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评价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
来源:六九路网
教育长廊一 基于学生评价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 杨淑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7894(2009)35—073—02 摘要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 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评价的诊断、反馈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作 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制度性原因,要尝试解决这一问题需 用。这种只注重少数学生而放弃大多数人的评价方式,其结果是使 要重新审视学生评价。以提出应用策略。 更多的人对教育失去信心,最终把教育归结为对少数人的教育,整 关键词 学生评价 中小学生 学业负担策略 个社会也在为其中的佼佼者炫耀,使得人们为能成为“中第”者殚精 竭虑,而后望而却步。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已经困扰了人们很久,并呈现愈 2.3学生评价方法的僵化 演愈烈的趋势。它表面看来是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受到 在现行的学生评价方式中,考试和测验仍为主要手段,考试和 诸多方面力量的影响。然而这一问题在制度层面。很大程度上是以 测验的成绩仍然简单而片面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依据,指挥着教 现行基础教育评价系统中的学生评价为依托的。 育。同时对量化的过分重视,使学生仅局限于“知道了什么”和“学 1学生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会了什么”,导致教学为测量而教,教测量的知识,使学生具有的、教 学生评价是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 学应该培养的素质和素养难以呈现。同时,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 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 体,他的各方面的发展究竟能不能都被量化,这种量化又具有多少 的在于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它包括学业成绩 科学性与可信性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的评定、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评价、体格和体能的评定、学生态 3解决问题的策略 度、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评价等多个方面。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 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那么学生评价就是对作为受 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虽然“减负”呼声一直很 教育者的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的价值判断。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 高,然而“减负”工作仍阻力重重。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需要 围绕着培养学生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评价上做出努力,使学生评价真正在制度层面发挥作用。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因此,学生评价就成为教 3.1建立三级学生评价体系 育评价体系中最基本的领域,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一个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教育 2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与效果。在这里我们将学生评价体系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层 2.1学生评价目的的曲解 次:国家考试、教师实施的评价、学生的反思性自评与互评。 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理念,立足于学生未 国家考试是第一个层次,用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专注于对某 来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 些学科的某些领域学生已有知识的检验。这一层次在基础教育中 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 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然而它也有覆盖面过窄、只偏重知识的严重 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 不足,因此我们力图通过教师实施的评价来弥补这一点,这时候学 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 生评价的目光从关于学习的评价开始转向为了学习的评价,开始认 信。”然而目前的学生评价尚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 识到评价学生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诸如学习风 价的目的理解过于狭隘,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学业成绩看作学生评 格、学习动机、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生潜能、性向等方面也同 价的全部,认为只有学业上的成功才是成功。因此,在评价的过程 样应该受到关注、得到评价,使评价的对象开始多元化,从而淡化学 中就不自觉地将重心转向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致使学校的一 生评价的甄别功能而凸显出评价对学生实际学习的促进作用。最 切都围着考试转。 后一个层次是学生的反思性自评与互评,学生的反思性自评可以促 2.2学生评价标准的拔高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作出更明智的选择和决定,而学生的互 基础教育选拔性的最高形式就是“高考”,这与我国源远流长的 评则更具针对性,尤其在合作学习中它的作用更会凸显出来,这两 考选文化密切相关。这种考选文化如今已延伸到了“中考”、“小升 种由外思我的评价也是教师实施的评价所无法替代的,在现在这种 初考”,它们也无一例外地维护了这种评价形式。这是一种高标准、 终身学习以及学习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注重这一层次的发展。 高要求的评价,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正常态,异化了基础教育的基础 3.2降低学生评价的标准 性。这种主要倾向于高难度和高区分度、为甄别和选拔服务的评价, 合格性评价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基础公民素质培养的 (下转第77页) 鲥缸 cC 73 教育长廊■ 会跑开。 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倾向。因 此,我们有理由认为:s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和对他进行的教育干 预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教育干预是有效的。本研究的结果也得到 干预一个月后,S开始对集体游戏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他不再 远离同学,而是喜欢凑热闹,喜欢观看同学们活动的场景,但自己还 是不会主动参与进去;干预两个月后,他会表现出一定的意愿与同 了Pierce K和Schreibman L通过训练同伴教孤独症儿童学习新的 沟通技能的研究的支持。他们在研究中同样发现干预前后,研究对 象的主动性和回应性沟通行为从平均频率3%显著上升到31%口】。 在干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伴参与策略,由于刚开始为s所 选的同伴比较喜欢帮助S,而且社会交往能力强,比较善于与老师 合作,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在同伴的引导下,S在一定程度 学玩一些规则较为简单的游戏,在小团体游戏(例如有3 个同学 参与的游戏)中,他也能参与进去,但要确保他已经了解和掌握这个 游戏的规则,并对之非常熟悉,知道如何遵守。当全程干预结束之 后,在集体游戏中,s不再表现出排斥或抵触情绪,而是高兴地参与 到游戏当中,并且能够在5-6个人的团体游戏中保持较为平稳的 情绪。但是一旦让s接触新游戏,那么他只能有意识地跟随同学, 但是无法自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 上表现出与该同伴进行简单的合作游戏的意愿。为了帮助s能够 与不同的同伴进行游戏,并培养他主动参与群体游戏的意识,研究 者逐步给他更换游戏伙伴,并增加游戏伙伴,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 者发现有的同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配合对s进行较为有效的教 育干预,而有的同学则难以胜任。由于干预时间比较短暂,所以s 只能适应和固定的那三四个同学一起共同游戏,而且在主动性方面 6教育建议 同伴关系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功能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良好 的支持性同伴关系能够给孤独症儿童提供大量的与普通儿童互动 的机会。孤独症儿童通过与普通儿童相互交往,能够逐渐掌握小至 穿着、大至价值观在内的各种社会标准,学习和内化各种社会规范, 习得与巩固各种社会行为,并能促使其社会行为向分享、关心、同 情、合作等亲社会的方向发展,继而会产生正向的社会性情感;同 时。良好而积极的同伴关系还能够使孤独症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 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的焦虑、退缩、孤僻、压抑等心理障碍和 攻击性行为起抑制作用,使孤独症儿童更容易被普通儿童所接纳, 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 采用同伴参与的干预策略确实能提高患儿沟通以及社会交往 能力,但对年龄较小的幼儿运用这种策略进行干预时,需要选择心 智比较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且善于与老师合作的同学加 入到干预的行列。或者也可以选择比患儿年龄稍大且和患儿比较 熟悉的正常儿童参与干预,这样更能促进患儿社会沟通以及社会交 往能力的发展。 7讨论 的表现也不是太积极。每次群体活动时,s都是被动地参与到小朋 友的活动当中,出现主动参与的频率较低。据此,研究者认为,除了 干预时间比较短以外,中班的同学由于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普 遍还比较差,让他们担任同伴辅导者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因素对 教育干预的有效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l】于松梅,王波.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阴.中国特殊教育。 2006(8):9-12. [21 Susan Winebrenner.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刘颂,刘巧云,译.1版.北 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66. [3】Pierce K。Schreibman Llncreasing c0mplex social behaviora in children with autism:Effects ofpeer-implemented 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JoumM of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95,28(3):285-295. 通过3个月的教育干预,老师和家长都感觉到孩子的进步非常 责任编辑秦艾桢 扣和和和和 和 (上接第73页) 和扣扣 和和 扣和 扣扣和 和和 扣扣和 扣 和和和扣扣 评价,它是普遍可及的和普遍合适的,是学生在拥有了基本的教育 资源的常规状态下,通过适当努力即可实现的程度。我们转向合格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现行教育评价体系 的价值导向和功能选择,事实上是社会对教育价值选择的一种反 行评价是为了维护基础教育的本分,这种本分要求我们坚守培养全 体学生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健康的合格公民的底线。这样的评价标 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学校或教育系统单独努力就可以完 成的,还需要发挥全社会的整体优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相结 合,为“减负”共同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广大中小学生从学业负担问 题中解放出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 准更好地照顾到了绝大部分学生,也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空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有可能从根本上给我们的中小学生 “减负”,当然要完成这个转变不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各方面的 努力与配合。 3.3改进学生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l】沈玉顺.现代教育评论【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斌兴.新课程学生评价 】.北京:开明出版社,2oo ̄. 把学生看作学校和发展的主体,在认识到分数重要性的同时, 并不夸大分数的意义,也不刻意强调考试与测验的作用。在进行量 化评价的同时也进行质性评价以尊重人性、追求个性发展和满足个 体发展需要,使评价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 展情况,力图形成立体、综合、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体系。在这种情况 【4]沈玉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评价学分析叨.教育理论与实践, 2ooo ̄o3. 【5】张华.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研究述评及其启示 课程·教材’教法,2007,27 (10). 下,尽管由于竞争引起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能根除,但可 以使竞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而非目前的片面发展。 [6]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册.教育研究'2006(1t). 责任编辑秦艾桢 ||r殷 cc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