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因的社会学探析

来源:六九路网
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5期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No.5 2010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因的社会学探析 陈 继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一直以来是农民个体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学者对此已 做了较多研究与解读。本文基于国家的宏观政策背景,在借鉴其他学者多方位研究的基 础上,运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AGIL模型来系统分析以往农村“空巢养老”模式解读所 存在的不足,为合理构建农村“空巢老人”新型养老模式提供社会学的解释路径。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AGIL;社会学 农村空巢老人不仅是我国本土化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上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共同 面临的挑战。2009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 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 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 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国家和社会关注。但在学术界,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关注 的重点都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给老年人养老体系带来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悲惨生 存境遇,以及为解决此类问题农民个体和社会所应改进的措施;且同时大都是从人类学、人口学的角度来进 行论述,而很少或几乎没有从社会学的视阈、更没有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纬度来描述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并作 原因分析。因之,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层面来对这一当前农村普遍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和透析。 一、以往学者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基本境遇和主要成因的阐释模式 根据以往学者的描述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样态和生活经历。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儿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 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致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 力,就还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虽然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 支持却往往很有限。 (二)生活与疾病缺乏照料。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一直是由家庭来完成,而子女外出的必然结果是 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劳动负担重。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 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 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空巢老人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 生活、生产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 (三)子女外出导致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增强。子女是农村老人精神上的最大慰藉,子女外出在精神上对 老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很多外出务工者与老人的联系不够,这很容易引起老人的孤独感。在农村,大部分 老人对人生不再有什么规划,从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起,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许多在生命边缘挣扎的老人 精神上的需要似乎被淡化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吃的问题以及健康问题。然而,就在这些物质需求的 掩盖之下,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 关怀和关注。另外,由于年轻有文化的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再加之农活 多家务忙,也没有时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除了偶尔和邻居聊聊天、晚上乘着吃晚饭时看看电视、购买生产和 36 生活资料需要赶集外,也就没有别的消遣办法了。同时,经过重新建构,也可以看到,他们也很少有时问去进 行消遣和消费不属于他们的文化资源。 (四)农村治安问题频发,社会稳定问题较为明显,农村偷盗屡禁不绝。由于青壮年全部或大部分外出, 留守在家的多为386199部队,从而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发生在农村的偷盗行为逐年攀升。 而关于农村空巢老人成因的说法,以往学者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经过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 个方面: 一是在国家政策层面:(1)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由断裂趋于弥合过程的必然产物;(2)国家改革政策的开 放和包容,使得农民外出务工有良好的际遇条件; 二是在基层政府层面:(1)为政一方、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愿望,以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 隐蔽在他们内心深处扭曲的政绩观念使然; 三是在农民个体层面:(1)挣钱扎堆的狭隘视角,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随大流、跟风使然;(2)城里的高 消费和异于乡土社会中的亚文化也是导致农村老人空巢的重要原因。 二、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因的解读策略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养老模式的变革,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个体独自养老的模式。然 而,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人手,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养老模式存在根基不足的问题,即没有形成一个 较好的AGIL系统循环模式,也即从适应、目标、整合到模式维持系统的转换;没有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思考 农村养老问题的不足;没有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完善养老政策,使之制度化、组织化,并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 养老新型模式,达到全体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的目标。然后在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后,随着时代的更 替和实践的不断推陈出新,又转入下一个循环模式。由此,通过横剖面考察,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未能形 成良好运行机制的原因可见一斑。既有农民个体资金不足原因,也有政府关注度不够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 没有把政府发展的战略部署与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造成了农民参与传统养老模式的积极性非常 有限的后果。 这样,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用AGIL模型来理性解读农村家庭传统养老模式中 存在不足与缺陷的现实成因。帕森斯认为,AGIL框架是一个系统模式。任何体系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满 足这四种功能必要条件或需要。 美国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在解读帕森斯的AGIL模型时认为,“适 应(A)”是代表社会中最与物质世界接近的力量,即强制的“条件”的力量,无论人们是否喜欢它,都必须面 对并适应它。经济是最与适应接近的领域;“达到目标(G)”代表这样的力量,由于这种力量深受物质的适 应关系的影响,更受制于思想的控制。组织是通向这种子系统的关键,它企图控制外部力量的冲击以达到精 心确定的目标,政府和政治是明确与“G”相联系的社会领域;“整合(I)”代表由导向团结的内推力形成的力 量。团结是在群体内部发展出的被称为我们的情感,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它受规范而不是更广泛的价 值观所支配;“维持模式(L)”代表社会中最纯粹的主观力量,它是普遍性价值的领域,尽管这些价值与制度 化的客观关系有很强的联系。“L”毕竟是社会系统而不是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因此,它也受物质的强制因 素支配。 而于海说的则更为直白,帕森斯所认为的社会体系个组成部分的相互适应、和谐与均衡是人类社 会的正常条件,因为它最重视的是整合、模式维持的功能。因之,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特殊语境,我们认 为,在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面不足原因的社会学解读就比较清晰了。 (一)A所代表的适应功能,认为社会的发展主要靠经济作为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这一阶段才能被 较好实施。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村经济一直发展迟缓,中国大多数农民仍然生活在温饱线上。据资料显 示,很多老人尤其“空巢老人”还未真正享受老龄的生活。他们仍然要沿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 生活模式。小康生活、和谐社会只是电视新闻,与他们相距甚远。因而,中国多年来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根 深蒂固也并非偶然。 (二)G代表的达到目标功能,认为政治的参与才能将这一阶段向前推进。然而,由于多年来的“官本 37 位”思想在作祟,尤其基层政府官员服务意识欠缺,执政为民观念淡化,只想着沿袭以往的当官模式,不敢也 不愿改变做官模式,造成基层政府履职怪相丛生,有利益时争先恐后,没有利益甚至有责任时则竞相“打太 极”、“互相谦让”,从而导致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逐年下降,也丧失了基层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同 时,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养儿防老”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当农民面对城里养老模式的不断更新和调 整时,更多的是一副也羡慕也漠然的态度。羡慕的是做城里人真好,生活最起码有政府低保作为底线,生病 有国家医疗保险,怎么着都不怕;漠然的是那是城里人的待遇,咱农村人享受不上,也就不去过问,置之漠然。 因而,多年来,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不履职或履职不够,村民们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容纳之。认 为养老问题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和政府没啥关系。也因之导致了基层政府中的履职怪相。 1.行政行为错位——乱作为 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的重视不够,而对于利益最大化的索 取却千方百计,管了许多不该管、同时也是管不了的事情。但还是依然积极的去管了。同时由于历史上形成 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的断裂,以及考核、任免干部上级说了算,从而导致政府官员只对上级负责, 不对民众负责。某县县委书记说过一句话:“上级满意、群众放心、不出问题,这是评价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 标准。”如果说这些话中还含有民众满意的成分,而该县组织部长的话则说得更为直白:“你干的事情再多、 再好,我不知道,你都是白干。”可谓韵味深远。因之,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投向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事业,而对 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事业等生产、生活实施却投入较少,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即使投入 了,也很难短期见效,政府要员也就短期内难见政绩。乡党委副书记的话语给我们思考的空问太多、太大。 2.政府责任缺位——不作为 基层政府未能承担起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政府不仅要在制度建设过程 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对经济落后地区适当给予政策、财政支持,既授鱼又授渔,走多元一体的致富道 路;同时,又要在“软事业”①上做文章,确保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但是,纵观许多年 的乡村变迁,基层政府显然做得不够,履职不足。基层政府未能担当起发展公共事业的责任。常言道:要想 富,先修路;百年大计,教育现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等。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状态下,尤其是一个未富先老 的特殊现实,需要政府更多的强势介入,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补充。否则制度建设很难开展,即使勉强开展 了也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意味着政府要在制度建立初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承担更多的财政养老责任。我 们可以将这部分财政责任称为“转轨和谐成本”,即在由非正式的家庭保障向正式的制度保障转轨的过程 中,为保障社会稳定和谐,政府应承担的代价或责任。正如l0年前一位有良心的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时任 国务院总理的信中说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另外,基层政府也未能承担起稳定社会的责任。还表现在当下农村治安形势严峻,偷盗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这种形势大有愈演愈烈迹象。然而,基层政府在这方面职责缺位,整天碌碌而 无为。 (三)I代表的整合功能,认为当社会发展了,民众知识素质提高了,政治参与能力加强了,能自下而上地 要求政治资源拥有者加快资源整合,形成制度化的规范模式,促进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但是,通过资料分 析可以发现,基层政府履职能力有限,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考虑自己的利益太多,把太多 的精力和资源用到“为官服务”上,从而对于普通民众则只能是“有心无力”;有一种路径依赖和惯性作为思 想。不敢做、不敢试、也不敢突破原有的执政路径。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拉大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 距离,必将会极大地损害政府执政为民的初衷。 (四)L代表的模式维持功能,认为前面几个阶段的实现,能够明确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理念,从抽象 层面上来建构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社会系统的理想运转。传统的养老模式的维持依赖的是 人们生存欲望和多年来的非正式制度——伦理约制。这一模式的长期存在,将会不断强化人们“重男轻女” ①这是一种对于除了经济指标外的社会事业的统称,有别于经济数据的量化、硬化指标,故而称之为软事业。 38 的生育观念,更不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同时,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娱乐方式过于单一, 娱乐活动过于单凋,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大部分留守乡下的空巢老人对于子女外出务工表示出了理解 与支持,认为在家难以谋出路,外出务工可以养家糊口。而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带孩子、赶集和晚饭间隙为 时不长的电视娱乐。缺乏规范的体育锻炼和有组织的老年活动。在他们认为,每天的日常劳作就是锻炼,而 且还是超常规的锻炼。另外,在社会层面上,农村稳定隐患仍然较为突出,治安恶化。由于年迈体衰,一些空 巢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都留下安全隐患。而近年来农村还频频 发生犯罪分子大白天盗窃的案件,有的甚至公然抢劫。老年人由于年龄、体力原因,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 标;而有的老年人自身的防范意识薄弱,经常丢三落四;加之多年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熟人” 睛结,认为 都是乡里乡亲的,哪有那么多规矩,而不像城里人进家就关门。有时出去也忘了锁门,致使犯罪有可乘之机, 农村社会治安恶化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重构的现实路径——AGIL框架下的协作化养老 2009年,中国党和政府将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纳入国家范畴,提升到政府层面。2009年9月1日国务院 以国发[2009]32号文件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规定从2009年开始 农村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先行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直到2020年实现农村新型养老全覆盖。 它标志着中国将从多年来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国家养老”的转变。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 进步,将会从根本上更新人们长久以来的养老观念,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然而,相较于其他群体老 人的养老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形势则更为严峻,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大大推动农村和谐社会的进 程,其意义也将更为深远。围绕上述问题,“社会学人性关怀”_4j促发了我们的相关思考。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农村养老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公共资源分配者应该努力承担全体公民的民生责任。我们应该 看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我国目前、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利大于弊,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 距。由此,我们认为,对于行政行为缺失,基层政府应该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应该依法 行政,有所作为。主动作为而不是胡乱作为;对于政府责任缺位,政府应该适应当前政策环境,积极发展农村 经济,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服务观念滞后,政府应该要求和动员工作人 员加强学习,明确自身定位,增强服务意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社会学结构功能分析中 的AGIL模型为我们解决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路径。 一是适应功能。其本意是从外部环境获得足够的资源并在系统中加以分配,以适应期环境。当前,基层 政府应该看到,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决策都蕴含和贯穿了和谐发展的理念。 尤其是近几年来,民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起来。安徽等几个省将惠及农村的民生工程 逐渐扩面,资金投入额度逐年加大,以图较好的解决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基层政府更应该围绕这个 大政方针积极作为。采用示范引导、招商引资、引凤还巢等方式,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使得农民务工可以“离 土不离乡”。逐渐减缓农村老人的空巢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是目标获取功能。即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系统的目标。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应是 当下基层政府的主要目标。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已然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而 要实现这一目标也不能排斥全体农村空巢老人,更不能忽视他们的晚年生活。由此,在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 背景下,基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责任,准确定位。为构建合理的、可操作的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建言献策、大胆 探索,从而达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基层政府更应该转变服务理念,变农民上访为干部下访, 到群众中去,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整合功能。“个人不可能自发地实现他们的目标,也就是说,仅仅由于他们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 行动发生在‘‘隋境’,即在一定程度上外在于行动者的社会现实之中”。 基层政府应该强化民生观念,整合 39 农村现有资源,从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构建合理的发展蓝图。以乡镇包联干部为中轴,以村组I社区 干部为依托,尽快组建农村服务小分队,走家串户,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使得青壮年 农民能够在外安心务工,S ̄,hN收入。 四是模式维持功能。于海在其《西方社会思想史》一书中引用了帕森斯在《社会体系》上的原话指出: “模式维持体系置于文化价值模式制度化的中心,这一体系在一般文化层面可被视为道德体系。制度化的 社会价值及适应于社会化体系的规范仅只包含行动的道德价值的有关部分;道德价值经内在化也被包含在 人格和行为有机体的结构中”。[6 因此,基层政府在构建了新型养老模式后,要尽快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和缺 陷,并将其抽象化为制度和行为规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实践来检验其理论的合法性,用实际工作 中的“群众满意度”来进行检验与验证。可行性高、对于社会影响面较大的应及时予以宣传、推广,从而形成 良好的政策导向。 由此,基于这样的宏观政策背景以及帕森斯的AGIL系统模型,基层政府更应该从现有资源人手,明确 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尤其是今后一个时期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 稳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的重要意义;明确定位自身角色,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将基层政府的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以及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以农村包联干部为核心,以村组干部为基础,以当地民兵为组织依托,尽 快构建一个能够在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维护治安等方面具有保障和引导作用的新型服务组织,从而能够较 好地解决当前农村空巢养老问题存在的不足,实现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从而焕发出 “夕阳红”的色 彩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393~394页,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67—6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费孝通:《乡土中国》,1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美]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2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1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转引自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398页,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haping Factors of The Aged Rural“Empty Nesters”Old—age Support CHEN Ji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ural old—age farmers has been the focus of individuals in rural areas,an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one much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n it.Based on the countryg macro—policy background,the experience of other scholars multi—faceted study.this essay uses American sociologist Parsons,s AGIL model to systematically analyse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ast study of rural“empty nesters pension”mode and provides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rural“empty nesters”Security Mode1. Key words:elderly empty nester in rural areas;pension mode;AGIL;Sociology (责任编辑:H)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