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衢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 、 。(2分)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4分)
答:
答案 (1)态度谦逊 有诚信
(2)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阐明。
解析 (1)题干说“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可见应从材料一中找答案。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已经有了,所以从其后两句中提取关键词,即“孙”和“信”,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
(2)如何理解“杀身成仁”,即解释“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按这个方向解读即
可。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问按这个思路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它,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 (《论语·卫灵公》)
2.(2019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注]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注] 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1分)
答:
(2)结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80字左右。(5分)
答:
答案 (1)知权达变(或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用行舍藏、用舍行藏)
(2)孔子坚持理想又处事灵活。他坚持“仁”、恢复周礼,坚忍不拔。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这种处世、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给后人以积极的影响。
3.(2019 浙江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6分)
材料一: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
材料二: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1)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一画线句墨子的观点。(2分)
答:
(2) 孟子关于“言行”的观点和墨子是否矛盾?写出你对孟子理论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1) 正本清源。
(2) 不矛盾。墨子主张君子要言行一致;孟子并不反对君子要言行一致,只是强调君子不必完全固“执”于此。孟子的理论既表现了儒家对“义”的坚守,又体现了儒家“中庸”、权变的思想。
4.(2018浙江名校交流卷镇海中学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6分)
一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1)《论语》有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材料一中,子路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其中哪两方面的教育?(2分)
答:
(2)丈人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评价孔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却被孔子批评为“小人哉”。由此,是否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为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行,忠。
(2)(示例)并不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①孔子强调“上”好礼、好义、好信,可见在孔子看来,自己培养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而不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的“民”。②“士”只要学会如何“劳心”,用“礼、义、信”来引导民众即可,“士”要重视农业生产,但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所以,孔子并非不重视农业生产,而是不重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解析 (1)从“拱而立”可看出孔子的“行”教;子路去而复回,有劝说丈人之意,由此可看出孔子的“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儒家培养的是“士”,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对樊迟的“小人”评价并非从道德层面来的,而是从地位层面来的。在农业时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但社会分工决定了他们反对“士”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所以孔子并非不重视农业,而是反对“士”亲自参加农业生产。
[参考译文]
一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农具。子路问道:“您
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孔子,)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呀!”(便)叫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到达他家时,老人却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就知道了。”(《论语·微子》)
二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在上位者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在上位者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你。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论语·子路》)
5.(2018温州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6分)
材料一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材料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情怀?(2分)
答:
(2)材料二中孔子“不问马”的言行跟材料一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4分)
答:
答案 (1)仁爱。(“怜悯”“博爱”“对万物皆有爱”等类似答案亦可)
(2)不矛盾。孔子非不爱马,问人,是因为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是下意识的举动,这可见其仁心。这与材料一的仁爱并不矛盾。
解析 (1)首先理解材料意思,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情怀。
(2)考生应先明确态度,即“不矛盾”,然后分析“不问马”这一行为与“钓而不纲,弋不
射宿”的共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论语·述而》)
材料二 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论语·乡党》)
6.(2018余姚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6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1)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这段话反映了他 的政治主张。(2分)
(2)孟子从哪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各有哪些具体措施?(4分)
答:
答案 (1)仁政(或“王道”)
(2)①在物质生产方面,发展生产以“养民”,减轻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②在精神文明 (或“教化”)方面,重视教育,以“孝悌忠信”为教育的内容。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和“故曰:‘仁者无敌。’”,可以概括出孟子仁政(或“王道”)的政治主张。
(2)根据“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和“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可看出孟子是从物质生产方面阐述自己仁政的主张以及仁政的具体措施。而根据“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以知道他从精神文明或教化方面阐述自己仁政的主张以及仁政的具体措施。
[参考译文]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少收赋税,尽力耕种,并除去田间杂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敬爱、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那么即使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执政者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以及妻儿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服他们,有谁能抵抗您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孟子·梁惠王上》)
7.(2017杭州高级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6分)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材料二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材料三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1)子路长于政事且十分尊重孔子,孔子却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蕴含着哪些意味?(3分)
答: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有哪些启示。(3分)
答:
答案 (1)①既是玩笑之词,又是孔子基于对子路刚强性格的了解,而忧虑子路的命运,并对其发出劝告。
(2)①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②品德至上,德育高于智育;③有教无类,实
行国民平等教育。
解析 (1)要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说话场合和孔子平易近人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2)第一则、第二则,讲的都是人各有特长;第三则讲孔子学生众多,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精通六艺。从三则材料里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材料二 闵子骞侍奉在侧,訚訚如一派中正气象。子路行行如一派刚强之气。冉有、子贡侃侃如一派和乐之气。孔子很欢乐。但说:“由呀!我怕他会不保天年。”(《论语·先进》)
材料三 (孔子的)弟子大约有三千,其中兼通六经的有七十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8.(2017浙江教育考试院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一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子》)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3分)
答: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3分)
答:
答案 (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国利民。
(2)(示例1)儒家的“义”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文化中的正义、公平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2)墨家认为义就是利,不同于儒家所说的私利,义是符合天下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利,讲究现实功用,追求社会效果。从目的上讲,二者殊途同归。
解析 (1)搜索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儒家的“长幼”“君臣”“孝悌”等,讲的都是人伦礼法、社会秩序;墨家的“利”“社稷”“利民”“利人”“良宝”等,讲的都是治国理政,是“义”的好处。
(2)首先要读懂材料,所提出的看法不可脱离材料内容,并结合材料内容对提出的看法进行阐释。
[参考译文]
一
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论语·微子》)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义就是利。(《墨子·经说上》)
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国家必然安定。我们所以看中那所谓的宝物,是因为它们有利于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就是天下的宝物啊!(《墨子·耕柱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