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句子)

来源:六九路网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学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教学目标】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了解重要句子的类型。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

【复习重点】1.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2.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考点阐释】

“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2.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5.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多种情况,备考复习中我们对各种题型都熟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 【自读体验】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听朗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应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今时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

1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典型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

2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 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答: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答: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答:

3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备考锦囊】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理解句子包括的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2.分析句子的重要特征

(1)进行语法分析。如果是复句,就要先抓住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如果是单句,就要先找准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在抓住句子的第一层次或主干的同时,应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内涵的作用。

(2)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注意句子结构的同时,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结尾句一般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思索等。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4)审视题干中的提示语。命题者常常通过题目中的提示语(或称“引导语”)来为考生指出答题的方向。提示语的信息有明示的也有隐性的,对此一定要加强审读,而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解题方法

A.辐射法——从重要词语入手辐射全句。 B.抽象法——抽取形象之骨。 C.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 D.解剖法——分点逐步阐释。 E.比较法——围绕中心比较区别异同。 【跟踪训练】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

4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臵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答: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

答: 3.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答: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 【自我发现】

5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附:解题方法例说 A.辐射法——从重要词语入手辐射全句。有时候一句话的意思决定于这句话

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我们注意从关键词入手解析,词透则句透。这种关键词可能是内涵丰富的词,可能是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词,还可能就是借代、指代词。答题时我们注意可以辨析关键词,区分类别,对症下药。

(1)对内涵丰富的关键词,我们要结合上下文乃至结合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进行解析。

【例一】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

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臵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问】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②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解析】题干中有“深化”二字,可见最后一段是文章的表意重心。作为一篇散文,定然不是为写“书虫”而写“书虫”,作者的用心自然是要表现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即对夫妻关系、人情事理的感悟。文章结束句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审视自己”“赢得自信”,而这二者中又以后者为难点。作者“自信”什么?结合作品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①对于择偶的眼光,作者是自信的;②对于夫妻感情的笃厚,作者是自信的;③在“书虫”夫君的“倾听”下,对于工作、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有价值的看法,作者是自信的„„一句话,作者找到了给“书虫”当夫人的价值。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底蕴,是解答本题之道。 ..

(2)对有象征意味的关键词,我们要“翻译”揭示出它的具体象征含义。

【例二】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

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问】“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

【解析】本题的答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原文段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第二个层面是这样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文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3)对有指代等现象的关键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代入”。

【例三】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问】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句子: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6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解析】明确“那”指代的含义,包括存在的背景。这句中存在的背景是想像中的情景,指代的含义是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

B.抽象法——抽取形象之骨。有些句子在文中显眼独特是因为它描述得“形象”。文句描述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对真正的理解来说,必须把握作者的真实用意,抽取形象之骨是一种好方法。这形象之骨在哪里?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理解这种重要的句子的含义就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归纳,以理性的、清晰的文字解说形象的、缥缈的文句。

【例四】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问】“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解析】运用压缩语段法,将这句话压缩一下,即为“好像羊毛里带回了田野的气氛”。这是形象的说法,我们联系文章“喜悦和欢欣”的思想,再结合上下文适当追问一下什么“气氛”,即可得出两点答案。

C.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其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解开其修辞的“真面目”,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其句内意和句外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从句子含有的修辞格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其中,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是近些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说将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回答一个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就采用还原的办法,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

【例五】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问】请谈谈你对“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解析】这句话是一句暗喻句,本体是省略的“笑”,喻体是“降幡”,喻体的前面还有一串修饰词。解答时首先就要把“降幡”翻译成“投降的旗帜”。注意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这很生动的比喻还原成真实的意思“承认失败”。“有时候,(笑)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种种因素弄得无可奈何之后痛苦地承认自己失败的表现”也可。

【例六】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7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问】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显然,这句用这种“揭纱”法可以直接做出答案。

D.解剖法——分点逐步阐释。有些句子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如

【例七】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问】“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解析】短短一句话,由两个小句子构成。理解其含义,先是解剖“春的神意”,再是解剖“垂杨”的性格特征,最后两相结合,得出答案。

【例八】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问】文中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 【答案】“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解析】理解这句含义其实重在一个“迷路”,而“迷路”在这儿蕴涵着两种意义,答题必须将其全部解剖出来。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E.比较法——围绕中心比较区别异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试题还会涉及两句间的比较。遇到这种情况更应该注意围绕中心思想来进行比较了。一般而言,同的是中心,异的是表述角度。

【例九】1.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2.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3.造心先得有材料。…… 4.造心要有手艺。…… ……

10.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11.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问】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答案】两者强调我手造我心。前者说,造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后者说,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且严肃认真。

【解析】这道试题的比较就是围绕共同的中心进行的。这里的“过程”与“目标态度”是不同角度的理解,正是两句话的表述侧重点。

8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学案(教师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教学目标】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了解重要句子的类型。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 【复习重点】1.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2.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考点阐释】

“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2.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5.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多种情况,备考复习中我们对各种题型都熟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

【自读体验】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9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应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今时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参考答案】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参考答案】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 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10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典型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 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参考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备考锦囊】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理解句子包括的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2.分析句子的重要特征

(1)进行语法分析。如果是复句,就要先抓住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如果是单句,就要先找准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在抓住句子的第一层次或主干的同时,应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内涵的作用。

(2)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注意句子结构的同时,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结尾句一般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思索等。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4)审视题干中的提示语。命题者常常通过题目中的提示语(或称“引导语”)来为考生指出答题的方向。提示语的信息有明示的也有隐性的,对此一定要加强审读,而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解题方法

A.辐射法——从重要词语入手辐射全句。 B.抽象法——抽取形象之骨。 C.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 D.解剖法——分点逐步阐释。 E.比较法——围绕中心比较区别异同。

【跟踪训练】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12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臵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

13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参考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3.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参考答案】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 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答出①或类似意思,分析得当,可给满分;答出②③④或类似意思,酌情给分)

附:解题方法例说

A.辐射法——从重要词语入手辐射全句。有时候一句话的意思决定于这句话

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我们注意从关键词入手解析,词透则句透。这种关键词可能是内涵丰富的词,可能是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词,还可能就是借代、指代词。答题时我们注意可以辨析关键词,区分类别,对症下药。

(1)对内涵丰富的关键词,我们要结合上下文乃至结合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进行解析。

【例一】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

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臵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问】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②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14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解析】题干中有“深化”二字,可见最后一段是文章的表意重心。作为一篇散文,定然不是为写“书虫”而写“书虫”,作者的用心自然是要表现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即对夫妻关系、人情事理的感悟。文章结束句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审视自己”“赢得自信”,而这二者中又以后者为难点。作者“自信”什么?结合作品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①对于择偶的眼光,作者是自信的;②对于夫妻感情的笃厚,作者是自信的;③在“书虫”夫君的“倾听”下,对于工作、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有价值的看法,作者是自信的„„一句话,作者找到了给“书虫”当夫人的价值。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底蕴,是解答本题之道。 ..

(2)对有象征意味的关键词,我们要“翻译”揭示出它的具体象征含义。

【例二】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

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问】“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

【解析】本题的答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原文段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第二个层面是这样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文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3)对有指代等现象的关键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代入”。

【例三】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问】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句子: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解析】明确“那”指代的含义,包括存在的背景。这句中存在的背景是想像中的情景,指代的含义是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

B.抽象法——抽取形象之骨。有些句子在文中显眼独特是因为它描述得“形象”。文句描述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对真正的理解来说,必须把握作者的真实用意,抽取形象之骨是一种好方法。这形象之骨在哪里?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理解这种重要的句子的含义就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归纳,以理性的、清晰的文字解说形象的、缥缈的文句。

【例四】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15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问】“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解析】运用压缩语段法,将这句话压缩一下,即为“好像羊毛里带回了田野的气氛”。这是形象的说法,我们联系文章“喜悦和欢欣”的思想,再结合上下文适当追问一下什么“气氛”,即可得出两点答案。

C.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其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解开其修辞的“真面目”,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其句内意和句外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从句子含有的修辞格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其中,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是近些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说将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回答一个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就采用还原的办法,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

【例五】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问】请谈谈你对“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解析】这句话是一句暗喻句,本体是省略的“笑”,喻体是“降幡”,喻体的前面还有一串修饰词。解答时首先就要把“降幡”翻译成“投降的旗帜”。注意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这很生动的比喻还原成真实的意思“承认失败”。“有时候,(笑)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种种因素弄得无可奈何之后痛苦地承认自己失败的表现”也可。

【例六】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问】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显然,这句用这种“揭纱”法可以直接做出答案。

D.解剖法——分点逐步阐释。有些句子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如

【例七】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问】“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16

2013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

【解析】短短一句话,由两个小句子构成。理解其含义,先是解剖“春的神意”,再是解剖“垂杨”的性格特征,最后两相结合,得出答案。

【例八】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问】文中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 【答案】“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解析】理解这句含义其实重在一个“迷路”,而“迷路”在这儿蕴涵着两种意义,答题必须将其全部解剖出来。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E.比较法——围绕中心比较区别异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试题还会涉及两句间的比较。遇到这种情况更应该注意围绕中心思想来进行比较了。一般而言,同的是中心,异的是表述角度。

【例九】1.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2.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3.造心先得有材料。…… 4.造心要有手艺。…… ……

10.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11.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问】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答案】两者强调我手造我心。前者说,造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后者说,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且严肃认真。

【解析】这道试题的比较就是围绕共同的中心进行的。这里的“过程”与“目标态度”是不同角度的理解,正是两句话的表述侧重点。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