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异常乳:当乳牛受到饲养管理、疾病、气温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乳的成分和性质往往发生变化,这时与常乳的性质有所不同,也不适于加工优质的产品,这种乳称作异常乳。 3.酒精阳性乳:乳品厂检验原料乳时,一般先用68%或70%的酒精进行检验,凡产生絮状凝块的乳称为酒精阳性乳。 4.乳房炎乳:由于外伤或者细菌感染,使乳房发生炎症,这时乳房所分泌的乳称为乳房炎乳。 5.乳糖不耐症: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消化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和吸收乳糖,饮用牛乳后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称为乳糖不适症。 6.皱胃酶:犊牛胃的第四室中所含的一种酶能使乳汁凝固,这种酶通常称为皱胃酶。 7.还原酶试验:在生产上利用此原理来测定乳的质量(细菌的含量),即所谓的还原酶试验。 8.吉尔涅尔度:取100mL牛乳{生产单位为了节约原料乳,取10mL来滴定,加入20mL蒸馏水稀释,这时需将碱液的消耗体积(mL)*10},用酚酞作指示剂,以0.1mol/LNaOH溶液滴定,所消耗的NaOH体积(mL)。每1mL为1。T,称为1度。
10. 生鲜牛乳:正常饲养的无污染病和乳房炎的健康母牛乳房内挤出的乳称为生鲜牛乳。 12. 标准化:必须调整原料乳中脂肪和干脂干物质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其符合制品的要求。一般把该过程称为标准化。
13. 发酵乳制品:是指牛乳、羊乳、浓缩乳、乳粉与食品添加剂为原料,加入特定的乳酸菌或酵母菌及其其它发酵剂,经发酵后制成的乳制品。
15. 发酵剂:是指利用于制造酸乳、开菲尔等发酵乳制品以及制作奶油、干酪等乳制品的细菌培养物。
16. 酸乳:酸乳是普通牛乳经过巴氏杀菌,冷却到一定的温度后,接种乳酸菌,再经过发酵而赋予特殊风味的一种乳制品。
17 .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发酵型的酸性含乳饮料,通常以牛乳或乳粉、植物蛋白粉、果蔬菜汁或糖类为原料,经杀菌、冷却、接种乳酸菌发酵剂培养发酵,然后经稀释而成。
18. 开菲尔乳:是以牛乳为主要原料,添加含有乳酸菌和酵母的粒状发酵剂,经过发酵而生成的具有爽快的酸味和起泡性的酒精性保健饮料。
19 .干酪一般定义:是指在乳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和凝乳酶,使乳蛋白质凝固后,排除乳清,将凝块压成所需形状而制成的产品。
20. 巴氏杀菌乳:又称消毒乳,系指以新鲜牛乳(羊乳)为原料,经净化、均质、巴氏杀菌、冷却、包装后,直接供消费者饮用的液体产品。
21. 灭菌乳:又称长久保鲜乳,系指以新鲜牛乳(羊乳)为原料,经净化、均质、灭菌和无菌包装或包装后再进行灭菌,从而具有较长保质期的可直接饮用的商乳品。
22. 中性含乳饮料:以鲜乳、乳粉或其它乳蛋白为原料,加入饮用纯水、糖,也可添加果汁、茶、植物提取液的其它辅料,配制而成的中性饮料制品。
23. 甜炼乳:也称加糖炼乳,是在鲜乳中加入约16%的蔗糖,并浓缩到40%左右的一种乳制品。
24. 乳粉:又称奶粉,它是以鲜乳为原料,或以鲜乳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数量的植物或动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配料,除去其中几乎全部水分而制成的粉末状乳制品。 1.雌性哺乳动物产后7天至干奶期前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常乳)。
2.(游离水)即一般所说的常水,它具有常水的性质,是乳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散介质。 3.是由于乳中的酪蛋白酸钙,磷酸钙胶粒及脂肪球等微粒对光的不规则反射而使乳产生(白色)。
4.丁二酮乳链球菌能发酵(柠檬酸)产生二氧化碳、3-羟丁酮和丁二酮。其中,丁二酮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使乳制品具有特有风味。
5.在乳粉的生产中不能得到绝对无水的产品,一般含有(2.5%---5%)的水分。 6.酪蛋白以胶束状态存在与乳中,是以含(磷)蛋白质为机体的几种蛋白质的复合体。 7.葡萄糖经微生物的酵解作用产生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
8.瑞士干酪由于(丙酸发酵)而使干酪具有了典型的干酪风味和网眼状结构质地。
9.(丁酸发酵)能产生气体,产品中会出现强烈的丁酸气味,并带有不愉快的甜味,是一种有害的发酵类型。
10.乳酸生产中,香味物质的高峰期一般是在乳酸终止发酵后第四小时,一般是12到24小时完成,这段时间就是(后熟)期。
11.生产奶油时,稀奶油经搅拌后排出的液体部分成(酪乳)。
12.奶油的颜色从白色到淡黄色,深浅各有不同。主要是由于含有(胡萝卜素)的关系。 13.为了使奶油颜色全年一致,当颜色太淡时,可添加色素。常用的天然植物色素是安奈妥,它的3%溶液叫做(奶油黄)。 14.乳中因含有(氯离子),而稍带咸味。常乳中的咸味因受乳糖、脂肪、蛋白质等所调和而不易觉察。
15.在乳稠汁上刻有15~45之刻度,以度来表示。如:刻度读数为30,即相当于相对密度(1.030)。
16.牛乳中含有微量的气体,一般乳中气体的重量为乳体积的5.7%~8.6%。其中(二氧化碳)含量最多。
17.用于制造目的的发酵剂称为(工作发酵剂)。
18.在强力的机械作用下将乳中大的脂肪球破碎呈小的脂肪球,均匀一致的分散在乳中,这一过程称为(均质)。
19.(双歧杆菌发酵)属于乳酸发酵的一种特殊类型,发酵产物以醋酸为主,同时有乳酸和少量甲酸和琥珀酸。
1、述酒精试验原理? 答:乳中酪蛋白颗粒由于其表面带有相同的电荷(-)和水合作用,故以稳定的胶体悬浮状态分散于乳中。①当乳的新鲜度下降。酸度上升时,酪蛋白所带的电荷就发生变化,当PH 为4.6时,酪蛋白胶粒便形成数量相等的正负电荷,失去排斥力,于是胶粒极易聚合成大胶粒而被沉淀出来②此外,加入的强亲水物质,如酒精,丙酮等,能夺取酪蛋白胶粒表面的结合水层,也使胶粒易被沉淀出来。 2、简述乳的分散体系? 答:乳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乳中各种物质相互组成分散体系,其中分散剂是水,其他各种成分,如脂肪,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为分散质,分别以不同的状态分散在水中。所以说牛乳是包含真溶液、高分子溶液、胶体悬浮液、乳浊液及其种种过度状态的复杂的、具有胶体特性的多级分散体系。①真溶液:乳中的乳糖、水溶性盐类、水溶性维生素等呈分子或离子态分散于乳中、形成真溶液,其微粒直径小于或接近1nm。②高分子溶液:乳白蛋白及乳球蛋白呈大分子态,分散于乳中,形成典型的高分子溶液,其微粒直径为15-50nm。③胶体悬浮液:酪蛋白在乳中形成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胶粒,从其结构、性质及分散度来看,它处于一种过度状态,一般把它列入胶体悬浮液的范畴。胶粒直径为30-800nm,平均为100nm。④乳浊液:乳脂肪是以脂肪球的形式分散于乳中,形成乳浊液。脂肪球直径为100-10000nm。此外乳中含有的少量气体部分以分子态溶于乳中,部分经搅动后在乳中呈泡沫状态。由于乳中包含着这种分散体系,所以乳作为具有胶体特性的多级分散体系,而被列为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 5、简述热加工对乳的一般的变化
答:①形成薄膜:牛乳加热到40°C以上,在牛乳与空气接触的界面即形成薄膜,这是由于页面水分蒸发而形成不可逆的蛋白质凝固物,俗称奶皮子。②褐变:牛乳长时间的加热则产生褐变(特别是高温处理时)。③蒸煮味:牛乳加热后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蒸煮味,蒸煮味
的程度随加热处理的程度而异。④形成乳石:在高温下加热或煮沸牛乳时,在与牛乳接触的加热面上,常出现结焦物,称为乳石。 6、简述鲜乳在室温下贮存时微生物的变化
答:新鲜牛乳在杀菌前都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存在,如果放置在室温下,会因微生物的活动而逐渐使乳液变质。室温下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抑制期:含菌数不变,酸性不变,不会出现变质现象。②乳链球菌期:有产气现象,生鲜牛乳过了抑菌期后,抗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微生物迅速繁殖,尤其是细菌的繁殖占绝对优势。③乳杆菌期:乳杆菌尚能继续繁殖并产酸,乳液中可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有大量乳清析出。④真菌期:当酸度继续下降至PH3-3.5时,绝大多数微生物被抑制甚至死亡,仅酵母和霉菌尚能适应高酸性的环境,并能利用乳酸及其他一些有机酸,于是形成优势菌。由于酸的被利用,乳液的酸度会逐渐降低,使乳液的PH不断上升,接近中性。⑤胨化菌期:适宜于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这样就产生了乳凝块被消化(液化)、乳液的PH逐渐提高向碱性方向转化,并有腐败的臭味产生的现象,腐败菌开始繁殖
1今有含脂率为3.6%,总干物质含量为12%的原料乳1000kg,欲生产含脂率为27%的全脂乳粉,试计算进行标准化时,需加入多少千克脂率为35%的稀奶油或含脂率为0.1%的脱脂乳?
解: ①F=3.6% w1=12-3.6=8.4% 则w2=w1=8.4%
②F2=27% w3=100-27=73% 根据 F1/W2=F2/W3得 F1=F2/F3*W2=27/73×84=3.11% ③F1﹤F应加脱脂酸调整。 根据皮尔逊法则:Y=(F-F1)/(F1-q)•X=(3.6-3.11)/(3.11-0.1) ×1000=162.8kg 即需要加脂肪含量为0.1%的脱脂乳162.8k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