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67页。
教学目标:1.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物体的不同形状,初步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会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三维空间概念,体验方位知识,培养识图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想像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呀,老师就给大家讲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些盲人在街上走着,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吆喝:“快来看呀!一头大象!”盲人们说:“大象?什么样的?走,摸摸去。”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唔,原来大象是把扇子。”另一个盲人说:“怎么会是扇子呢?明明是根柱子嘛!”原来呀,他摸到了大象的腿。“它应该是堵墙。”摸到象身子的盲人反驳起来。摸到象鼻子的盲人也急了:“你们都错了,它应该是根管子。”路旁的人大笑起来!
师:为什么路旁的人在笑呢? 生:笑他们都说错了。
生:笑他们把大象说成扇子、柱子和管子。
1 / 7
生:我认为他们都说错了,应该说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鼻子像管子,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盲人叔叔们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摸出整个大象,难怪路旁的人笑。看来,要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摸,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评析: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盲人摸象”的童话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到了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场景中。学生体现出不唯师、不唯书的反驳精神,足以证明师生间已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实物观察,体验新知
1.固定观察,体验方位与结果的关系。 A.固定观察
出示“五彩盒”(长方体),把它放在教室中间与学生视线相平,规定前、后、左、右面。 师:同桌交流,说说你在“五彩盒”的什么方位?在这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我在长方体的前面,看到了红色的正方形。(板书:前面)生:我在长方体的左边,看到了紫色的长方形。(板书:左边)生:我在长方体的右边,看到了绿色的长方形。(板书:右边)生:我在长方体的后面,看到了黄色的正方形。(板书:后面)生:我看到了两个面,分别是红色的正方形和紫色的长方形。
师:那你在长方体什么位置看到的?(略有所思:斜着的面)生:我也在斜面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是红色的正方形和绿色的长方形。
生:我在斜面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是黄色的正方形和紫色的长方形。
2 / 7
生:我也在斜面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是黄色的正方形和绿色的长方形。(板书:侧面) 师:生、生、生、生站起来,他们站的位置相同吗?(板书:不同)看到的颜色呢?(板书:不同) 师(小结):为什么同一个长方体,大家和物体都固定不动观察(板书:固定观察法),看到的颜色却不一样呢?
生9:因为长方体各面的颜色不一样。
生10:因为我们站在长方体的不同位置,所以看到的颜色也就不一样。(板书并齐读结论:不同位置观察,结果不同)
[评析:用学生最熟悉的平面式立体图形――长方体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使学生初步感受由于观察者位置的不同,看到的颜色也不同。这与观察曲面的立体图形相比,已把教学难点降到了最低点。]
B.巩固新知
师:小组观察课前按正面――背面顺序捆好的5本语文课本,同方位的2个人交流一下,你在这捆课本的什么方位?看到课本的什么地方?(学生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正面,看到了课本的前面(封面)。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后面,看到了课本的后面(封底)。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侧面,看到了课本有很多一页一页的纸。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侧面,看到了每本课本的侧面写了一列字。
师:通过各小组的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同一捆书他们汇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5: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就不同。
3 / 7
师:说得真棒!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这个结论。
师(小结):刚才是同学们和物体都固定不动观察,于是我们只看到物体的一部分。如何才能全面地观察到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有几种颜色呢?(片刻后)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怎么了?(转动了)
[评析: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再次体验、领悟观察角度与结果的关系。学生得到的方位知识、识图知识,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2.移动观察,感悟观察方法,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A:转物观察
师:我逐一转动这个长方体,各小组交流你们分别看到什么颜色的面?(师再将长方体举高放低)到现在为止,你一共看到长方体的几种颜色?分别是哪几种?
生1:看到五种颜色,分别是黄色、绿色、紫色、红色和白色。 师:这五种颜色,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让你看到的?
生2:转动长方体和举高放低长方体使我看到的。(板书:转物观察法) B.绕物观察法
师:要观察物体的全貌,除了转动物体观察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站起来看。 生:可以绕着物体转着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没有)绕着物体观察,这种方法好不好?(好)(板书:绕物观察法) 师:哪个组来绕着长方体观察,并说说这时看到了什么颜色?(某组学生绕物观察并自述)
4 / 7
师:这个长方体有几种形状?几种颜色?几个面? 生3:这个长方体有3种形状,5种颜色,6个面。
师:长方体的样子在你们的脑海里了吗?互相交流一下。(生讨论略) C.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你们看到那捆书的全貌了吗?(没有)该怎么办呢?(采用转物观察法和绕物观察法)请同学们用“绕物观察法”说一说自己看到了这捆书的什么地方,再采用“转物观察法”说一说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后闭上眼睛说一说这捆书的样子。
生:这捆书有8本,厚厚的,中间用红领巾捆着。 生:这捆书共8本,每本书都有封面、封底。
[评析:“观察物体”从三维角度,给学生建立了观察的方法、方位、空间观念等知识。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是较难的,如果单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本课把固定观察向全面观察推进,引导出两种全面观察的方法,进而充分让学生在“看、转、想、说”的过程中获得“方位知识、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空间观念”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真可为“教”、“学”两精彩。]
三、逐步抽象,巩固提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同桌互说图上的三人,各看到恐龙的哪个面?是在恐龙的什么位置看到的?(回答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出恐龙的整个样子)
2.连线后说一说,各图是在汽车的什么位置看到的?最后,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整辆汽车的样子。 四、进行拓展,联想创新
5 / 7
1.想一想、填一填,右边各图形是在立体图形的什么方位看到的?
2.观察下面四幅平面图形,想像出它是生活中的什么立体图形?[评析:本练习是由实物观察转向图片观察,从具体的事物转向半抽象的几何图形,最后抽象出立体图形,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感知物体――建立表象――进行抽象。通过从几何图形中再次辨认,运用方位知识、识图知识和“闭眼想”,使学生感受到“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联糸与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像力和创造力。]
五、全课总结,首尾照应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对,观察物体不仅要全面,而且要选用灵活的观察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观察和想像,不然又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评析:让学生谈收获与思考注意事项,属于一种“反思”教学法。学生要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并把所学知识逐步“消化”,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这才是教师“引领”的价值所在。][评析:板书是整个教学思路的“灵魂”。新颖紧凑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括教学的重点、难点,既给师生一种全面的知识,又为教学渗透了教学思想方法。]
[总评]
本课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移物观察与固定观察)、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第一,以生活为依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巧用“五彩盒”这一大家熟知的平面式立体图来教学“不同位置的观察,结果不同”,这与直接用曲面式的立体图进行教学相比,已把教学难点降到了最低点。第二,以发展为主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拓展,提升了教学内在的价值。
6 / 7
如巧用闭眼想“整捆书”、“恐龙”、“汽车”、“茶杯”等物体的样子,遵循了由“实物观察――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使方法在观察中形成,知识在引导中增值。教师把准了学生的脉搏(认知规律),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目标产生共振、共鸣,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