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2019年1月
D01:10.19392/j. cnki. 1671-7341.201903047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的反思
邢园园汪润芊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21世纪是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互联网高度信息化的世纪。而现代大学过于精细的专业分工无疑打破了知识的完整 性,导致学生知识面变窄,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构建新型人才知识体系、培养具有综合优势的新型复合型 人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学习美国大学的有益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发展具有中国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的科学发展 道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高校;中国高校;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_、通识教育的理念所谓通识教育,是一种高等教育的模式或理念,泛指对大 学生进行的非职业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1]通 识教育的理念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在美国大学一百多 年的改革和实践中,通识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借鉴美国大学的 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2]
二、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和“公民”, 目标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其课程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 以读、写、交流等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写作、交流、语言与体育 四类课程;二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人文、艺术、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
现行的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包括三大类:主修课、通识课和自 由选修课。通识课程依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而设置,表现为核 心课程、分类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三种形态。[3]课程的实施方式 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和自主研究几种基本形式。
三、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明显的社会和 历史责任感。[4]中国高校有两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一是传 统意义上的“公共必修课”,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另一 类为内容较广的“公共选修课”,学生只需选修几门学习即可。 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通识课程以形式较为单一的陈述式知识 介绍为主,缺乏分组讨论和现场教学等较为直观有效的教学 方式。
近几十年来,中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探索之路上取得了一 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目标不够明确。在改革实践中我国大学盲目跟风美 国模式,缺乏本土化反思;强调以政治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 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合 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完善的人格结构的合格的现代社会 “公民”。[;]
第二,课程设置亟需完善。中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缺乏 总体规划与论证,对通识课程重视不够;种类设置不合理,内容 过于专业化,功利色彩明显。[5]这必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无 法适应科学技术高度精细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师资以兼 职为主,任课教师兼顾专业课程。[4]而中国大学优秀教师多不 愿教授通识课程,而许多基础课教师疲于上课,非常不利于高 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师中的认 可度亟待提高。
第四,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独立的 通识教育管理机构,通识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3]同时我国 大学通识教育的评估体系缺乏可操作性,方式较单一。我们还50
需学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完善我国通识教育体系。
四、对我国高校进_步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思考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我们可以汲取美国 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 通识课程体系。
(一) 正确理念的引导,明确我国通识教育的目标我国高校应该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深刻内涵,规划出一个 目标清晰、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路径。以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 “公民”为目标,合理选择通识教育的授课内容,使学生形成全 面的知识观,做到“通”而有所“识”。
(二) 调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程的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学科融合, 适度提高通识教育在本科生课程中的比重。[6]我国高校应立足 国情校情实行切实可行的、本土化的课程模式。同时,深人研 究通识教育课程的后续落实发展,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三) 整合师资力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应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投身通识教育。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同时,还可 外聘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通识教育的授课任务, 这样既可补充高校师资不足,还可活跃校园学术氛围、确保教 育的广博性。
(四) 健全通识教育的制度保障,优化通识教育评价机制 我国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同时,加强相应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强化对课程、修读 方式以及修读时间等的设计。在通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相 应评价机制,比如学生选课、教学质量、机构决策等。
在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上,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也遇 到了许多问题。虽然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 也应时刻谨记,中美之间有着不同的国情、文化基础和教育体 制。通识教育的中国化才是我们的根本发展之路,适合我国国 情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通才”。
参考文献:[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 徐绍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高教领导参考,2011 (3).
[3] 林丽玥.中美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青春岁月,2014(8).
[4] 李楠.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中美比较研究[J].文艺生 活,2011(8).
[5 ]于霜丽.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反思[J ].辽宁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吴坚.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机制的比较分析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作者简介:邢园园(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 语教育;汪润芊(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
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