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和认识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节探索活动课。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有二。第一、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并了解侧面展开图的形状,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这是本节的重点。第二、理解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探索性和挑战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自己大胆猜想和顽强学习的毅力等等。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积极主地探索、根据学生实情,我采用实践导入法,以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观演示等方式为主,在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学具准备:小圆柱体、剪刀、直尺等。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胜做一百道题,为此,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知识的取得贵在实践,数学中的很多知识,不能仅靠老师的赐予,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深知原因为何!
2.合作交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可以让知识展现得更加明彻,让同学们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从而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教学重点。
3.直观演示法 我们知道立体图形的知识是相当抽象的一个内容,学生在理解上由于空间观念不强,所以很难想象,为此,我要求学生用操作,演示的方法学习,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由于上一节课同学们已认识了圆柱的有关特征,我课下也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圆柱。所以教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做的小圆柱体都做好了吗?同学们肯定会高兴拿出自己的杰作,向我炫耀一番,这时我会夸奖几个做得较好的,但话锋一转,又问:你知道你做的这个小圆柱体用了多少纸板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确定今天的学习目标。
在目标明确后,进入今天的自学环节。同学们在边观察、边操作、边想象中进入合作学习,这时候老师会走下讲台,和他们一起学习、探究。并适时辅导在学习上走弯路的同学。对于一般的疑点我会找学生及时解答,而对于难一些的问题
就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让同学们在自学中初次尝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自学,我开始引导到学生共同探讨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公式。学习方式为: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老师只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为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在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以让90%的同学能做会为主学习方式为:两生板演,后讲解解题思路。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类题目:基础过关,综合应用、拓展拔高。
五、 说板书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为此我的板书如下: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展开后) = 长 × 宽 =底面周长×高 用字母表示 : S侧=ch=2∏rh
分数乘成整数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 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计算更准确。
(2)练习:2/9×6= 1/2×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与包办,而是充分的在情境图的基础上,通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