。会写19个字,正确掌握字形,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悟科学家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可贵品质,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默读课文。
4.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引导学生初步感悟关联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单元教学难点:揣摩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块特别的石头》 2课时
《地图上的发现》 2课时 《新型玻璃》 2课时 《人类的“老师”》 1课时 《语文百花园》 3课时
1
21、一块特别的石头
教材分析:
《一块特别的石头》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表现了李四光勤奋钻研,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学精神。 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逐步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渴求新知。对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学生充满好奇心,容易融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之中。 学习目标:
1 、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学习重点:
了解李四光童年的疑问与他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 . 学习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 学习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2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3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李四光真会动脑筋。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什么”!
6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
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7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
4
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设计:
21、一块特别的石头 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它从哪里来?
李四光多方求教:小伙伴们、陈二爹、爸爸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震惊世界
5
22、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材分析:
《地图上的发现》讲述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由此赞扬魏格纳善于观察、敢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对于本单元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学生不会感到太多的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学习重点 :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学习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学习方法:对文章进行探析式阅读,引导学生随文推理、论证 学习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 )( )( )
6
置( )( )( )( ) 适( )( )( )( ) 存( )( )( )( )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质疑: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7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22 地图上的发现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
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提出:大陆漂移说
8
23、新型玻璃
教材分析:
《新型玻璃》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体会其中的道理,从而受到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教育。教学时,老师要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的可贵品质。 学习目标:
1、学生会读“嫌、恙、藕、噪、废”五个生字,会写“盗、嫌、夹、恙、藕、粘、噪、废”八个生字。
2、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前五个自然段开头方法 4、知道第六段和前五段什么关系。 学习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 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玻璃的种类不仅仅是我们见到的最普通的那种,还有许多新型的玻璃,你知道有哪些吗?它们又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新型玻璃。 二、板书课题
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生字词
1、注意读音:殊、即 2、字形:碎。 3、形近字同音字:
4、教师结合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陈列、博物馆、企图、犯罪、特殊、即使。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教师板书:
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及它们的作用。
9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作用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三、学生分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
五、结合表格内容,读课文,概括段意。练说几种新型玻璃的自述。 六、练习朗读一至五段。
七、学习第六段,理解“正在、将会”两个词。 八、提问:
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九、教师总结全课。
学习了本课我们应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板书设计: 23 新型玻璃 名称 吸热玻璃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吃音玻璃 变色玻璃
10
特点 作用 用途 24、人类的“老师
教材分析:
《人类的“老师”》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分述部分运用并列的段落列举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学情分析:
对于本单元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学生不会感到太多的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有关事例。 学习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的含义。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学习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11
(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
12
“......”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 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作业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设计
24 人类的“老师”
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飞机设计
鲸---------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蛋壳-------建筑设计
13
语文百花园六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有五个栏目。“语海畅游”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词语接龙”,一项是“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积少成多”内容是读读背背有关好学上进方面的成语。“阅读平台”要求阅读短文《鼹鼠的启示》。“能说会道”学习笔的演变。“笔下生辉”要求写一篇想象作文,具体内容是想改进哪一种笔,希望未来的笔是怎么样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权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学习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学习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4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第二课时
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15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第三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