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重复构成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全新的造型理念成为设计的一个亮点,极大的拓展了现代艺术的审美领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方法,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如超市商品货架、电视节目广告等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重复现象,从自然界的重复照片中体会重复产生的美,进一步分析并归纳出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设计制作方法,学生按小组设计完全重复、对称重复、特异重复的作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自身的动手体验,让学生感受重复构成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并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平面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课。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重复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形式美感,了解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变化形式。
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利用回形针等实物,设计制作有趣的重复构成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体验,开拓艺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构成的特点和组成要素,分析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进行平面构成造型的构思和实施,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回形针、重复构成范作、其他辅助材料等。 2.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彩色回形针、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超市货架商品照片
师:当我们走进这家超市的时候,左手边的一排饮料和右手边的一瓶饮料, 哪边首先引起你的注意?
生:一致认为左手边的一排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师:为什么呢? 生:数量多、排放整齐
师:商品的数量多是指商品的重复排列,商家用重复的手法摆放商品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达到成功销售的目的。 2.播放一段广告视频: 师:这段广告同学们熟悉吗? 生:非常熟悉。
师:广告商是用什么方法宣传并让你记住这段广告的?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不断重复的声音和不断重复的画面。
师:非常好,不断重复的声音和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不断刺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强化我们的记忆,所以我们很容易记住这段广告,商家运用重复的手法达到了很好的产品宣传的效果。
3.播放一段国庆阅兵视频:
师:看完这段视频和图片,相信同学们感受很深刻,心里一定充满了自豪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观看后的感受。 生:整齐、统一壮观、震撼人心、漂亮、、激动人心等
师:整齐划一的队形和一致的步伐同样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让人们产生一种壮观的感觉。 二、新授:
1.观赏重复——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
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重复的现象,情绪受到感染。 2.寻找重复——学生小组讨论兴化的自然界还有哪些重复的现象。
如;麦田、千岛菜花、水上森林等。
教师归纳总结:重复构成的物品在生活中几乎涉及到了人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装点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3..重复构成的要素:
讲解重复构成的要素:单元形和骨骼。 4.对称重复:
.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蝴蝶的花纹是左右两边对称的,称为对称重复。
首先介绍一种有趣的快速做对称重复的折纸滴墨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做一做。
教师出示对称剪纸作品,各种造型,各种色彩的对称剪纸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跃跃欲试,按四个同学一小组用彩色卡纸自由创作,并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做简单点评。
5.完全重复:
教师实物投影重复构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单元形完全一样,并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称为完全重复。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基本形,可以通过变化它的方向和骨格排列等来获取不同式样和风格的重复构成。 小组创作:
四个同学为小组单位,用彩色回形针自由创作完全重复构成作品,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并展示在改变单元形方向时,产生各种不同的设计效果。 6.变异重复:
教师以实物展示的方式,用完全重复的作品更换其中的一个单元形,揭示变异重复的概念。 三.魔法变一变:
将上一个环节设计完成的完全重复作品,运用对称重复的手法改变其中一个基本形,可以从大小、颜色、方向等方面改变单元形。将完全重复设计成变异重复,小组讨论方案,制作并展示新的作品。
教师评价为辅,学生互评为主。
教后记:通过学习重复构成的特点和组成要素,分析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进而拓展学生思维,进行平面构成造型的构思和实施,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科 美术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寻找生活中重复现象,感受重复的形产生的秩序感和节奏感。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表现重复,并能设计绘制重复图案。
3、欣赏重复的形产生的美,能对生活中的实物、作品及同学间的作业进行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重复的形的特征及规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重复的形,能巧妙设计新颖的图案,并能在日常生活、设计中灵活运用重复的形。 三、课前准备
范图、实物、重复的小纸片、演示用具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来看一段视频《激光舞》,说说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学生谈感受,体验韵律美和节奏感。单个的个体与重复的个体组合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3、出示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展开:
1、寻找重复:生活中、自然中重复现象随处可见,大家回忆一下,找一找。 2、交流:衣服、鞋帽、手套、枕巾上、地板上、古建筑上的图案、纹样重复排列。 3、欣赏美图。 提问:什么是重复?
一个单独的形,我们称之为“单行”。把这个单形按照某种方法重复排列,形成一定的数量,
重复的魔力 第2课时 年级 七 就是重复构成。
拿出一盒粉笔让学生觉得怎样安排才觉得美。(整齐、秩序) 归纳重复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基本型,骨格线。 4、示范重复,:
事先准备好的重复的小纸片或相同的小物品拼摆出不同形式的重复的形。 5、欣赏重复:
(1)欣赏出示的由易至难的范图,相互讨论,寻找重复的规律。
(2)思考设计的特点:可以是重复米字格、九宫格,也可以设计一个基本形,简单排列或变换方向、组合排列。 6、学习绘制技巧:
(1)基本形包括哪些呢?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心形、花朵、菱形等形状。 (2)绘制时可借助工具,如直尺、圆规等,也可以用拷贝纸描画拷贝。 (3)用色最好用对比色或黑白色,效果较为强烈。 三、设计练习:
1、在刚才拼摆的基础上,绘制由一种基本形演变组合成的两到三种不同效果的图案(可以绘制,也可以剪贴)。
2、学生作业练习,教师提示:设计的图案要简洁大方,基本形不宜太过复杂。 3、作业欣赏与讲评。 四、课后拓展:
可以在瓶子上、包装纸上或为自己的毛衣设计重复图案。
教后记: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表现重复,并能设计绘制重复图案。欣赏重复的形产生的美,能对生活中的实物、作品及同学间的作业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课堂学习效果。
课题:奇妙的墙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主要学习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的构成思维能力,培养审美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是一种空间构成,是通过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利用线、面、块等立体形态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
组合成美的形态。同时累积构造是立体构成的主要造型之一,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同一或近似的基本单元,通过叠加、累积等重复组合方式塑造成新的立体形态。 一、教学路径
看──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建筑墙体及环境景观,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 学──学习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基本法则,体会重复性秩序排列所产生的韵律美。 做──很多有趣的造型都是用简单的基本形累积而成的,动手设计基本形,运用不同的累积方式进行累积构造。
再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蕴涵文化元素,表现创造不同的累积艺术作品。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欣赏生活中累积构造的“墙”以及累积构造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第二课时解决制作、创造、体验的要素。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立体构成──累积构造作品欣赏,了解累积构造基本知识及基本规律。 技能目标:灵活运用累积构造知识制作出基本形,并根据不同的累积方式共同创造一堵有趣的“墙”。
情感目标:从累积构成的创作活动中体验其创作乐趣和审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累积构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累积构造中的模数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张、颜料。 四、教学要点
1. 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有的是砖石砌成的,还有的是其他材料构造而成的,在所有的墙中都有着一个共性──屏障式体积。整体墙有体积,每一块砖石也有体积。在生活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墙之外,还有屏风、隔断等其他形式的墙,只要是具有基本体积元素的堆砌或累积都可以形成墙。
2. 累积和累积构造中基本形不再是一个平面的形状,而是一个立体的体积,将基本的立体单元形以不同的骨架重复累积,就形成了累积构造的式样。这里的基本形可以是立方体、圆
柱体、三棱柱……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具有模数关系的单元,如具有相同体积特征和重复边界的立体形态。
3. 累积构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复性,将相同的基本形不断地重复才能够形成累积。这里的“重复”可以是基本形完全相同,也可以是基本形外形相同,内部空间、表面色彩装饰的变化。重复的秩序美和变化的灵动美共同形成整体,构造出艺术审美意蕴。 4. 单纯的灰砖形成的墙显得沉闷,直接白色的方块则显得单调。“变化”和“有趣”是本课审美和创造力的所在。其一,在相同外形体积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完成基本形内部的形体、色彩、装饰,使每一个累积元素都具有变化,从而形成整体和变化的构造方式;其二,设计出具有丰富变化的“墙式骨架”,以整体墙的变化赢得“变”的创造;其三,以各个基本形的色调、质感进行有机排列,构架出“墙”的变化。所有的这些变化都蕴涵着艺术审美的法则,具有着视觉形式的创新和美感。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
课前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累积形式的墙,观察它们的构成规律。寻找你认为有趣的图形和立体单元,尝试思考它们变化的可能性。 二、交流与探讨
相互交换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从自己的角度谈谈想法,以小组的形式汇总体会和观点,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解并与全班分享。交流和探讨的重点应集中在累积构成的基本规律、相同属性、累积单元及整体构成的变化上。从而形成既有累积构成的规律,又具有创新的思路。 三、创意与制作
在制作上首先要对基本形的形态、尺寸、装饰元素(如脸谱、文字、剪纸、动物、植物)等做出必要的要求,创意则是在这一前提上的变化(如脸谱的多样性、文字的字体色彩的变化、动植物的多样和变化等),创意还可以在制作材质上进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同一材料、相同的体态(如纸杯、方凳、器皿等)或是共同的模数关系。创意通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不同的元素或主题下引导学生多相性思维。
四、累积中的变化
有趣而生动的变化是本课的核心,提升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也是本课的重点。本课作业的完成与其他的视觉形式相结合,如民间艺术、图案、平面构成等,可以有效地引导课程向不同的方向上发展,并最终形成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上的审美体验。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教学中累计构造的基础知识是课程的框架,充分利用与其他艺术元素、视觉元素与基础知识综合,完成对累积构造知识的认知和创造性实践,获取视觉审美经验是课程的核心。 二、本课作业的设定主要为学生合作完成,以累积构造要求和组合再造元素为条件,合作创造完成,并对完成作业进行全面评价。 参考案例
教后记:通过学习了解累积构造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了解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运用艺术通感进行美术创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世界各民族的面具脸谱资料、纸张、颜料;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