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5 21:10:18)
上个礼拜在广电总局审片结束后刚坐入车中,记者电话来请即时回答,于是且问且答就有了近日看到网上的文字,转载来看自己如何直观而未加思索的答语——
转载:《中国文化报》7月23日文《寻找大学校园里的青年编剧--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启动》
7月初,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2009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入选作品证书颁授仪式暨“2010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从2008年起,这个面向北京部分高校开展的计划已经走过了两年多时间。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青年编剧的新锐力量,而高校无疑是培养青年编剧人才的摇篮。
“计划”的三重意义
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面向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北京5所高校开展了“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建立奖励优秀剧本、扶持青年编剧人才的资助机制,对获奖作品广电总局将给予2万元的扶持奖金,并向制片机构重点推荐。2009年,第二届“计划”扩展到7所高校,加入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今年刚启动的第三届又加入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大学生对“计划”的参与热情从前两届的投稿情况就可见一斑。2008年的首届“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共征集到来自19个院系的231个剧本梗概。参赛剧本类型丰富,包括喜剧片、警匪片、历史片、公路片等。第二届加入“计划”的清华大学,共收到161个剧本梗概,参与剧本征集活动的学生几乎涵盖了所有院系,最终获奖的10位学生不仅来自文科专业,也有学建筑和物理的。
“能获得由广电总局颁发的这么高的一个奖项,你可以想象这对学生的鼓励有多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对记者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看来,“计划”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他说:“编剧是才能和热情的结合,以大学生的文化水准,只要有机会,很多非专业出身的学生的编剧才能都能被激发。”
“计划”也在悄然改变着相关专业的教学。“我的一个学生第一届、第二届都获奖了,这让我感觉很惊讶。”周星说,“这对我自己的观念也是一次冲击。所以„计划‟会促使相关专业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从整个电影产业来看,剧本是决定电影品质的根本。周星认为,“计划”的实施,正是广电总局看到了剧本对电影质量的重大意义。他说:“影视文化建设到了该沉下心来提高艺术含量的时候了,大学生来参与这种文化建设,能提升电影的文化含量,从长远来看能引导中国电影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剧本: “有差距才有魅力”
2008年,北师大戏剧戏曲学专业的金学敏错过了首届“计划”的征稿。也是在这一年,北师大电影学专业毕业生于海林投出了剧本《AA婚姻日记》。2009年,金学敏在第二届“计划”及时投了稿,于海林的《AA婚姻日记》成功入围北师大前15名,并于当年被拍摄成同名电视电影。 “希望剧本能有人关注并得到提升,如果得奖还有2万元奖金。”金学敏告诉记者她的投稿初衷。2009年,她一共投了4个故事梗概。这4个故事后来都没有通过初评,她分析:“可能我写的故事比较像电视剧。”如今第三届“计划”已经启动,她说这次不会瞎投了,但如果想到好的创意,还会写出来试试。《AA婚姻日记》讲述的是两个“80后”实行AA制婚姻的故事。于海林说,剧本能入围可能是因为题材很有现实感,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
“计划”的参赛剧本恰好能够呈现出当下大学生剧本创作的特点。周星总结说,很多剧本在对人物、故事、桥段的把握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很不错。相比首届,第二届的剧作视野更加广阔,突破了校园题材,更多地和社会发生联系,并对现实生活有了更多关注和表现。
北京电影学院的评奖结果或许很能说明创作视野的问题。陈山介绍,在“计划”中获奖的北影学生,不仅有统招生,也有很多来自研修班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他说,相比统招生,这个群体的生活阅历更丰富,相应地视野就比较宽广。
关于大学生剧本创作存在的问题,周星说,整体成熟度和专业编剧相比还是有差距,“专业编剧的叙事能力和对人物复杂性的表现,大学生的确还难以达到”。但他表示,这种差距是天然的,而且“有差距才有魅力”。
投拍比例不是 价值判断标准
前两届“计划”的获奖作品加起来有140余部,但截至目前被投拍的作品还不是很多。对此,周星认为,不能以投拍比例为标准来判断作品和“计划”的价值。他说:“这两年电影市场的娱乐化倾向非常明显,因此有文化含量的剧本不一定会被当下的这种兴旺但不发达的市场所接受,获奖剧本可能反而不如很烂的本子容易被投拍。”此外,他表示,如果学生能更多契合市场创作,也可能会增加投拍量,“但我们不希望学生因此去屈就市场。迎合市场对电影创作现状来说是雪上加霜”。
《AA婚姻日记》可以看做是一个在市场和艺术间寻求平衡的例子。该剧在2009年获奖后,就有4家有意投拍的公司联系于海林。于海林告诉记者,他们都看好这部作品,是因为这类切中现实的都市轻喜剧爱情电影目前市场上还是很缺的。但他创作时并未刻意迎合市场在都市浪漫喜剧上大做文章,而是把重点放在了“AA”这个点上,试图探讨“80后”婚姻中的一些问题,他说:“真正的商业片几乎不会这么做的。”
另一方面,虽然参赛机构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目前“计划”面向的还仅是北京9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全国范围的高校,还有很多有创作热情并渴望这个平台的学生。有外地高校的学生在网上发帖称,希望“计划”涉及的范围更广。
在周星看来,近两年来启动的三届“计划”,从电影事业的角度来看,都是在做试点,向外地扩充是试点之后的必然趋势,但因为涉及到资金的问题,扩大范围可能面临客观因素制约。对此,他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路径,一种是由国家出部分资金,让各省市的广电、文化和教育部门出部分资金,共同扶持该计划,尽快把参赛面扩大;此外,也可以由国家
给予地方一些政策,由各省市广电、文化和教育部门出资,在当地高校实施“计划”,名额可以相应少一些。
作为一名曾经的参赛者,于海林也认为“计划”的范围应该扩大,“可以面向全国的高校,每个参赛高校的名额可以相应减少一些”。为了保证可操作性,他也提供了一个思路:变现在自上而下的剧本征集为广电总局和高校的有关院系,比如电影系、中文系等,以及文学社团合作,让他们成为协办方,“这样更大范围的高校就可以参与进来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