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血涂片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犬血的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
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
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犬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
1.肉眼观察犬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
(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犬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犬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
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
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μm ~15μ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
2.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μm ~15μ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
3.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μm ~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着色较浅,呈淡红色,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胞质较少,含有少量粗大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大小不均、排列不整齐,常覆盖于细胞核上而使细胞核外形及染色质结构不易观察。
4.单核细胞 为周围血中最大的白细胞。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15μm ~25μm。细胞核大且不规则,为肾形、马蹄形、蚕蛹状或不规则形,扭曲折叠;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如网状,染淡紫红色。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半透明,偶可出现空泡。部分细胞含有弥散分布、数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颗粒呈紫红色、细小灰尘样。
5.淋巴细胞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淋巴细胞直径约6μm ~10μm,大淋巴细胞直径约10μm ~15μm。细胞核外形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多偏向一侧。核染色质呈深紫红色、板块状排列。核膜较厚,偶见核仁。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有的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胞质,甚至完全不见,一般无颗粒;
大淋巴细胞胞质较小淋巴细胞丰富,呈透明蓝色,常有少量粗大、稀疏、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二、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均一,平均直径7.2μm(6.7μm~7.7μm);油镜下,瑞氏染色红细胞为淡粉红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有过渡平滑的向心性淡染,中央部位为生理性淡染区,其大小约为直径的1/3;细胞内无异常结构及细胞核;无寄生虫。高倍镜下所有红细胞的颜色趋于一致。 临床意义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
(2)中毒颗粒:中毒颗粒常出现在中毒性粒细胞胞浆内,较中性粒细胞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兰紫甚至呈黑色,常与空泡变性并存出现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概因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被染液中的甲醇溶解所致
(4)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μm ~2μm。
(5)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色质凝集成深紫色粗大凝块。细胞核核溶解时,则胞
核膨胀增大,常伴有核膜碎碎,核染色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较浅。
上述异常多见于严重感染及中毒,密切观察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判断感染的程度、病人抵抗能力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中性粒细胞的其它异常变化
(1)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成熟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增大,直径约16μm ~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2)棒状小体 在染色的犬血涂片中,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的细杆状物,长约1μm ~6μm,一条或数条不定。不但可出现于中性粒细胞,还可出现于单核细胞。主要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3)其它异常粒细胞 多是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如①pelger畸形:与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有关,细胞核为杆状或分成孤立的两个叶,肾形或哑铃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水仙胺、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治疗后。②
chediak-higashi畸形:存在于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中,偶见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异常细胞内含数个至数十个2μm~5μm的包涵体颗粒,紫蓝色或紫红色,其实质为异常溶酶体。患者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alder-reilly畸形: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粗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较中毒颗粒粗大,不伴
有白细胞数量增高及其他中毒性改变。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④may-hegglin畸形:中性粒细胞内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又称蓝斑。其化学本质类似于杜勒小体,但直径大而圆。还可见于其他粒细胞乃至巨核细胞。
3.异型淋巴细胞
按形态特征将异型淋巴细胞分为三型:
i型(空泡型) 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此型最多见。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最大特点胞质深蓝、暗蓝,不透明,含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海绵状、泡沫状。
ii型(不规则型) 又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i型大,直径约15μm~20μm,外形多不规则。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i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多为浅蓝色或淡蓝灰色,边缘较深,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
iii型(幼稚型) 又称未成熟细胞型,体积较大,直径15μm~18μm,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椭圆形,核染色质纤细网状,核仁1个~2个。胞质较多,深兰色,不透明,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该型逐渐向i型过渡。
异型淋巴细胞多见于严重的病毒感染、过敏及中毒。其中发热、颌下及颈部多处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加、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的
病人,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儿童血中也可见到某一类型的异型淋巴细胞,但不超过3%,无临床诊断价值。
4.涂抹细胞或篮状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异常改变。细胞体积增大数倍,外形不规则,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界不清或消失,呈疏松的紫红色。因类似涂抹了染料或形似“花篮”而命名。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到红细胞的质量,特别是贫血病人,不仅其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而且会有相应特异的红细胞形态改变,表现在红细胞大小、形状、染色性质和内涵物的异常。
1.大小、染色异常
(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中心淡染区扩大(>细胞直径的1/3),有些甚至呈环状。多见于典型的缺铁性贫血。
(2)高色素性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有时细胞体积也可增大,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全部或局部染为蓝色、灰蓝色、紫蓝色或灰红色,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略大,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以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4)细胞着色不一:同一血涂片的红细胞中出现色素不一致,即血红蛋白充盈度偏离较大,如同时出现低色素性和正常色素性红
细胞,常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通过血红蛋白分布宽度反映出来。
2.形状异常
(1)球形红细胞:为直径<6μm,中央淡染区消失,着色较深的圆球形红细胞。含有大量球形红细胞的血涂片在高倍镜下更易于观察,可明显表现为红细胞染色深浅不一。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有诊断价值。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杆形或卵圆形,两端钝圆,长轴增大,短轴缩短。长度可大于宽度3倍~4倍,最大长径可达12.5μm,横径可为2.5μm。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常超过25%,甚至高达75%。巨幼细胞贫血也易见椭圆形细胞,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镰形细胞性贫血等。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形似张开的嘴巴或鱼口。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口形红细胞增多,常大于10%。也可见于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病人等。
(4)靶形红细胞: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有的中心深染区未与边缘的血红蛋白带完全分离,形似延伸出的半岛。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也可见于梗阻性黄疸、脾切除后等。另外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干燥固定也可出现此种形态红细胞。
(5)镰状红细胞:红细胞形如镰刀或月牙。由于细胞内存在hbs,在缺氧时形成结晶沉淀而使红细胞变形,并失去载氧能力。因此在检测镰状红细胞时需制备湿片,加入还原剂如偏亚硫酸钠而造成缺氧环境,才便于观察。
(6)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长短、宽度不一,尾端钝圆、间距不等的针状或指状突起。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棘形细胞可高达70%~80%;也可见于脾切除后、乙醇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等。
(7)皱缩红细胞:也称钝锯齿形红细胞,可因制备血涂片不当、高渗等原因引起,红细胞周边呈钝锯齿形,突起排列均匀、大小一致、外端锐利。此特征可区别于棘形红细胞。
(8)泪滴形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形如泪滴样或梨状,可长可短。正常人偶见,多见于骨髓纤维化,其他贫血时也可见到。
(9)裂片细胞: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增多。
(10)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呈现多种不规则的外观,如豆状、梨形、梭形、蝌蚪状或盔甲状。多见于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经瑞氏染色或瑞-吉染色后,胞质内出现散在的、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蓝色或深蓝色嗜碱性颗粒。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①重金属损伤红细胞膜使嗜碱性物质凝集。②红细胞内嗜碱性物质变性。③某些原因造成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亚铁结合受阻,其中以铅的作用最为明显。铅中毒时,此种细胞明显增加,因此嗜碱点彩红细胞计数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的筛选指标。在其他各类贫血中也可见到嗜碱点彩红细胞,其增加常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犬血涂片中罕见嗜碱点彩红细胞(1/10 000)。观察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时,一定要注意同含嗜苯胺蓝颗粒的红细胞相鉴别,后者所含的颗粒为紫红色,巨幼细胞贫血或溶血性贫血时常与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同时出现。
(2)howell-jolly小体:为紫红色圆形小体,直径约1μm~2μm,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中,可1个或多个。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病人,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3)cabot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围成的圆圈状、8字形或近似于圆的环状结构,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中,可1个或多个,常伴随嗜碱性点彩颗粒或紫红色的嗜苯胺蓝颗粒同时出现。有时可观察到环由紫红色小粒连缀而成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①核膜的残余物,卡波环表示核分裂异常。②纺锤体的残余物(电镜下可见此时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③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卡波环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和脾切除后等。
(4)有核红细胞:即各阶段的幼稚红细胞。
(5)寄生虫:当病人感染疟原虫时,可见红细胞内有相应的病原体。根据其生理周期分别见到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
4.红细胞排列异常
(1)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红细胞彼此连接呈缗钱状排列,通常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红细胞之间的相互排斥力减弱所致。出现上述改变的标本所制成的血涂片,经瑞氏染色或瑞-吉染色后,常呈现蓝色背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异常蛋白血症等。
(2)红细胞自凝现象:血涂片上红细胞出现聚集、凝集成堆或成团现象,多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注意与涂片较厚引起的红细胞堆积相区别,真正的红细胞自凝在涂片较薄处也存在。 实验评价
采用显微镜法观察白细胞形态,对临床疾病特别是血液病的筛查、诊断、鉴别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红细胞形态检查常作为追踪贫血线索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与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及其他参数相结合可以推断贫血的性质,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显微镜法检查红细胞形态,具有简便、直接、客观、准确的优点,迄今尚无法被其他检测手段完全取代。但对于红细胞大小改变的判断,有时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需
结合红细胞其他参数的检验,尤其是红细胞平均指数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