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其中第I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锋派小说与先锋派小说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下面谈谈\"先锋小说\"的创作。随着1978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进而,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随着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以及冯骥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讨论的高潮。而围绕\"朦胧诗\"\"三个崛起\"的讨论,则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荣景观。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首先,“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正是在主体确立的寻找与情感抒发需求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迷惘与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对非理性世界的否定态度,在思想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倾向。同时,由于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使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再加上现代文明快速演进过程中价值体系转换的不完善、不彻底,又使自我的确立成为难以实现的虚妄举动,因而自我往往处于“边缘人”、“零余者”的角色位置上,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现代主义特点。
其二,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文学作品自然庄严地接受了从现代主义视角来表现生活的使命,所以“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何妨出现‘现
代派’”口号的提出,也成为时代某种需要的回声。另一方面,“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构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对更加丰富、复杂地了解生活、在心理要求直至审美倾向不断向认识的深处、广度挺进的需要变化,都使敏感的作家们在创作的同时,感觉到了仅用传统现实主义一副笔墨的局限与束缚,便自然而然地把思维重心移向了创新与突破。
其三,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样的国门,丰富多采的世界文化奇葩一下子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这既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也成为直接用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与生命过程的重要艺术模本。既在心理上产生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某些主题的认同;也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来表现立体的、多层面、超时空、快节奏的心灵世界,以弥补或反叛传统现实主义,并保持与世界文学同步,因而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追求。
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二个时期。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它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的出现为标志。这一阶段的主要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对传统文艺观念、文艺模式进行反驳,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与新美学范畴。这是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萌动期与初创期。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节选自《先锋派小说》)
1.下列对先锋小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
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也就是下文说的新时期现代派文学。 B.\"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表现先锋者的先锋精神,
具有先锋领导作用的小说创作,及“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C.在80年代中期出现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狭义的“先锋小说”即
专指此。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则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D.“先锋小说”中的所谓“先锋精神”,是指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
及与之相同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于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
评价和研究开始了,进而理论界便掀起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B.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他们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
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
C.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的事,围绕朦胧诗3个崛起的讨
论,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华景观。 D.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加之冯翼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
通信,构成了这场关于现代派文学论争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0年动乱导致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
论,而由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则是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不知所措。
B.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造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
创作环境,对作家们把思维重心移向创新与突突突破起的作用。
C.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
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D.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关照自己所
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
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B.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C.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D.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钜公本文中指天子,这个词语还有王公大臣和巨匠大师的意思,如,一十元老剧宫多
出其门,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B.丁父忧,意思是,遭逢父亲丧事,浮圈,缺终了,伏缺一四十,守丧期满除服。 C.许氏说文,指的是,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他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是我国
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词典,对文学,影响深远。
D.故事,就是,潜力,如果文中学过,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
国下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
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
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
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
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5分) (2)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8.这首词上片“枫叶丹”描写精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它的妙处。(5分)
9.这首词人物形象和故事构成新颖奇特,可以理解为,相互思念,也可以理解为,代为之思,
请选择其一,结合全词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注意: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珠子灯 汪曾祺
①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
②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
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③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④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⑤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⑥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⑦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⑧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⑨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⑩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
(11)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12)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13)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14)她死了。
(15)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16)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尾三段营造了悲凉、凄婉的氛围,耐人寻味,语言含蓄,内涵丰富,形象地写
出了孙晓云的命运。
B.孙小姐变得古怪了,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她就这样躺了十年,这是孙
晓云对封建伦理无声的反抗。
C.“不过这六盏灯只见过一次”,这句话有推动牵引故事情节的作用,明示主人公的命
运。
D.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展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
并与下文的主体故事构成有机结合,是行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E.“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意在表明人们对孙家给
女儿送灯的行为的嘲笑,暗示下文悲情故事的发生。
2.小说主人公孙晓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第二段和第十二段对珠子灯及相关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分析。(6分) 4.小说以“珠子灯”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
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题。(25分)
开复的中国心
“浓郁的中国情结”,这是描述李开复时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李开复在清华演讲,当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有位同事后来说:“开复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我能够感觉到,他心里有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李开复为什么“不务正业”,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其实答案就在这里。是对自己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觉,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厌其烦地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还说,李开复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是“背负父命前行的人”。的确,有一些影响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就悄悄渗入了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父亲把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钱穆先生题写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留给了李开复。这些年来,这幅字陪着他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一直在用心体会着这幅字的内涵。
在待人接物上,李开复有着典型的中国表现:温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当凌志军在一本书里用“这个美国人”来描述他时,他在这几个字的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线,又在旁边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强烈的反应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他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当作‘美国人’。”凌志军如是说。
在微软总部,李开复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那里的华人学习怎样在一个跨国公司里最快成功。提出要整合中国的研发队伍,但是多位资深副总裁只知为了自己的地位斗争,而不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李开复多次对公司领导提出对中国要言而有信,要有诚意,要先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但是他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2005年7月5日,李开复结束休假,走进了顶头
上司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
李开复说,如果1998年微软不是让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而是让他待在总部,他肯定不会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说这话时,李开复的情绪有些激动。他对中国已经思念得太久,好不容易可以回来了,没有任何犹豫,他便偕妻挈子来北京安了家。妻子和幼小的女儿跟他一样感受--美国再好,感觉也是人家的。而在中国,他们感觉是在自己的地方。5年前调回美国工作后,李开复一直在寻找再次回国工作的机会。今年5月的一天,他打开新浪网,看到了Google要建中国公司的消息,就主动联系了他的旧相识、Google CEO 埃里克。
七八月间,开复学生网上有一封信:“我最喜欢Google的一点就是Google相当支持我继续帮助中国学生。我最喜欢回到中国的一点就是我可以面对面地帮助中国学生,不必只靠一个虚拟论坛。”如今,李开复重又回到中国,正式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他的其中一个打算是,招收50名“关门弟子”,亲自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开复”浓郁的中国情结”,主要是指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学人的性格:温和,含
蓄,不卑不亢。
B.从文章相关内容可知,1998,李开复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时,给微软提出的条
件,是要对方答应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
C.文章结尾处写李开复重新回国正式就任谷歌中国区总裁,照应了文章标题,使传主人
物形象更加清晰,强化了文章主题的表达。
D.文章中”其中的心境”是指李开复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这个纯粹的中国人看作真正意
义上的美国人。
E.李开复”不务正业”是指李开复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不知疲倦的奔走呼吁,不厌其烦
的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2)分析文中李开复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说的“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这句话的作用。(6
分)
(3)文章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现李开复“浓郁的中国情结”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
分)
(4)李开复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心,其中必有原因,请结合文本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
文情怀角度做探究分析。(6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都希望度过美好的桑榆暮景,但现阶段中国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女为....
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普遍。
B.他踌躇满志一心要驱逐统治沙特的异教徒,并使伊斯兰得到哇哈比教派原教旨主义的....
计划。
C.提要钩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运用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脉络,做到纲....
举目张,化繁为简。
D.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
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保证金瓯无缺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创造提炼和加工。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 B.在访谈活动中,采访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到被采访者。为了使采访
对象保持比较兴奋的谈话状态,采访者必须情绪饱满。
C.没有新意是当前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这是怎么造成的呢?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是由
教师限制过严,学生不敢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造成的。
D.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存的实地考察,学生扩大了视野,活跃的思维,强调了关心社会热
爱生活的意识。
15.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
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③翻译的实质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思想。 ④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用一般的语言确切地把它表达出来。 ⑤翻译既是信息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 ⑥但是翻译并非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 A.②①③⑥④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③⑥①④②⑤ D.①④②⑤③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想象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古时人们看见天上的明月,就想象月中有宫殿和嫦娥,还有玉兔桂树和吴刚。于是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人们看见天上的飞鸟,就想像自己也要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于是后来就发明了飞机。这说明,① ,没有想像,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② ,没有想像,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从手摇唱机到立体章响,从电扇到空调,从冰块到电冰箱,从珠算到电脑,等等,都是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想像,人类的智慧之泉就要枯竭。可见,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是搞科技还是搞艺术,③ 。 17.请你从《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
老头》《堂吉诃德》《老人与海》九部名著中选择一本向同学们推荐,并写出三点推荐理由,每点不少于1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60分)
在美国的加利尼福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他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请综合上面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A。(随着1978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
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进而,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 3.D(“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关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
体系”的是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的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4.C
5.C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6.D原文“诸生贤者,亲若同辈”,是对待门下贤能的学生,亲如同辈之人。
7.(1)朱先生性格刚直,痛恨邪恶的人和事,庸俗的人不敢登他的门,出身寒微而有才能
的人,有一点优点,他就赞不绝口。(刚肠,俗流,寒,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先生写文章仿效司马迁、班固,尤其在叙事方面擅长,书法上参悟通晓六书之法,有隋
以前的字体风格。(迁,固,参,通,体格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府大兴人。九岁时到都城学习,十三岁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先生年轻的时候英俊奇异,秉性超过一般人,他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为善写文章著名,被钜公大加欣赏。等到父亲去世,回家奔丧,服丧期满不肯做官,想着到名山大川游览。适逢他的弟弟去觐见皇帝,皇上询问先生的情况,才不敢故意称病,对他的弟弟说:“你败了我的雅兴呀。”
先生认为经学源于文字训诂,在安徽印发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育儒生。又上奏朝
廷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永乐大典》,皇上看了奏章后,认为他的观点很奇特,就任命他开设四库全书馆,皇上亲自写了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抄的过程中错误较多,朱筠上奏请求皇上仿照汉朝的熙平、唐开成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十三经》,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皇上下令以后才办理,于是朱筠就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在了家里。在这个时候皖、闽等地的儒生听说他写了绪言余论,才知道学习者应该讲究根基的学问,因此各地爱好学问的人都很仰慕先生并想跟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史王念孙等人,都在经术训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前都在先生幕府,最终因为编书在当时有了名气,大概都因为先生的启发吧。
先生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低俗之人不敢到他家去,贫穷却有一面擅长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住在都城,带着酒向先生询问字的人,路上络绎不绝;所到之处,跟着他游学的总有百十人左右。先生已经既德高望重,就大力宣扬翰林学士应当把读书立德作为本分,不能趋炎附势。他在督学安徽时,表彰婺源之前的文人江永、汪绂等,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帮助那些勤于学习的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相互交替为官,一时传为美谈,并且福建的学子拉着车辕跑着相送的人,几百里都不断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欣赏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之人为“朱派”。
先生常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大家都称颂他能佐证经史。做文章仿造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风格。他的家里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话辨轮倾倒一世。所到过的名山大川,都搜看奇观游览胜景,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都今天都没有间断。 《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惟恐说的不够,即使别人有了过错他也加以隐瞒,有些后进的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声。他的家里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客人,与客人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识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气奇特,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没有不包含的,他想说的话没有说不到位的。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劝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离开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有诗文集若干卷。《朱竹君先生别传》
8.(1)点明季节特征,上片的枫叶丹和下片的菊花残相映,共同完成季节环境的交代。 (2)渲染气氛烘托氛围,枫叶丹与开篇的重山和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映照。渲染烘托了重山辽
远,迷离烟水的哀伤寒彻的氛围。
(3)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化表达了相思与秋怨的情感,景中蕴情,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4)结构上,引出下片的菊花、寒燕,风月描写,将塞外和闺中相距遥远的两种生活环境结
合到一起,使作品结构精巧。(若答出承上启下,言之有理也可以。)
(5)与诸多意象相呼应,使整首词画面丰富,意境开阔,层次分明,凸显了人景情交融的画
面感,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情调,极强的吸引读者。
(以上5点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以。)
9.(1)相互思念,①上片写塞外征人思念远方闺中人,下片写闺中人思念塞外远征人,寒
秋时节,相隔遥远,相思凄婉哀怨。(2分)②上片写重峦叠嶂,天高地阔,烟水迷茫,衬托远征人的孤独寂寥和内心的强烈思念之情。(2分)③下片写菊花开了又谢,雁归人不归,衬托闺中人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久、之切、之无奈。(2分)(以上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如果能抓住“丹”,“一帘”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代为之思,①这首词可以理解成是以对一个人的秋韵之情的表达,(2分)②从塞外征
人角度看,写实写塞外山高天远水秋风的远征之景,以想象拓展意境,代替远方闺中人的思想,对写出闺中人思念幽怨的情形,意境深远,彻人心扉(2分)。③从闺中人角度看,实写思念从菊花开看到菊花残,目睹塞外归雁,而空寂思念的伤感,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代替远征人的思想,对写出远征人的思念之强烈,意境深远,彻人心扉(2分)。(以上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
10.(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且举世誉
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沮。
11.(1)A(3分)D(2分)(B项“对封建伦理的无声反抗”理解有误,C项应为“暗示主
人公命运”,E项,分析有误。)
(2)①受过很好教育,不囿传统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人。 ②恪守传统妇道,恪守传统婚姻观念。 ③对爱执著笃定。忠贞不渝。
(3)①第二段关于珠子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柔和宁静并透着凄婉的氛围,同时透露出幸福、
吉祥、多子的希望。
②第12段的描写将象征幸福吉祥多子希望的珠子灯的破散与屋里屋外充满生机的动物形成对
比,在孙晓芸内心美好的向往和无奈的现实之间构成强烈的反差,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为揭示人物的命运作了很好的铺垫。 ③两段描写构成呼应,创意精巧,结构自然。 (4)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集中、深刻、丰厚。
①用珠子灯这样充满女性阴柔婉约的事物作标题,表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群体,向往幸福,向
往美好,但也容易破散的人生。
②通过珠子灯引发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孙晓云所代表的人生命运及相关的社会和人性因素
的思考。
③通过珠子灯和主人公的命运,作者完成了“恪守”和“改变”的两难论题的设置,让小说
的主题更显深刻,丰厚。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精巧,①以珠子灯为线索,构建全文,行文自然,开合有序。②用珠
子灯将小说的人物内心愿望和向往与主人公的凄婉命运以及社会风情、人文背景勾连起
来,精巧绝伦。
③小说以“从锁着的房间看,时常还听见散散的玻璃珠子滴滴嗒嗒落在地板上的声音”,收
束全文,和标题珠子灯呼应,结构严谨,使小说看似终结,实则有延续的感觉,象征意义凸显,耐人寻味。
观点三,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鲜明、含义多元,具有典型性,①珠子灯将风土人情、民俗
文化和人物形象扭结,为小说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社会环境,也是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就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围绕珠子灯所刻画的主人公,既具有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和同时具有恪守旧观念,旧
思想的矛盾,又具有对爱的美好期冀,笃定坚守和由此而孤独消损的矛盾。
③透过珠子灯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涵义的多元化,启发读者的多元思考,是小说的主人公人
物形象具有典型性。
12.(1)C3分,E2分(A,以偏概全;B,无中生有,李开复并未主动提出条件,微软的安
排刚好符合李开复的心意,D“纯粹”“真正”不符文意。
(2)①从结构上看,呼应文章标题,引出下文回国工作的主体事件,(2分)②从人物形象
看,这句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了深深关切自己的民族,具有强烈民族自觉意识,要放弃微软工作,回国工作的海外学人形象,(2分)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表达了李开复心向中国的浓浓的中国情结。(2分)
(3)表现手法要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元多方面加以分析,要结
合文章中具体字句举例分析,以上描写手法答出任意3点,即可给六分,能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①中国情结是指李开复情系中国和中华民族,而中国心是说李开复心向中国和内心具有
中国文化气质和内涵,(2分,这是理清概念明确前提。)
②原因之一,背负父命,父亲的期望和教导让李开复具有中国情结和中国心。(2分) ③原因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李开复的心地影响,李开复具有宽容温和,含蓄内敛谦恭的文化
美德。(2分)
④原因之三,李开复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志,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人文情怀修身、
治国、报效国家。(2分)
五、13.B.(桑榆暮:,落日的余晖照在桑树榆树的树枝上,比喻老年的时光。踌躇满志:
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提要钩玄: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点;勾选,探求精深的道理。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国土,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 14.B(A语序不当,应为,“提炼、加工和创造”。C句式杂糅;D“强调„„意识”不搭配。) 15.C
16.①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2分),②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2分)③想象力都是
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2分)
17.能分三条说明推荐理由即可酌情给分,语言准确鲜明,简明连贯得体,在对作品的分享
过程中能有自己的阅读认识。 18.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