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0-09-16T13:52:25.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4期供稿 作者: 孙浩成 郝旭升 李剑 管宪明[导读] 结石的显示 胆总管结石不伴胆管扩张,表现为胆总管内类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
孙浩成 郝旭升 李剑 管宪明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 (伊春市) (153100)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价值 方法 对3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MRCP进行分析,并与超声和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CP对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 100%,对梗阻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 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胆管系统影像检查方法。关键词 MRCP;胆道疾病;临床应用。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liopancreatography,MRCP)是一种非介入性胆管成像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胰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为胰胆道梗阻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以其无创性、无辐射、安全简单、不需造影剂、成功率高等诸多优点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脱颖而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近两年来,我院对30例胰胆管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MRCP检查,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发热、黄疸指数升高或肝功能异常,所有病例均行B超、CT、常规MR扫描及MRCP检查,30 例MRCP阳性检查结果均得到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使用日本日立开放式0.3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 选用腹部相控线圈,呼吸门控技术,常规仰卧位,平静呼吸,腹带加压,所有患者检查前空腹8 h;所有受检者均行常规横断位T1WI T2WI扫描。 (1)SE序列T1WI(TR500ms TE16ms);(2)FSE序列T2WI
(TR4000ms TE87ms),然后采用横断位以肝门为中心区位行MRCP扫描。成像参数:TR5000ms TE10ms,层厚5mm,视野350mm,平均次数2 矩阵256×256,所得原始图像经处理后冠状位三维(3D) 重建成像。
1.3 胆管的扩张分级 根据Guibaud等的分类法将胆管扩张分为轻、中、重度。(1)胆总管直径0.7~1.0cm,仅肝外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2)胆总管直径1.1~1.3cm,肝内胆管扩张范围<2/3,为中度扩张。(3)胆总管直径≥1.4cm,肝内胆管扩张范围>2/3,为重度扩张。 2 结果
2.1胰胆管病变的定位诊断
30例患者胰胆管得以清晰显示。MRCP冠状位断层像均能准确显示梗阻部位及形态,并能看到阻塞部位以上的肝外胆管和(或)肝内胆管扩张,部分患者尚可见扩张的胰管,其定位准确率100%。
2.1.1 结石的显示 胆总管结石不伴胆管扩张,表现为胆总管内类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周围多有高信号环,胆总管结石伴梗阻则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形态较均匀,肝内外胆管同时扩张时多呈枯树枝状或树根样改变,肝内胆管不扩张而肝外胆管扩张时常表现为腊肠样,梗阻端形态多呈杯口状或截断状充盈缺损。肝内胆管结石则呈条状或不规则形充盈缺损。
2.1.2 肿瘤的显示 :MRCP冠状位薄层断层像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外形轮廓、大小及侵犯范围。总结18例肿瘤所致扩张的肝内胆管形态多呈软藤状,管壁光滑或不光滑,其近端有以下几种形式。胰头癌:显示胆总管中下段梗阻,梗阻部位胆总管截断,常见杯口状充盈缺损,极少数呈鸟嘴样狭窄,胰头区胰管不显示,远端胰管扩张,壶腹癌:胆总管下端鸟嘴样、圆锥状、鼠尾状狭窄,能显示典型的双管征,胰管连续性扩张,显示完整,胆管中下段癌则表现为肿瘤部位胆管截断,腔内充盈缺损,梗阻端形态为截断状、杵状;肝管癌表现为扩张的左、右肝管分离现象,肝内胆管细胞癌则表现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显影不连续,肝门部肝管充盈缺损,近端胆管壁不光滑,走行紊乱。 2.1.3 胆管炎性狭窄 30例低场MRCP患者有5例诊断为胆管炎性狭窄,全部经过手术证实。胆管狭窄在MRCP表现为近段胆总管轻中度扩张,远段表现为逐渐变细,边缘光滑,全程显示无中断。
2.1.4 胆管梗阻形态及扩张程度 本组病例中,轻度扩张的5例,中重度扩张的25例。 肝外胆管良性梗阻者,肝外胆管较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肝内胆管扩张呈“枯树枝”样。肝外胆管恶性梗阻者,肝内外胆管扩张一致,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状”。
2.2 定性诊断 本组资料MRCP所有扫描序列定性诊断准确率85%,判断梗阻性质总准确率与文献报道(64%~98%)一致[1]。对于胆总管结石MRCP具有特异性,但应注意与腔内血块及小气泡相鉴别。本组病例中高位恶性梗阻,诊断率为85%,低位梗阻胰头癌诊断准确率100%,壶腹部病变致梗阻2例,术前诊断考虑为壶腹癌,术后为肝胰壶腹乳头肌松弛及乳头部腺瘤样增生;3例术前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结石,术后为胆总管不典型增生及低分化胆管腺癌。 3 讨论
3.1 MRCP的原理
MRCP是利用胆管和胰管含有相对处于静止状态的液体并有显著长于周围组织的T2加权弛豫时间的特点,采用重T2加权脉冲序列,突出显示液体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呈低信号。通过MIP获得类似ERCP或PTC的图像。MRCP的技术关键在于:(1)屏气扫描;(2)脂肪抑制技术;(3)可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胆道正常和病理解剖结构,通过对MRCP的影像分析,可有效提高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的诊断。这对于术前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很有必要。本组资料确定梗阻部位准确率为100%,与同期超声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3.2 MRCP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价值
胆系梗阻是由于胆管腔狭窄或阻塞所致的胆汁通过障碍,临床上出现阻塞性黄疸为主要症状的胆汁代谢障碍综合症,梗阻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常见病因为胆道系统结石,恶性肿瘤,炎性狭窄和先天性胆管囊肿等。MRCP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定梗阻的部位和原因。胆管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B超、CT、MRCP及ERCP等。B超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图像清晰,定位较准确,多数认为应用超声对肝内胆管树检查是理想的,可测量胆管的管径,因此被认为是诊断胆管结石的一种简便方法,其特异性达90%,但敏感性92%[2]。且价格低廉,因此可作为基本的常规诊断手段。CT对肝胆胰占位性病变其精确度和确诊率优于超声检查,但由于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变量较多,如病变较
小或阴性结石等,且CT只显示断层图像,不能获得完整直观的胰胆管树结构。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能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及性质,但其为侵袭性检查,且术中、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多,患者较为痛苦,要求操作者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是近年来开展的胰胆管影像学检查新技术,MRCP作为一种安全、简便、不需造影剂,适应证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提供胆胰管系直观解剖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其诊断价值已得到肯定。MRCP可显示胆管系统的整体观和连续性,从而准确显示梗阻部位、范围,断端形态,又同时显示近端胆管扩张程度及近端非扩张胆管,结合常规MRI能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所提供的形态信息达到了有创ERCP和PTC信息总和,是CT、B超无法比拟的[3]。据报道MRCP对胆管梗阻定位诊断准确度为85%~100%,定性诊断准确度75%~98%。本组定位诊断准确率 100%,对梗阻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5%。总之,MRCP对操作者要求不高,无创伤、无特殊禁忌证,无需注射造影剂,不受肝功能或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和限制,检查时无痛苦,时间短,不需镇静和麻醉,无放射性损害,对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几乎可替代ERCP检查,可以预言,随着设备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MRCP有望取代有损伤的胆道造影方法。因此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观察可首选MRCP,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小庆,汪盛齐,杨爱玲,等.661例MRCP图像分析.现代医学,2005,33(5):316-320.
2 范亦辉,吕传国,顾伟.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6):789. 3吴梅,郭新勇,等.MRCP诊断胆胰疾病的价值评价及ROC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6):3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