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

来源:六九路网
第25卷第5期

2009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ansuLianhe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25,No.5Sept.2009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

梅玉洁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 255100)【摘

要】齐鲁文化是指以先秦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为主体,以秦统一后齐地与鲁地的文化风习为余绪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山东民间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烙上了齐鲁文化的印痕。本文从山东民间剪纸所体现的齐鲁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了山东剪纸的共性特点与各自的区域性特点,进而剖析齐鲁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给予山东民间剪纸的综合影响,强调从文化角度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观照民间艺术。【关

词】齐鲁文化;山东;民间剪纸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7X(2009)0520088204

AppreciatingtheFolkPaper2CutArtofShandongfromtheAngleofQiandLuCulture

MEIYu2jie

(ZiboNormalCollege,zibo255100,China)

Abstract:TheQiandLucultureisakindofregionaltraditionalculture,theprincipalpartofwhichisthecultureofQikingdomandLukingdombeforeQinDynasty,andthecontinuationofwhichistheculturalhabitsandcustomsintheQiregionandtheLuregionaftertheunificationofQinDynasty.Asanancientfolkartform,Shandongfolkpaper2cutarthasalreadybeendeeplyironedtheQiandLuculturemarkduringtheprocessofitsspreadanddevelopment.StartingwiththecultureconnotationthatmanifestsintheShandongfolkpaper2cutart,thisarticleanalyzesthegeneralcharacterchar2acteristicandrespectiveregionalcharacteristicofShandongpaper2cutart,andthendissectsthesynthesisinfluencethattheQiandLuculturebackgroundhasshadowedthefolkpaper2cutartofShandong.Itisalsoemphasizedinthearticlethatonlyunderstandingandresearchingfromtheculturalperspective,itispossibletocontemplatethefolkartcompre2hensivelyandprofoundly.

Keywords:QiandLuculture;Shandong;folkpaper2cutart;culturebackground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最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我国的民间剪纸大体归纳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类。北方剪纸浑厚、粗犷、天真、朴美,南方剪纸则灵巧、柔美、严谨、纤细。郭沫若先生说过“,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语道破了南北剪纸风格的不同特点。从地域上来讲,北方地区应包括鲁、晋、陕、豫、冀乃至东北地区等,该地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民风民俗更加古朴。作为北方民间剪纸的代表,山东民间剪纸形象鲜明,主体突出,色彩对比强烈。多少年来,剪纸在山东民间经久不衰,在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莒县过门笺、五莲剪纸、滨州剪纸、高密剪纸、烟台剪

【收稿日期】2009207224

纸、胶州剪纸6项剪纸艺术纳入名录,占29项民间美术的

近21%,可见剪纸在山东民间的流传之广。

齐鲁文化是指以先秦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为主体,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以秦统一后齐地与鲁地的文化风习为余绪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山东是中国古文化发达地区之一,齐鲁文化渊远流长,内涵厚广,民间剪纸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民间剪纸反过来又以物质载体的方式,通过创意、构图、造型、剪制技巧等,体现出齐鲁文化特征和文化细节的明晰性和直观性,展示齐鲁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山东民间剪纸的题材与内容

艺术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彰显的是一种文化倾向与人

),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理论研究。【作者简介】梅玉洁(1971—

—88—

文精神,山东民间剪纸中孝悌、仁爱、中和、忠义、诚信等题材都体现了齐鲁文化的传统内涵。

(一)宣扬孝道是山东民间剪纸教化功能的直接体现

爱的境界,是人们的善良愿望。山东民间剪纸在实现这种理想与愿望的过程中是一个有益的载体和传播方式。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山东民间剪纸所拥有的教化功能源自齐鲁文化的直接影响。“礼乐教化”是儒家倡导的以礼乐形式的上层文化规范来教化、疏导民性的礼教方式。儒家文化中有礼乐教化的内容,主张人可以通过教化达到“仁”的境界。在山东民间剪纸中,往往通过民间故事传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剪纸作品《三娘教子》等,就都体现了齐鲁文化注重教化的独特之处。山东人作为孔孟的“孝子贤孙”,除了讲义气、够朋友、还很讲“孝道”。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中,山东“孝子”就有8个。侍父如婴的虞舜、受冻留母的闽损、为亲负米的仲由、鹿乳奉亲的郯子、卖身葬父的董永、背母逃难的江革、卧冰求鲤的王祥和扼虎救父的杨香。山东剪纸艺人将“二十四孝”的故事用简洁的画面并配以文字推向齐鲁大地,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剪纸《吴猛喂蚊》是宣扬孝道的典型作品,故事说的是晋朝濮阳人吴猛,八岁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在这一剪纸作品中,十余只硕大的蚊子围绕着吴猛的身体,吴猛身着小肚兜,侧身躺于条几上,表情庄严肃穆,不为蚊虫所动。画面左上角采用正楷阳刻手法突出了题目,刀法凌厉,爽爽有神,既体现出鲜明的正统教化意识,也可见出山东人特有的豪放和大器的性格特点。这样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人伦教化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和谐仁爱是山东民间剪纸的推崇典范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又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观点,这正是齐鲁文化中将个人人生的快乐传达给周围交往的人的境界。仁爱、平等、与众人乐,通过民间剪纸的形式来表现。山东民间剪纸对于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甚至动物形象,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从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历史名人,到田间劳作的农民,牵着牛羊的牧童,家中纺织的妇女,任何故事与人物形象都可成为剪纸艺人手下的表现对象,都可以随意安置于窗户或门框上。这些作品在节日、婚礼或其他时间里为家庭增添装饰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给家人,来客,甚至陌生的观者以美的感受,欢乐气氛的感染,收到仁爱和谐的美好效果。山东高密剪纸《媳妇骑牛》表现的是一个头挽发髻的农家媳妇安详地骑在牛背上,高大健壮的牛扭动着身躯,引颈长哞,欢快而淋漓。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简化,对牛全身的花纹装饰以及人物和动物纹样及动态的呼应,将人与动物之间的仁爱和谐酣畅地勾勒出来。

(三)忠义诚信是山东民间剪纸青睐的主题

尚义守信是齐鲁文化区别其他地域文化的鲜明品质,这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在其著作《管子・牧民》中说“: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齐文化讲礼义廉耻,这是国之四维,是纲领,是对社会道德的规定与约束。鲁文化讲忠信。《论语》上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

齐鲁文化不仅陶冶了民众的性格气质,而且锤炼了他们的心理结构。山东剪纸的题材内容如《梁山泊好汉》等到处可见。可以说,山东民众心理上有崇拜讲义气、够朋友的英雄人物的情结。如关公是忠义诚信的代表形象,深深植根于民众的心理,这也是山东剪纸艺人喜爱的主题。山东滨州剪纸《关公》采用套色方法,关公红面黑髯,着装也以黑、红为主。在造型上,人物表现得比较敦厚,他右手握刀,左手横指于身前,虎背熊腰,如磐石般屹立。这幅作品造型并不复杂,动作也很简单,但关公勇往直前,义无返顾的神态已跃然纸上,同时也尽显齐鲁文化底蕴中的忠勇侠义,直爽刚毅的豪迈品质。

齐鲁文化尚团结,重和谐。山东民间剪纸与其他各地剪纸相比较,更加突出地将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表现对象。在山东民间剪纸作品中,天地万物皆可自由组织在一起,没有时空的约束,没有种类的差别,只要好看,鲜花可以生长于人或动物身体的各个部位,猛虎也可以与飞鸟并置于一起,作品中蕴涵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创作者自然、淳朴的真挚感情,将人们引入一个田园诗般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乐观豁达的齐鲁文化的和谐统一。当人们在闲暇时随手拿起一张纸,并用日常的剪刀剪纸作品的时候,审美意向在剪刀中体现了;当农村妇女团聚在炕前交流剪纸花样和剪法的时候,他们汇集了乡里村里各家各户的智慧和灵气,增强了和谐的乡情凝聚力;当这些作品被贴在门框、窗户以及墙围、橱门等上时,它所营造的浓浓的节日气氛让人们不仅仅意识到了节日的来临,同时透过这些吉祥纹样,我们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并对生活充满了希冀和憧憬。

“仁爱”是齐鲁文化的精髓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说文解字》释“仁”“:亲也,从人从二。”仁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亲戚朋友、乡党邻里达到和谐仁

二、山东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

鲁文化影响下的山东民间剪纸在表现手法与风格特征等形式方面体现出许多共同特点,也存在各自局部地域的文化表征。

—89—

(一)山东民间剪纸表现形式方面的共性特征是比较精巧细致的。它们造型明确,单纯简洁,注重主观感情的宣泄和表达。在表现形式上,高密剪纸善于使用锯齿纹,短小精细的锯齿使其作品刚劲挺拔,具有金石味。山东高密井沟镇范祚信的剪纸,常在简洁的外形里面剪出十分复杂的内容,如《寿桃十二肖》,寿桃内十二生肖各具神形,与周围装饰的细线形成黑白、疏密对比,极富节奏感。作品《母鸡》极富代表性,外形简洁得连鸡冠和鸡尾都一并省略了,刻意拉长的鸡脖与鸡嘴,使母鸡觅食的神态呼之欲出。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表现羽毛时,真可谓不胜其繁,不厌其精,在近乎平行的十多条直线内,是精巧细致的锯齿纹,在这里,作者将简洁与繁复的两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如果说高密剪纸精细的锯齿纹展现了胶东一带的细腻和变化,那么滨州剪纸则更体现了齐鲁文化中的古朴浑厚,豪放粗犷。滨州剪纸结构严谨,拙中蕴巧,往往善于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极为生动又极为自然地表现出来,既不刻意修饰,也不矫揉造作。山东滨州张金娥大娘塑造的形象,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物,均表现出简练、粗犷、朴实、稚拙的特点。作品《赶驴》如大气简洁的装饰画,表现了一人骑驴一人赶驴的场景,为了获得构图的均衡,在右上角添加了一头小驴的形象。作品没有任何细节的装饰,形象概括,运剪肯定、利落而有节奏感,使人感到粗中有细,静中寓动,平中见奇,大巧若拙。

此外,山东蓬莱、长岛、黄县等地的剪纸,大都采用阴刻、阳刻相间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掖县周围的剪纸线条纤细,小巧玲珑,;荣城、文登等地的剪纸多用粗线条来构成,显得深厚;胶东的剪纸在整体风格上繁复细致,画面结构紧凑,线条挺拔流畅《老牛拉车》,《媳,妇骑牛》等作品,于细腻中见劲秀,于丰富中求多变,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

传统山东民间剪纸由于受到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具有齐鲁文化的美感意象。儒家美学把世界看成有序的结构,并以“仁”为核心,达到符合仁德君子的道德内涵和结构特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心物相生的境界,获得审美愉悦。剪纸艺人对美的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思维方式,与完整圆满、对称偶数的审美理想相得益彰,产生出重在表意的造型规律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稳如泰山似的山东文化特有的视觉美感一直是其固有的特点。所以山东民间剪纸多通过井然有序的构图和规则的装饰纹样塑造健康完整、饱满浑厚的装饰形象,求对称、均衡、稳重;粗率和细密结合,平直和浑圆统一,获得中和平实的美感。一般说来,剪纸的真正创作主体是无数淳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在山东,孔子的道德伦理规范了山东妇女的内心世界,梁山好汉的豪爽性格也影响着山东妇女的外在行为。一般来说,南方剪纸精细写实,作品形式重在体现优美和婉约;山东剪纸作为北方剪纸,对表现植物、动物方面较其他地域的民间剪纸更具体,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在剪制风格上注重装饰性和敦厚感,具有浓烈的概括性和表现力。

博大的齐鲁文化离不开浩瀚的大海,奔腾的黄河,巍峨的泰山的共同孕育。基于齐鲁文化中粗犷敦厚的特点,山东人豪迈的气概,憨实的性情也由来已久。山东民间剪纸在技巧上尽量用块面来表达,手法巧拙并用。剪纸《牵牛》情节非常简单,但形式感很强。由于采用人物前倾的动态线与牛迟迟不肯向前的水平线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人用力拉牛的动态,这种对动态的夸张及对动态线的变化而形成的动势情态,造成强烈的形式张力,具有特殊的审美特征。与南方剪纸的婉约精细相区别,山东民间剪纸较多运用直线,在直线中稍有变化,成就大曲小直或小曲大直的效果。滨州剪纸《艾虎》,即用最具齐鲁文化特色的短直线、块面等,加入少量的曲线,集中表现了艾虎的可爱、憨厚和稚拙,恰如山东人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源于山东人长期积淀的深层文化心理,民间剪纸作为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艺术形式,必然会体现出这种地域文化的特征来。

(二)山东各地民间剪纸的特色

三、山东民间剪纸的齐鲁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都与地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征。齐鲁文化始于先秦时期的齐国文化和以鲁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从先秦到现在,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齐鲁文化已经逐渐发展为具有浓郁山东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比较,齐鲁文化更多体现了开拓进取的齐文化精神与儒学传统礼制的整合。齐鲁文化多少年来影响了山东人的思维方式,也造就了山东人热情好客、粗犷豪放、憨厚实在,而又遵从礼制的性格特点与文化心理。

在很多人眼中,齐鲁文化属上层文化,民间剪纸属民众文化,他们一雅一俗,应该是格格不入的。而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上层文化代表着民族自觉意识,左右着全民族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方向。来自上层文化的理性意识和礼治制度要求,构成民间文化观念变化的外部动力,民众文化不断受到上层文化的渗透,其文化观念不断

区域性是人类文化所共有的主要特征之一。区域性的社会文化传统塑造着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品格,规定着文化历史的演进特点,制约着人民的生活时尚,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广阔的地域使得山东民间剪纸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大致而言,山东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可分两类。一类以高密为代表的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另一类是以滨州为代表的渤海湾地区粗犷豪放型剪纸。

高密剪纸多表现五谷庄稼、生肖胖娃、腊梅牡丹等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形象,虽不及南方剪纸的细腻婉约,但还

—90—

纳入新的影响,逐渐削弱原始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剪纸艺术,虽然在形式上是独特的,但是在本质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山东民间剪纸之所以在山东经久不衰,是由于在其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它已经深深烙上了齐鲁文化的印痕,即使当前考察的山东部分源自其他地域的民间剪纸,一旦在齐鲁大地落下根脚,就会不断渗透齐鲁文化气息。

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管仲重功名,尚有为,不拘小节,力行改革;孔子重“刚”,把“刚”作为仁的德目之一,积极进取“,为之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其他齐鲁诸子,虽观点不同,但在积极进取方面则是一致的。山东民间艺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断地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也不断表现超于现实的理想世界。日益增进的审美要求,推动审美意识和审美创作活动不断发展,使人在欣赏之余能感悟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在这里,民间文化观念不再是愚昧的意识,改造社会的意向使剪纸艺术获得升华。传统题材《五谷丰登》《五子登科》《莲年有余》等作品,体现了对丰衣足食、子孙满堂和前途辉煌的期盼;作品《猫戏蝴蝶》《猴捧寿桃》,等,则表现出民众期望达到耄耋之年,健康长寿的积极心态。这些作品让人观后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精力充沛,神清气爽。也许,民间剪纸作品所表达的很多愿望都不可能一一实现,然而农民依然固执地持有这种向往,通过剪纸这一形式表达心中的期盼,这也是激励齐鲁人一代代克服重重困难,生活于齐鲁大地的原始动力。

齐鲁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圣贤辈出,也源于其文化中的广博宽厚的创造精神。这不仅表现在先秦齐鲁诸子百家,而且也延续于历史长河,表现在齐鲁大地的各种民间艺术上。齐鲁文化的博厚兼容的特点影响了山东民间剪纸的多样性,也彰显出其创造性的一面。在创作构思上,山东民间剪纸常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视觉魅力,又有丰富的想像力。山东民间剪纸还常常将作品的时空变换,花卉、动物、人物的大小,形状都依据作品的实用性和艺人的爱好进行创造性安排,使得作品脱离写实的框架,走向平面化和抽象化。

山东民间剪纸就像生长至今的古树,她的根深深地扎在齐鲁文化的土壤中,生存于山东人们的生活里,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文化”。在这里,民间剪纸的结果已经不限于几张经过剪刻的纸本身,透过剪纸,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冲破其艺术价值,获得以齐鲁文化为背景的教化、沟通民众思想,凝聚民众力量,展现创造力量等社会价值。在我国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

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然而在崇尚利益的经济社会,也不乏出现一些打着“传统文化”旗号作秀的现象,有些山东民间剪纸艺术虽然在题材上表现所谓的“齐鲁文化”,但其实质上已经脱离了民间艺术的创作土壤,加入了更多世俗功利的成分,失去了齐鲁文化所赋予山东民间剪纸的深厚内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在进行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时,应该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在传统的根基上进行创新。文化的根基不可动摇,在建设文化的过程中不可急功近利,如果失去了齐鲁文化内涵,山东民间剪纸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齐鲁文化角度来了解和研究这一艺术形式,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观照与分析,以利于丰富人们的生活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剪纸在社会功能方面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关注齐鲁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民间剪纸艺术,扶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是社会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

版社,2007.

[2]刘德增.解读山东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5.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

社,2006.

[5]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M].济南:山东大

学出版社,2002.

[6]山曼,柳红伟.山东剪纸民俗[M].济南:济南出版

社,2002.

[7]郑军,乌琨.民间手工艺术(山东卷)[M].北京:北京

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8]姜哲.中国民间美术解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9]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

出版社,2003.

[10]郭梅.中国传统剪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11]吴玉红.山东高密和安徽阜阳剪纸造型特征比较分

析[J].装饰,2008,(11).

[责任编辑:马争朝]

—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