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8期 V01.32 No.8 钦州学院学报 2017年8月 Aug.,2017 JOURNAL 0F QINZHOU UNIVERSITY 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 孝道观 白金杰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 早年吴敬梓受世风与家风的影响,将功名与孝道捆绑在一起,认为功名未遂即是有愧家声,故 在焦灼心态下曾对标榜发科甲的风水抱有期冀。到了晚年,他将孝道与功名解绑,认识到“人生贤与不肖,倒也 不在科名”,开始在《儒林外史》中批评世人为了功名迷信风水而弃孝道于不顾的劣行。表明了吴敬梓功名、孝 道观的改变。 [关键词] 吴敬梓;《儒林外史》;孝道;功名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14(2017)08—0022—06 《儒林外史》中体现出对风水的质疑,但它关 注的重点并不在此,而是在于那些痴心功名富贵 余大先生的话来说,“敝邑最重这一件事。人家 因寻地艰难,每每耽误着先人不能就葬。”_2 康 熙《全椒志・风俗志》“丧礼”中特意谈到全椒受 到了风俗的影响,“古礼:男终正寝,女终内 寝。……行葬有定期,近惑风水,因循弃置,仁人 孝子,可勿念乎。” 。 主要负责《全椒志》撰写的吴国对及其家族, 同样未能免俗。这与风水理论能够兼顾孝道丧礼 而弃孝道于不顾的世人。故小说一方面借迟衡山 之口对那些“自心里要想发达”,而使逝者不能人 土为安的人大加批评,另一方面则对出于孝道为 人看风水或寻葬地的虞博士及余氏兄弟表示认 同。但这并不代表吴敬梓的风水观始终如此明 确。早年的吴敬梓也曾经使其母“野屋荒棺抛露 久”¨ ,也想过要卜得牛眠之地再合葬其父母。 由此可知,吴敬梓的风水观经历了从随俗到破俗的 与科甲功名有关。如果仅是迎合了发科甲、求富 贵的愿望,不会有如此广泛的受众。风水在发展 转变过程,体现了他对功名、孝道等问题不同阶段 的认识。吴敬梓孝道观转变的原因及立场,是研究 吴敬梓思想的新切入点,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过程中既吸收了传统孝道对丧礼的推重,将《孝 经・丧礼》“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发展为择时、择 地而葬,又通过题名郭璞的《葬经》提出遗体受荫 之说,完善了自身的理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 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 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福 及人。” 这种天人合一、同枝连气的理念,易为 国人接受,就连程颐与朱熹这样的大儒都受到了 、随俗:孝道与功名的捆绑 风水是风水堪舆的一个分支,是指择地、择时 定墓穴吉凶之术。明清时期,风水在民间尤为泛 滥,吴敬梓的家乡安徽全椒也受到影响。《儒林 外史》中的五河县就是全椒的投影,用五河县人 [收稿日期]2017—06—18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资助项目:清代科举文化与地域民俗(61201402301)。 [作者简介]白金杰(1982一),女,辽宁昌图人,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第8期 白金杰: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孝道观 23 它的影响。程颐《葬说》称:“地之美者,则其神灵 安,其子孙盛。若培拥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矣。 地之恶者则反是。然则曷谓地之美者?土色之光 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父祖子孙同气,彼安 致。康熙《全椒志》多处记载了吴氏家族的堪舆 寻地之举:吴谦“为亲求葬地,远延余姚简尧坡先 生,卜得程家市西墅之梅花垅善地葬焉”[3]1 。吴 国鼎在其父死后,“发书顿解地理之旨,携一奴及 堪舆士,遍历诸山浃。两岁始得石虎塘吉 壤。”_3]3。。吴国缙曾以破坏风水为名,上《禁止石 则此安,彼危则此危,亦其理也。”[5 朱熹《山陵议 状》亦称:“葬之为言藏者,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 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 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形体全而神灵得 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是以 古人之葬,必择其地而卜筮以决之,不吉则更择而 再b焉。” 儒者在理念上的认同,主要是基于孝 道伦理的。世人所考量的是,能否在满足孝道的 同时达到祈福的目的。如果能将风水的两方面均 衡处理好,那么尽孝与功利是可以和谐并处的。 即从孝道出发,寻一风水宝地,既可以安葬好先人 濑水磨呈》,提议毁掉水磨,还龙脉安全。 因为吴氏家族多有堪舆之举,故李调元《制 艺科琐记》及《淡墨录》中收录了吴氏科举发迹与 风水有关的流言,即简尧坡为吴谦所选的葬地 “葬后,君子未即发,至孙乃大发,发必兄弟同之, 对面文峰秀绝,发必鼎甲;然稍偏,未必鼎元,或第 二第三人,亦不仅一世而止。”_8 故此,尊崇孝道 而追求功名并借助风水,在全椒吴氏这里有鲜明 体现。 早年的吴敬梓受到世风与家风的双重熏陶, 的遗体,又可以满足心理上对发科甲的期望。有 “孝悌”传统的全椒吴氏就是这样处理的。 民国《全椒志》中对吴敬梓父祖辈的孝行多 有记录,正如吴敬梓《移家赋》所说的:吴氏家族 的传统是“讲孝友于家庭,有代传之清节”,《儒林 外史》中最为推崇的也是孝道,王冕、武书、郭孝 一在显亲扬名的影响下,认为求得功名才是尽了孝 道,故此出于孝道的考量,想要寻一块风水宝地来 安葬他的父母,以福荫自身或后人,重继家声是可 以理解的。所以才会在他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中出现这样一首词: 哀哀吾父,九载乘箕天上去。弓冶箕裘, 手捧遗经血泪流。 劬劳慈母,野屋荒棺 子等都以孝行著称,作者用以自况的杜少卿也是 个孝痴。同时,吴氏家族认为,功名与孝道也是 致的。吴敬梓的高祖吴沛曾因未得功名而自觉 一不孝,“两尊人下世,公未及以科名博堂上欢,每 墓祭及生忌,必哭奠失声。” 儿眈此后,吴氏家族 更积极于科举,有幸成为一个科举世家。王士祯 抛露久。未卜牛眠,何日泷冈共一阡? 《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 这首词作于雍正庚戌年除夕,作者时年三十 ——《池北偶谈》“全椒吴氏兄弟”载: 全椒吴氏兄弟同胞五人,其四皆进士:长 岁,他母亲已去世十七年。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 下葬,不会是因为金钱的考虑,程晋芳说他“袭父 国鼎,前癸未进士,官中书舍人;三国缙,顺治 已丑进士;四国对,顺治戊戌进士,榜眼及第, 祖业,有二万余金”[91901,他也自称“梓家本膏华” 官翰林侍读;五国龙,亦前癸未进士,官礼科 都给事中。国对、国龙,孪生也。国龙子晟, 康熙丙辰进士;禺,辛未进士,榜眼及第。 (《移家赋》),彼时就算他乡留滞,也尚有“去年卖 田今卖宅”【lo]的余财。也并非吴敬梓不孝,从“哀 哀吾父”“劬劳慈母”可以看出他对父母真切的孝 思。亦不是因为等着并骨,因为吴敬梓的父亲彼 时也已去世数年①。正是因为受到风水的影响, 想要b得一块好风水的“牛眠之地”再将父母合 吴敬梓的曾祖辈兄弟五人四进士,中有一人 探花,到祖辈吴_爵高中榜眼,科名不谓不鼎盛,在 寻常人家求一第而不得的情况下,吴家兄弟、父子 的“~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有如神助,这与吴 氏家族科举的成就及吴氏家风是密不可分的。但 在世人眼中,更倾向于将之归功于风水与积德所 ①吴敬梓父亲吴霖起死于雍正元年癸卯(1723),见敬梓《移家赋》自注。 葬,所以才耽搁如此之久。 词中,吴敬梓对未能寻得风水宝地合葬父母、 未能取得功名而深感不孝。他早年曾用心于科举 考试,夸赞“家声科第从来美”,也慨叹“家世科 钦州学院学报 第32卷 名,康了惟闻 耗声。”_1]57虽然吴敬梓杂览群书, 生性倜傥,但从他及亲友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吴敬 梓也曾努力攻读举业。至于他当初的“金尽床 头”“昔年冶游”固然有少不更事的放荡,也未尝 不出于“少年多意气”的自负(《观海》)…¨,以为 功名唾手可得。然而到了而立之年,吴敬梓却仍 然“不婚不宦”“株守残编,落魄诸生十二年”,便 无法再淡定,开始追悔从前,“回思年少日,流浪 太无凭”(《春兴八首》) ]1 。《儒林外史》第四十 四回余大先生讲起杜少卿当初将上好的基业弃 了,替他惋惜时,杜少卿的回答可以看作是吴敬梓 的真实心态:“那从前的事,也追悔不来了。” 因功名不遂而觉得有愧家世科名的想法,一 直到吴敬梓移家金陵后的好几年仍然存在,甲寅 除夕所写的《乳燕飞》即是例证: 令节穷愁里,念先人、生儿不孝,他乡留 滞。风雪打窗寒彻骨,冰结秦淮之水。自昨 岁移居住此。三十诸生成底用,赚虚名、浪说 攻经史。 捧卮酒,泪痕滓。家声科第从 来美。叹颠狂、齐竽难合,胡琴空碎。数亩田 园生计好,又把膏腴轻弃。应愧煞谷贻孙子。 倘博将来椎牛祭,总难酬罔极恩深矣。也略 解,此时耻。 在他的堂兄吴檠赴征聘时,吴敬梓还认可这 一举动是“明发念先人”(《酬青然兄》) 11 33。因 此可见,吴敬梓早年的随俗,是在世风、家风的影 响下接受了风水中符合孝道与迎合功名的部分理 念使然。他将博取功名与荣宗耀祖的孝道捆绑在 一起,认为不能博取功名重振家声有违孝道,在焦 灼的心态下寄希望于风水,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是什么使晚年的吴敬梓对风水的态度发 生转折性的改变?这仍要从风水的两面性谈起,但 最终还要回到吴敬梓对孝道、对功名的态度上。 二、破俗:将孝道与功名松绑 早年的吴敬梓将自己的功名未遂视作不孝, 后来,他逐渐认识到“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 名”Ⅲ2_l∞。将孝道与功名松绑,由此放弃执着的功 名念,也就能够以超然的态度来审视风水了。 《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与蘧景玉的对话,体 现了吴敬梓对孝道和功名关系的理解。王惠认为 孝应该是显亲扬名,“将来,不日高科鼎甲,老先 生正好做封翁享福了”,蘧景玉却提出异议:“老 先生,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晚生只愿家君 早归田里,得以菽水承欢,这是人生至乐之事。” 蘧景玉并不将博取功名使父亲得到封君的名号视 作孝,而将顺从父亲的心愿并承欢膝下认作是孝, 并以为这是人生至乐之事。 相似的情节发生在第十五回,马二先生遇到 了原本孝顺的匡超人,他劝匡超人用博取功名来 代替行孝,并发了一通更为详细的议论,将孝道与 功名捆绑在一起: 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 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只是有本事进了 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光宗耀祖。这就 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自身也不得受苦……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 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 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 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 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 明那里疼也不疼了。这便是曾子的‘养志’。 假如时运不好,终身不得中举,一个廪生是挣 得来的,到后来,做任教官,也替父母请一道 封诰。[ ]瑚 叭 马二先生的看法是比较普遍的,匡超人并没 有蘧景玉的通脱明智,他听信了这番话,最终走向 了功名之路,却与行孝南辕北辙了。匡太公也没 有马二先生所说,听到读书声便好过些,反而被梦 示而吓哭,“若是做了官就不得见面,这官就不做 他也罢!” 匡超人在功名路上陷得越深,离孝 道也便越远了。他对郑氏娘子的夫妇情分也随着 追逐名利而消亡,把封妻看做是他对亡妻的补偿。 郑氏的棺椁权厝在庙后,他不急着下葬,让匡大 “替他多添两层厚砖,砌的坚固些,也还过得几 年。”着急地是要显摆一下他的功名给家里带来 的荣耀,“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替他追 个像,把凤冠补服画起来,逢时遇节,供在家里,叫 小女儿烧香,他的魂灵也欢喜。就是那年我做了 家去与娘的那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家请酒,叫娘 也穿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l2I2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已是认识到孝道与 功名的矛盾关系,蘧景玉将孝道与功名松绑的选 择是作者所肯定的正面例子,而匡超人则是孝道 第8期 白金杰: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孝道观 出门去。”但之后他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居丧期 与功名捆绑在一起的反面典型。 杜少卿是吴敬梓理想的投影,他是个孝痴,但 并不以功名为念,还装病辞去了征聘。 间标榜尽礼,不用银镶杯箸而用竹筷夹大虾丸子, 穿官服却不穿孝服去打秋风。还有一个情节应该 注意,即在这之前,张敬斋来约范进去打秋风时, 吴敬梓曾被举荐参加乾隆丙辰年的博学宏词 科,这一次遭遇使吴敬梓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还原这一过程,有助于了解吴敬梓如何最终勘破 了功名。在历经科场蹭蹬之后,吴敬梓并没有像 张敬斋问起范老太的葬事:“想老伯母这样大寿 归天,也罢了。只是误了世先生此番会试。看来, 想是祖茔安葬了?可曾定有日期?”这番话与其 小说中的杜少卿一样洒脱,坚定地辞聘。他是经 过了一番心理斗争,最终才坚定下来的。初始,他 应该也是接受的,毕竟这是一次能够扬眉吐气的 机会,为此还写了《拟献朝会赋并序》等作。根据 康熙己未博学宏词科的旧例,赴试之人受到的礼 遇是极隆重的,前途也颇为光明,诱惑不谓不大。 但是吴敬梓最终没有去,他在《丙辰除夕述怀》中 对这次未能赴试也感到遗憾:“相如《封禅书》,仲 舒天人策。夫何采薪忧?遽为连茹厄。人生不得 意,万事皆想想。”… 。即便是真病,也不好说他病 得便不能进京赴试,此时他内心定然十分矛盾。 后来,面对铩羽而归的众人和不幸在赴试时 病逝的李岑淼秀才,吴敬梓开始庆幸当初没有赴 试的明智,并因此保住了尊严,赢得了却聘的清 名。征君这个清贵的名头足以使吴敬梓吐气扬 眉,却聘的经历又使他有了精神骄傲的资本,他的 人生价值得到了认可。虽然不是正途出身的举 人、进士,但征君比前者还要特别些,庶几可以不 愧对于先祖了。用杜少卿的话来说l“好了!我 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 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决定不 再科考的吴敬梓,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他 终于跳出了名利的牢笼,开始回顾和反思功名富 贵对人精神的戕害、对伦理的破坏。放弃功名,并 不代表放弃了家学传统,吴敬梓晚年著有《诗说》 一书,称“此是人生立命处”_9 ,这便是对家学 传统的继承。能够有益于政教,即便没有功名,也 可以算上不辱家风了。 吴敬梓勘破功名,风水发科甲的话便失去了 吸引力;推崇孝道,风水在实践操作中谋利与尽孝 失衡的乱象便激发了他的反感。 《儒林外史》对有违孝道的停棺不葬与迁葬 十分不满。范进在没有中举之前还是一个孝子, 他母亲吩咐他去买鸡买米,“范进慌忙抱了鸡,走 说安慰孝子范进,不如说惋惜举子范进丁忧耽搁 了前程。提到安葬之事,范进的回答是“今年山 向不利,只好来秋举行”_2'5 。与范进惑于风水之 说稍有不同的是,余特、余持两兄弟,是因为钱财 不敷才使其父母停棺多年。得到了一笔银子后, 立刻开始商谈安葬的事情。除了停棺,《儒林外 史》四十四回,还谈到了施二为了发科甲而执意 迁坟的事: 武正字道:“施御史昆玉二位。施二先 生说,乃兄中了进士,他不曾中,都是太夫人 的地葬的不好,只发大房,不发二房,因养了 一个风水先生在家里,终日商议迁坟。施御 史道:‘已葬久了。恐怕迁不得。’哭着下拜求 他,他断然要迁。那风水又拿话吓他说:‘若 是不迁,二房不但不做官,还要瞎眼。’他越 发慌了,托这风水到处寻地,家里养着一个风 水,外面又相与了多少风水。这风水寻着一 个地,叫那些风水来覆。那晓得风水的讲究 叫做:父做子笑,子做父笑,再没有一个相同 的。但寻着一块地,就被人覆了说:‘用不 得’。家里住的风水急了,又献了一块地,便 在那新地左边,买通了一个亲戚来说,夜里梦 见老太太凤冠霞帔,指着这地与他看,要葬在 这里。因这一块地是老太太自己寻的,所以 别的风水才覆不掉,便把母亲硬迁来葬。到 迁坟的那日,施御史弟兄两位跪在那里,才掘 开坟,看见了棺木,坟里便是一股热气直冲出 来,冲到二先生眼上,登时就把两只眼瞎了。 二先生越发信这风水竟是个现在的活神仙, 能知过去未来之事,后来重谢了他好几百两 银子。’ [ ] 施二先生相信风水先生的瞎话,因为迁葬而 弄瞎了双眼,却依然笃信,颇具讽刺色彩。这些为 功名富贵颠倒痴迷、弃孝道于不顾的乱象,引发了 吴敬梓对迷信风水的批评。 26 钦J,i、I学院学报 第32卷 三、问心:传统伦理的回归 对风水的批评伴随着风水的发展始终存在, 却一直没能遏制风水的泛滥。正如黄遵宪所说: 民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 是精通风水,也不会连自己的葬地都没有选好,其 二是晋代的郭璞不可能预知唐代以后的科名。由 此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后代术士借郭璞之名编造了 风水可发科甲的名堂出来骗人。以纪昀考证的结 果来看,唐宋时的葬书大多是拟古托名之作: 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 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 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尔雅注》,已著录。 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 皆称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 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 以为常,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 峻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有非,有关有德;旁 观者,或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 为俗;乃至举国之人,辗转沉锢于其中,而莫 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 风水之能够令举国之人“辗转沉锢于其中”, 主要基于世人对功名富贵的痴迷。批评风水一般 有这样两个角度:不合理与不合礼。 所谓不合理,是质疑风水的可信性。后人一 般将郭璞等人视作风水之祖。吴敬梓的朋友程廷 祚写有《风水说》一文,他并不否认风水的理论, 认为理气说“得其奥而用之,往往巧发奇中,不可 斥其必无是理,而非士君子之所取也。然必精其 术如管辂、郭璞、吴景鸾、廖金精辈而后效。”_1 吴 敬梓则绕开了理论问题,直接否定郭璞之说与发 科甲的关联。《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余大先生 向迟衡山、武正字问道:“请问二位先生:这郭璞 之说,是怎么个源流?”迟衡山道:“自冢人墓地之 官不设,族葬之法不行,士君子惑于龙穴、沙水之 说,自心里要想发达,不知已堕于大逆不道。”余 大先生吃惊地追问:“怎生便是大逆不道?”迟衡 山是这样解答的: 有一首诗念与先生听:“气散风冲那可 居,先生埋骨理何如?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上 人犹信《葬书》!”这是前人吊郭公墓的诗。 小弟最恨而今术士托于郭璞之说,动辄便说: “这地可发鼎甲,可出状元。”请教先生:“状 元官号始于唐朝,郭璞晋人,何得知唐有此等 官号,就先立一法,说是个甚么样的地就出这 一件东西?这可笑的紧!若说古人封拜都在 地理上看得出来,试问淮阴葬母,行营高敞 地,而淮阴王侯之贵,不免三族之诛,这地是 凶是吉?[ ’’ 迟衡山不信风水,提出的论据之一是郭璞若 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 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 也……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 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 《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b筮之术。璞门 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 书》。《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 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 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 遂有二十篇之多……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 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征信。或世 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_】 纪昀认为,之所以后人将《葬书》托名为郭璞 所做,是因为史书上曾有郭璞葬母的记载,但《晋 书》并未著录郭璞写有《葬书》,另一本《青囊书》 也为火所焚,在《宋志》突然冒出来为郭璞所做的 《葬书》自然十分可疑。纪昀的考证印证了吴敬 梓的判断。 所谓不合礼,是指风水不符合伦理与丧礼。 吴敬梓在丧礼研究方面不如他的朋友程廷祚与樊 圣谟,在程廷祚《与友人樊某书》中,程廷祚对樊 圣谟讲求礼乐,想要重兴古之丧礼表示肯定,但是 对于樊圣谟等人丧礼用乐提出了质疑,并做了详 细的论证,得出丧祭之礼不宜用乐的结论。文尾 特意提到吴敬梓:“敏轩所作《大招》,亦近游戏, 古无其礼,并希转致,秘而勿宣。” 】]57吴敬梓并不 侧重从礼乐的角度来讨论风水与丧礼的不合。他 更侧重风水违背伦理孝道的一面。 迟衡山认为迷信风水的人“自心里要想发达, 不知已堕于大逆不道。”大逆不道特指不忠、不孝等 违背伦理的恶行。杜少卿在批评迷信风水想要迁 葬的人时,建议对肆意迁葬之人按“子孙谋杀祖父” 罪入刑,也从风水违背孝道伦理的角度论说的。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孝道。孔子日:“孝 第8期 白金杰: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孝道观 27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二十四孝是将孝道推 生贤与不肖,倒也不在科名”,便将孝道与功名剥 离,开始反思、批判世人痴心功名富贵而耽于风水 而弃孝道于不顾的劣行。一以贯之的是吴敬梓对 孝道的推崇,转变的是吴敬梓对功名、风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吴敬梓诗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2. 崇到极致的产物。其中“埋儿奉母”这一条,现代 人或许难以接受,但是古人竞能视为孝的榜样,原 因何在?“埋儿奉母”是一个极端状况下的选择, 即当孝道与其他天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做怎样 的选择。郭巨认为“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 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即选择了将孝 置在首位。当孝敬先祖与为自己及儿孙谋福发生 矛盾时,按照传统伦理,同样应该以孝为先。 吴敬梓并未完全否定寻地葬亲之举,这也与 他推崇孝道的立场相关。孝也包括慎终追远,安 [2]吴敬梓,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9. [3]蓝学鉴.全椒志[M].全椒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标点校 勘本. 置好先人的遗体。《论语》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在孝的前提下寻找 一[4]顾颉,刘毅强,林申清.堪舆集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340. 块好坟地以安先人遗体,是可以接受的。《儒 [5]程颢,程颐,王孝鱼,点校.二程集(2)[M].北京:中华书局, 1981:623. 林外史》中的虞博士也给人看过风水,是用心用 地,必不说发科发甲的话蒙人。余特、余持两兄弟 找风水先生时说:“我们只要把父母大事做了归 着,而今拜托云翁,并不必讲发富发贵,只要地下 干暖,无风无蚁,我们愚弟兄就感激不尽了。”他 二人还不顾五河县的陋俗,将抬出门的灵柩又抬 回家,只因为他们要葬之以礼:“我两人葬父母, 自然该正正经经的告了庙,备祭辞灵,遍请亲友会 葬,岂可如此草率!依我的意思,仍旧将灵柩请进 中堂,择日出殡。”吴敬梓因此称赞道:“风尘恶俗 之中,亦藏俊彦;数米量柴之外,别有经纶。” [6]朱熹,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2)[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6:616-617. [7]王士稹,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M].济南:齐鲁书社,20O7:7. [8]李调元.淡墨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06. [9]程晋芳,朱一玄编.勉行堂文集卷六.明清小说资料选编 (下)[M].济南:齐鲁书社,1990. [1O]朱一玄编.为敏轩三十初度作.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 [M].济南:齐鲁书社,1990:892. [11]金两铭.和作,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M].济 南:齐鲁书社,1990:895. [12]黄遵宪.日本国志(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819-820. [13]程廷祚,宋效永,校点.青溪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07—1 l0. 总之:早年,吴敬梓将功名与孝道连在一起, 认为功名未遂是愧对家声科第,故在焦灼心态下 对风水也抱有期冀。到了晚年,当他认识到“人 [14]纪昀.四库全书存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2776—2777. A Study of Wu Jingzi’S Perception of Filial Piety from The Scholars BAI Jinji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In his earlier years,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and family traditions,Wu Jingzi once closely bounded filial piety and imperial fame,believing that not getting imperial fame would be a shame to the family reputation.Under such pressure,Wu Jingzi turned to Feng Shui,hoping the Chinese geomancy could help him achieve imperil faame.In Wn Jingzi's later years,he finally un— bounded iflial piety and imperial fame and began to criticize the act of blindly believing in Feng Shui while ignoring iflila piety in his book,The Scholars.Wu Jingzi’S idea of Feng Shui changed because his perception of filil pietay and imperil faame had changed. Key words:Wu Jingzi;The Scholars;Filil Pietay;Imperial fame [责任编辑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