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初探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7卷第1期 北京农学院学报 "Cot 17.No.1 Jaa,2002 2002年1月 JOURNAL OF BEU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文章编号:1002-3186(2002)01-0064-05 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初探 江占民,武 剑 (北京农学院经贸系t北京102206) 摘要: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是国家未来“十五和2015年规划”战略重点之一。农村人 口转移和小城镇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其互动关系的研究将有利于两者的协调发展。 本文对农村人口转移现状、小城镇发展的动因和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美键词:农村人口;转移}小城镇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圈分类号:F304.6 Transform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Building of Small City and Town 儿ANG Zhan-min et al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Beljing 102206) Al ̄a'aet:Transform 0f Tufal population and Buiding of small dry and town is one of strate- gic emphasis in OUY country's”The Tenth Five year and Pln of a2015”in future.Transform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building of small city and town are tWO related problems,The atudy on their interactions wil1 be beniilfia1 tO development in coordination.The paper aila- ly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ransform of rural population,motivations of small sity and town and their interactions,and hrought up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rural population,transform,building of small city nd taown 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战 略问题。从8O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到80年代中期的“小城镇,大政策”,直至党 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客观地反映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家对小城镇 建设的实践——总结——再实践一再总结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 农村、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 口为主组成的社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 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牧稿日期‘2001-09-08 F修订日期:2001-11—20 基童硪目: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 作者蕾舟:江占民,1945t北京农业太学毕业,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1期 江占民等: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初探 65 l农村人口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的特点 1.1“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转移为主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坚持了“离土 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针,以至于使农村乡镇企业的布局出现了92 在自然村,7 在建 制镇,只有l 在县城的局面。9O年代中有了一些好转,在镇以上的比重增加到2O ,但乡 镇企业主要在农村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 ̄的统计,1999年,乡 村劳动力的29.82 在从事非农产业,但主要在农村。目前虽然有小城镇建设的拉动,但由 于迁移成本等问题,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的力度并不大。 1.2民工潮式转移和转移的不稳定性 这种转移实际上是工作式转移。有工作就作就出去,没有工作就不作,就回来。因此, 就产生了转移的盲目性、无序性、时段性和自发性。 1)盲目性。由于城乡之间的客观差别,农民不愿甘守农村。来城里打工,可以不分工 种,只要挣钱就行,呈现出主观上的盲目性。 2)无序性。2O世纪8O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劳动力需求扩张使“农民 工”涌人城市人数陕速增加,对城市建设有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流动人口的质量、规横、 流向缺乏调控手段,使得目前“民工潮 呈现无序性。 3)时段性。我国近年来形成的“民工潮”,有6000 ̄8000万农村人口除春节或农忙季节 外,长年生活、工作、居住在大中城市或小城镇。形成了农闲期间正流量增加,传统节日及农 忙前夕出现负流的现象。 4)自发性。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有组织的外出仅占 8.7 。这种状况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的成本和地区间劳动力供求平衡的困难。 1.3有计划的指标式转移和转移的高成本 目前小城镇建设中,为吸引农民进人小城镇,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也有许多条件。 转移指标是上级确定的,占用非农人口指标本人就要付出许多代价。如建厂规模,投资规 模,需要买房子办企业。否则是不行的。 1.4靠吸纳外资转移劳动力 目前的小城镇建设,大张旗鼓作的是吸引外资。主要靠吸引外资建厂办企业转移劳动 力,这是当前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大特点。 2农村人口转移的动因 2.1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人口转移的原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的结果。这样一部分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等 于或小于零。这部分劳动力移出来,对农业产业只会有正面影响。 2.2政治经济因素是农村人口转移的策动力 政治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逐步允许农村人口向外流动 1978年至于1983年,进城人 口指标虽然严格控制,但总算开了一个小“口子”。1983年以后,有些地方允许农民自理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农学院学报 第l7卷 粮进城购房、办厂。经了解,京郊各试点小城镇普遍打开了农民进城镇的大门,农民只需交 纳一笔资金即可转为城镇户El。根据各试点镇起步、发展程度的不同,交纳的数额是有差异 的。例如,2000年通州区宋庄镇有1000多农民转为城镇户El,每人交纳800 ̄1000元。而 顺义区杨镇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城市化进程较慢,每位农民办理城镇 户El需交纳7000 ̄8000元。经济因素主要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业生产的回报率高于 农业生产的回报率。 表1人口因素 从表1和表2看出,1985年农业部门以76.3 的从业人员创造了28.4 生产总值,而 非农业部门却以23.7 的从业人员创造了71.6 的生产总值。1999年,农业部门以 69.1 的从业人员创造了17.6 的生产总值,而非农部门以30.9 的从业人员创造了 82.4 的生产总值。从中不难看出,农业部门的回报率相对过低,1985年为非农部门的 1/8.12.1999为非农部门的1/10.47,这一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回报率的低 下直接限制着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业部门所必需的劳动力不愿意再 从事农业生产,产生了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冲动,从而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业, 转移到城市或小城镇中来。 2.3心理因素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内动力 表3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收^增长速度( ) 城镇居民人均收^增长速度( ) 80.95 103.33 l36 18l_59 27.78 31.33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15年间农民收入增长了5.46倍,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 若纵向比较.无论绝对指标还是相对指标都体现了城乡收入的巨大差男0。首先,15年间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1期 江占民等: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初探 67 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7.86倍,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快44 。其次,从速度指标看,同一 时间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至少要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快近lO个百分点,甚至高达 近5O个百分点。这一状况表明,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和生括条件存在着极大的反差,使农民 增强了对改变现有的经济、社会地位和提高生括质量的愿望。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 收入显著增加,特别是一些个体工商户、外出劳务人员和农民企业家的收入水平提高更快。 这部分人对城镇化的需求非常迫切,从心理上愿意进入一个新的消费领域。许多富裕的农 民到城镇经商办厂、买房定居,力图实现农村起家、城市发家的“二次创业”。 2.4农村与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人口转移的外动力 农村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到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乡 经济建设在当今时代的总的发展趋势。在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与高科技联姻,城镇 基础建设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这些都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而 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口的流动,而人口的集中又是小城镇发展的条件。 3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头堡,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 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 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 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 质和生括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 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 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市差别大势所 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 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有增无减。 4农村人口转入小城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分立的户藉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正常流动近几年一些小城镇放开 户口限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但限定只能在本县范围承认。由于带资条件、收费 标准、子女上学等问题,某些农民对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在逐渐下降。 2)农村劳动力就业缺乏政策支持和保障有资料表明,自建国以来,国家除了因大跃进 等几次按国家计划招收大批农民工人城做工,后又安排回乡生产外,还没有用于专门规定农 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更没有用于安排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的职能部门。农村劳动力就业带 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3)转移人口就业辅助体系、劳动保护和权益保障不健全城镇对转移的农村人口在管 理上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劳动保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 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 间过长、权益保障、食品卫生、医疗保障、工资待遇、安全知识教育缺乏等问题,客观地要求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农学院学报 第17卷 镇政府有关部门迅速通过立法,立制等方法加以规范,使转移的农村人口真正成为城镇建设 的一员。 5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的对策 1)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增加城镇常住人口为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城镇要向农 民开放,鼓励他们到城镇落户,使他们既能获得非农就业岗位,又能离土进城,实现职业与身 份的双重转换 应赋予进城农民与原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办理落户手续时,应取消城镇增容 费等歧视性收费。应取消人口转移指标限制,以吸引人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人口 一体化管理。 2)农村人口合理转移应纳人政府管理职能体系之中各级政府应将农村人口转移纳人长 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纳人政府的日常工作,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3)要加大教育投人,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无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是各类职业教 育,都要加强。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教养和职业素质修养,使农村人口很快胜任所从事的工 作,加快劳动力转移,也能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 4)在小城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 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当地政府要建立生活救济制度。 以上制度应逐步纳人当地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5)在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保持其吸收农村人口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在小城镇 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人口离土离乡进人小城镇,在乡镇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犹焕.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2]国家体改委农村司.垒国小城镇试点改革政策要览.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3]马力宏.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