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分析
来源:六九路网
总第247期 交通科技 Sedal No.247 2011年第4期 Transportation Science&Technology No.4 Aug.2011 IX)I 10.3963/j.issrL 1671—7570.2011.04.028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分析* 张俊杰 陈旗帜 蒋忠海。 (1.广东q-2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528O00) 摘要分析了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的原则、思路及重点,以佛山市域为例,针对城市一城镇一村庄三级 组团的结构。建构了主城区-强镇(特色镇)—一般镇一村庄的梯次合理层阶,提出了解决快速Ezlz公交难题 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快速巴士公交特大城市系统规划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 术特点和应用情况来看,BRT不能很好地适用在 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 城乡一体化区域内。而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巴 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和城镇 士公交系统则是在BRT的基础上,针对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交通一体化是特大城市城乡 化的交通特点进行改良后的公交系统,具备BRT 一体化的重要支撑,而交通拥挤、交通堵塞和环境污 的主要特征,但主要侧重在线网布局上如何构建 染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极中普遍的问题,阻碍了 “大站快车”的模式,运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中,轨道 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在公交专用道、信号优先等公 交通由于建设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无法在乡村大 交优先设施的设置上较BRT相对要简单,以真正 力推广;常规公交由于运行速度太慢,也无法承担城 实现城乡区域的快速运行。 乡快速增加的交通负荷[1]。快速巴士公交作为 2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的原则与思路 BRT在城乡区域应用的改进版,具有经济、快速、 舒适的特点,是缓解我国特大城市城乡交通问题最 2.1规划原则 有效、最可行的方法与措施之一。 (1)选择“枢纽站+快速线网”的方式,即先 规划合理的枢纽站点后,再根据枢纽站点间的路 1快速巴士公交概念的提出 网及客流情况,选择高等级的道路布设线路。 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BRT),起 (2)枢纽站的设置应与城市内公交枢纽站结 源于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 合,并考虑到与其他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以及城 通(rapid rail transit,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乡中短距离出行与城市内短途出行、跨区长途出 bus transit,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由 行等方面的衔接。 于其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速公交灵 (3)线路的路由规划应考虑到枢纽站之间的 活方便特性,被称作为第三种公共交通方式,是当 区域情况和路网特点,在城区内与BRT系统结 前国际上推广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2]。 合,路线多行经公交专用道,城乡之间应选择二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及以上公路设置线路。 我国很多地区逐渐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区域,其 (4)按照“大站快车”模式规划,城区内利用 中佛山市属于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与传统的城 BRT站点,城乡之间在各级行政区域的站点应设 市不同,城乡一体化区域由于范围大,区域发展不 置在主要客源集散点或枢纽中心。 均衡等因素决定了其交通发展模式的不同。从技 (5)结合BRT系统,构建智能化的运营管理 系统,运用自动车辆定位、实时营运信息、交通信号 优先、先进车辆调度,提高快速公交的营运水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2Oll—R2—28)资助 收稿日期:2011-o5-23 (6)车辆配置上应采用大容量、高性能、低排 放、舒适的公交车辆,确保快速公交的大运量、舒 张俊杰等: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分析 201 1年第4期 适、快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2.2规划思路 根据城乡一体化交通发展策略,考虑区域位 置和城市布局特点,选择合适的枢纽站作为快速 巴士系统的首末站,再按照路网布局和客流分布 布局区域之间的快速巴士线路,根据线路指标计 算配车规模,规划设计智能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实 现与城市BRT系统的兼容,规划思路见图1 所示。 规划目标和原则 综合交通规划 城乡公共交通体系规划 超 羹 卜-.[ 垂至至垂 茧亟至).--—] 快速巴士中途站点规划设计 快速巴士系统车辆配置规划 智能运营管理系统设计 实施计划l I保障措施 图I快速巴士系统规划思路 3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的重点 (1)在公交枢纽站或大型首末站中选择合适 的站点作为快速巴士的首末站。快速巴士公交系 统主要服务区域之间的客流,使跨区出行的乘客 能够快捷、安全地到达目的地,而区域问出行与 城市内或外围镇街内出行的衔接主要通过快速巴 士的首末站或中途站换乘实现。因此,快速巴土 公交系统的首末站应设在公交枢纽站或城市内大 型公交首末站。通过建立首末站选择模型,确定 快速巴士首末站点,可建立多元连续选址模型 求解。 (2)根据客流预测测算合理的线网规模,建 立线网布局优化模型[引。建立区域客流预测模 型,预测城乡之间的客流分布,再根据各项客流指 标测算出城乡之间的线网规模。测算模型如下: w一 Xi, ̄D (1) iIJ式中:X 为i、 两区之间的客流量,人次/d;D 为平均运距,km,C为运营车辆的额定载客量, 人/车;P为满载率, ;L 为i、 两区之间的距 离,km;T为线路每天运营时长,h;,z为平均线路 发车频率,次/h。 根据线网规模和首末站点位置,建立线路布 局优化模型,规划快速巴士线路的走向。 (3)建立中途站选址模型,完成中途停靠站 的布局和设计。快速巴士的中途站以大站、少站 的形式设立,每条线路的站点数不宜过多,如在城 区内BRT公交专用道内的站点可以与BRT站点 共用,其他区域应在主要客源集散地设立站点,通 过建立中途站选址模型,完成具体点位的设立。 在中途站点的设计上,应体现与常规公交站点的 区别,注重站点的集散功能和智能化换乘功能。 (4)设计智能运营管理系统,与其他智能交 通管理系统兼容。针对ITS对公交智能化的功 能要求,设计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见图 2)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管理系统信息流程和 物理结构,再结合公交的运营调度体制,确定运营 调度、通信、车辆定位导航、计算机网络以及调度 中心显示的方案。该系统总体方案的实施,能够 优化公共交通运营模式,提高快速巴士系统的管 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公交智能 ITS结构框架 化管理系 统的总体 公交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和 设计要求 调度系统功能 通信系统功能 公交 公交智能化调度 公交智施化调度 调度 系统逻辑结构 系统物理结构 体制 信息流程 图2快速巴士智能化管理系统 4实例分析 4.1佛山市城乡交通概况 佛山市地处我国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珠江三 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交通便捷。市域范 围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 5区,辖33个街办(镇),国土总面积3 848.49 km ,地域范围较广。全市的中心区由禅城区、南 海区桂城街道、东平新城组成,其他各区的中心及 镇街相对比较独立,区域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之间 的交通往来频繁。 从2005年开始,佛山市相继完成了中心区公 2011年第4期 张俊杰等: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分析 交规划、各区公交规划,公路网规划、综合交通规 4.3规划要点 划等交通及公交方面的规划,这些规划正在逐步 我国特大城市具有地域辽阔,城乡道路交通 得到实施。根据相关规划,确定佛山市公交发展 结构复杂,资源总体缺乏,城市用地开发强度高的 结构为:三级枢纽、三级网络的公交结构。三级枢 特点。3O多年来,BRT在全世界不同发展水平 纽包括:一级枢纽主要指市中心区(禅桂新地区) 的国度均获得成功实践。但是每个国家的政策不 内公交线路与跨区线路的换乘枢纽,二级枢纽主 同,每个城市的规模、经济水平、城市空间结构也 要指市域强镇(特色镇)内线路与跨区线路的换乘 不同,所以就决定了每个城市的BRT适用性不 枢纽,三级枢纽是指外围一般镇街中心内的线路 同。这就要求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 与跨区线路间的换乘枢纽站。推进公共交通枢纽 制宜地保证快速巴士公交系统的核心功能,防止 站的建设,注重不同客运方式的一体化换乘,建立 生搬硬套,以实现城乡区域问要素的自由快捷流 以枢纽站为轴心的公交出行换乘系统;积极推进 动,促进城乡区域整体人居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 公共车辆的更新,引入更多的低碳、低排放的新能 升。佛山市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中,抓住了以下 源车辆;提高车辆的智能化设施水平,推进智能化 几个方面,规划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得到了加强。 公共交通建设。 4.3.1从大区域人手,注重与上位规划的协调 4.2功能定位规划 佛山是珠三角西翼经贸中心城市,快速巴士 是常规公共交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 公交系统规划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 佛山城乡居民区域间出行质量的最重要交通设 划(2004—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 施,是佛山城乡空间新布局的最重要支撑。 划纲要(2008—2020)》、《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1)线网布局。结合现有路网,规划了28条 (2005—2020)》、《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 区域快速巴士线路,平均每条线路的中途站点数 道交通线网规划》、《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依 不超过1O个,实现了主城区一市域强镇(特色镇)一 据,合理安排与城际轨道交通的有效接驳、做好巴 一般镇一村庄的梯次合理结构。重点考虑了与公 士快线与城乡普通公交线路的衔接,快慢结合,运 路长途客运、铁路客运、城际轨道交通、区内常速公 行有序,最大程度满足城乡居民出行要求。 共交通的衔接。注重安排了各区中心、区中心与外 4.3.2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充分发挥网络效应 围强镇(特色镇)之间的交通衔接。 特大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具有网络效应。为 (2)枢纽站。规划分成区域中心综合客运枢 此,规划中对整个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起着决定性 纽、区域中心一般换乘枢纽、外围集散中心3种类 作用的线网进行有效布局的同时,对道路基础条 型,共选择2O个公共交通枢纽作为快速巴士首 件进行整合,对路权的分配和选择进行了合理的 末站。 安排,构建了“大站快车”的运行模式。 (3)车辆配置。区域问公共交通车型分为 4.3.3建立自我评价自我检测机制 豪华大客和普通大客2种。线路总的配车数为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特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 433标台,平均运营速度3O~40 km/h,发车间隔 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效果层[5]。采用模糊综 8~15 min。 合评价模型,通过评价,综合评价值为0.85,对应 (4)运营管理系统。在智能公交平台基础上 的级别为优,说明规划方案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在 设计快速巴士智能化管理系统,设立专门的调度 规划年限内能满足城乡居民快速出行需求,能达 和管理中心。 到既定的规划目标,见表1。 表1佛山市近期区域快速巴士线网评价指标值及评价值 4.3.4软件硬件匹配,确证道路的整体通行能力 部分交叉口快速巴士公交车辆优先的设计理念, 为了达到更高的准时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规 采用先进的ITS管理系统,在路段设置公交优先 划中对城乡重要区段与节点采用了“绿波通道”和 道路,在交叉口实施公交优先通行。采用大容量 92 张俊杰等: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分析 2011年第4期 的公共交通车辆、便捷化的车站换乘、收费系统的 一化的快速巴士公交系统的实质内涵、城乡公共交 通需求预测、功能定位、线网布局、枢纽站场、车辆 配置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特大城市城乡一体 化的快速巴士公交系统规划要点进行了总结, 体化以及完善的公交管理体制,以达到提高公 共交通运营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的目的。 4.3.5针对地域特点的保障措施 规划对城乡区域巴士换乘枢纽、重点实施线 可为我国同类地区城乡快速巴士系统的规划建设 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路等提出了可行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保障措施包 括做好中途停靠站的落实工作,统一快速巴士运 营车辆的标识和颜色,加大对全市范围内长距离 客运线路的整合力度,加大枢纽站建设力度,落实 公交场站用地的规划控制,做好快速巴士线路的 宣传引导工作,转变运营模式,规范票价、个体交 通的适度限制等。 5结语 [13武睿,陆 建.张家港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线网 规划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6 (1):79-85. [2]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7:41—58. [3]佛山市交通运输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区 域快速巴士线网近期规划JR].佛山:佛山科学技术 学院,2010. 目前国内外对城乡快速巴士系统并没有一个 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其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 的,各地的规划建设还处于“试错”阶段,理论体系 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本文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 快速巴士系统为目的,针对组团结构的特大城市, 从佛山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特大城市城乡一体 [4]黄静.厦门快速公交系统的功能定位[J].交通科 技,2009(5):91—93. [5]CEDER A.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一理论、建摸及应 用[M].关39—56. 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0n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Rapi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 Zhang Junjie ,Chen Qizhi。,Jiang Zhonghai。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Guangzhou 510090,China; 2.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clarified the principles,thinking and key points.Taking Foshan city as an exam— pies,aiming at the structures of city-towns—villages,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structures of city— strong town(features town)一common town-the village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rapid bus transit,which can provide guidelines and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us transit system of metropolita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 rapid bus transit;megaeity;system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