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烹饪卫生与安全》第二章第二节食物中毒及其控制

来源:六九路网


第二章 餐饮食品生物性危害及其控制

第二节 食物中毒及控制

一、食物中毒概述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食入被致病性细菌 或细菌产生的毒素所污的食品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食源性疾病.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①食物中毒的发病与共进相同的食物有关

②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具有爆发性

③症状相似

④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①生熟交叉污染

②食品贮存不当

③食品未烧煮熟透

④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品

⑤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1)病原的特点

①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

②广泛存在于多种畜类、禽类、鱼类的肠道中

①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

在20℃~37℃条件下繁殖迅速,在水中可生存2周~3周,在冰中与粪便中都可生存1月~2月,冰冻土壤中能越冬。在食盐含量为12%~19%的咸肉中可生存75d,沙门氏菌在100℃时可立即死亡,在70℃时5min,60℃时15 min~30min,55℃时1h方可杀灭。

②广泛存在于多种畜类、禽类、鱼类的肠道中

动物的内脏、肉类、乳、蛋类易受污染,致病食物以肉、牛奶、内脏及蛋类为主,进

食未煮熟受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感染。

2、流行病的特点

① 季节性,中毒全年均有发生,但以6~9月份夏秋季多见。

②中毒食物,动物性食品为主,主要是肉、鱼、禽、蛋、乳等食品,其中尤其以肉类占多数。豆制品和糕点等有时也会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③进入食物途径

1)沙门氏菌污染肉类

2)沙门氏菌污染家禽和蛋类

3)沙门氏菌污染水产品

4)沙门氏菌污染鲜奶和鲜奶制品

5)沙门氏菌污染熟制品

2、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流行病的特点

①季节

夏秋季,尤以6~9月更多见,小儿及老人更易感染

②中毒食品

动物性食品,畜(禽)肉、蛋、生牛奶和奶制品、鲜榨果汁及蔬菜;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可引起食物中毒。

③进入食品的途径

粪便→水源、土壤、手→食物→经口感染

2)中毒表现

起病快,最快5h,潜伏期为2~9d;临床症状有急性胃肠炎型、急性菌痢型、出血性结肠炎型。

a) 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一般为10~15h,短者6h,腹泻、腹痛和呕吐。

b) 急性菌痢型:潜伏期一般为48~72h,血便、腹痛,部分病人有呕吐,发热。

c) 出血性结肠炎型:中毒前期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和短时间的自然性发热、呕吐,1~2d内出现非血性腹泻,后导致出血性结肠炎,严重腹痛和便血。

3)预防措施

①清洁

厨房、器具、双手、工作服等、食物清洗干净。

②采购

应从可靠的地方购买新鲜食物,不要光顾无牌小贩。

③避免进食高危食物

未经消毒处理的生牛奶,以及未熟透的碎牛肉和其它肉类食品。

④食物制熟后应尽快食用

吃剩的熟食保留,应该加以冷藏,并尽快食用。食用前应彻底翻热。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特点

①嗜盐性细菌

常呈弧状、丝状、杆状等多种形态,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盐分,在无盐培养基上不生长

在30℃~37℃温度下,含盐量为2%~4%的条件下生长最佳,当含盐量低于0.5%或高于8%时即停止繁殖

最适pH值为7.4~8.2。

②分布极广,存活能力强

a.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

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也存在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

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b.副溶血性弧菌存活能力强

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最适宜生长温度37℃。

③不耐热,对酸敏感

该菌对酸和热比较敏感,在pH<6不能生长;在1%醋酸或50%食醋中1min即死亡,在普通食醋中5min即可杀死;在75℃加热5min,55℃加热10min或90℃加热1min可杀灭。

2)流行病特点

①季节

中毒多发生在6~9月份高温季节,海产品大量上市时

②中毒食品

③中毒原因

a.食品被污染、生吃、加热不彻底

主要是食品被污染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不加热(生吃)或加热不彻底,烹调时未烧熟或食品烹调后重新受到污染。

b.生熟交叉污染

食物容器、砧板、菜刀等处理食物的工具生熟不分交叉污染

c.其他污染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生活污水、粪便也是重要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3)发病机制

主要因副溶血弧菌的活菌所致,人体摄入致病菌活菌106个以上,几小时后即可发生胃肠炎

4)中毒表现

发病急,潜伏期一般11~18h,短者4~6h,长者24~48h;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重症患者因脱水,使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5)预防措施

①不吃生鲜食品

尤其是夏季,海产品大量上市时,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h,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

②低温保藏海产品

低温保藏海产品是一种有效的办法,0~2℃冷藏1~2d可使该菌死亡。

③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

对于凉拌食品要清洗干净后至于食醋中浸泡10min或100℃沸水中漂烫数分钟以杀灭该菌,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个世界性卫生难题,在美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

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则更多,占到45%,我国每年发生的此类中毒事件也非常多。

1)病原特点

①病原菌

a. 耐盐、耐热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 NaCl肉汤中生长。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70℃需1h才能灭活,80℃经30min方能杀死。生长温度30℃~40℃,最适生长温度37℃ ,pH4.5~pH9.8之间都能生长,最适合pH为7.4

b.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健康人的咽喉部带菌率可达40%~70%,手部达56%。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搁置5h以上,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

②肠毒素

肠毒素分为A、B、C1、C2、C3、D、E及F八种血清型;耐热性强,沸煮1~1.5h仍保持其毒性;在218℃~248℃的油中经30min才能破坏其毒性;食品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普通的烹调方法不能避免中毒。

2)流行病的特点

①季节

以夏、秋二季为多,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②中毒食品

动物性食品奶、肉、蛋、鱼及其制品,尤其是剩饭菜、含奶糕点、冷饮食品多见。

③中毒原因

a.食物污染

食物中污染了大量产肠毒素的葡萄球菌

b.放置适合产毒温度

污染后的食品放置于适合产毒的温度下

c.感染剂量

105个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即1mg毒素即可中毒

③中毒原因

d.污染源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

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熟食制品包装不密封,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3)中毒表现

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2~4h,一般儿童发病较多,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较短,一般在1~2天痊愈,很少死亡

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肌肉痉挛,甚至休克。

4)预防措施

①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

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餐饮从业人员、保育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者应调换工作,要加强畜、禽、蛋、奶等食品卫生质量管理等。

②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在低温、通风的良好条件下储藏食物以防肠毒素形成,在气温高的季节,食物置冷藏或通风阴凉地方也不应超过6h,并且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1)病原特点

①病原菌

a.厌氧

在密封的罐头中生长最好,常出现在未经妥善消毒的肉食罐头或放置时间过长的肉制品、海味品;肉毒梭菌发育最适合温度25~37℃;肉毒梭菌菌体在80℃经20min即可被杀死。

b.是一种腐生性细菌

肉毒梭菌一般不能在活的有机体内生长繁殖,即便进入消化道,也随粪便排出体外。

c. 20℃~25℃形成芽孢

形成芽孢可长期存活,芽孢耐热、抵抗力强,需经过180℃加热5min~15min或高压蒸气121℃加热30min或100℃经过5h才能将其杀死。

d. 自然界分布较广

肉毒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及人类粪便中,也可存在于蔬菜、水果及谷物中。

②肉毒毒素

由肉毒梭菌分泌的毒素;产毒最适合温度20~35℃;最适合pH6~8.2;当pH<4.5和pH>9时或温度<15℃或>55℃,肉毒梭菌不能繁殖和形成毒素。

a. 神经毒素剧毒

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目前已知毒性最强,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纯化结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对人的致死量约为0.1ug

b.不耐热

肉毒杆菌中分离出毒素结晶分为七种类型,其中A、B型可引起人类中毒。80℃加热1min即失去活性。

2)流行病特点

①季节

一年四节均可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最多。

②中毒食品

国际上60%的暴发以食入被污染的蔬菜引起的;25%来源于贮藏的鱼类和水果

我国报告多为肉毒梭菌污染的肉类、罐头食品经口而入人体。亦可由肉毒梭菌污染面

酱、臭豆腐、豆瓣酱、豆豉等所致。偶而也有肉毒梭菌形成的芽孢杆菌污染创伤伤口,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吸入性肉毒菌中毒,以吸入含有肉毒毒素的气溶胶而引起。

a. 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

我国豆瓣酱,豆酱,豆豉,臭豆腐等。欧洲多见于腊肠、火腿和保藏的肉类。美国常见于家庭自制的蔬菜水果罐头。苏联、日本发酵的生鱼制品

b. 新疆发酵的谷类、豆类

新疆西北部察不查尔县的锡伯族人,每年春天常因吃自制的米糊糊而死去,这是因为其中暗藏了大量肉毒梭菌。

c. 青海越冬的肉制品

青海省主要为越冬密封保存的肉制品。

③中毒原因

a. 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被肉毒梭菌污染

b. 制作过程加热不彻底,不能杀死芽孢杆菌

c. 密封、厌氧及合适温度

d. 食用前不加热

3)中毒表现

a) 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一般为12~48h,最短者6h

b) 前期症状为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走路不稳,眼肌及调节功能麻痹,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等

c) 中期咽部肌肉麻痹,吞咽困难、颈肌无力、头下垂等

d) 后期可致呼吸肌麻痹,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死亡

e) 婴儿中毒症状为便秘,头颈软弱。吞咽困难,眼睑下垂,全身肌张力减退

f) 重症者可因呼吸麻痹致婴儿猝死。

4)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洗食品原料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当使用新鲜的原料,避免泥土的污染,加工前彻底洗去附着的泥沙

②罐头食品彻底灭菌

生产罐头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保藏过程中出现胖听时要进行检验,无条件检查时应废弃。

③防止毒素产生,加工后的食品应避免再污染以及在较高的温度或缺氧的条件下贮存,以防止肉毒毒素的产生。

④食品在食用前彻底加热,加热温度一般100℃时10~20min,可使各型毒素破坏。

6、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特点

①病原菌

生长温度:蜡样芽孢杆菌在16℃~50℃均可生长繁殖,最适合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为28℃~35℃,10℃以下不能繁殖。生长6h后即可形成芽孢,并产生毒素。适宜生长pH为4.9~9.3,pH<5以下该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耐热程度:菌体不耐热,100℃加热20min可被杀死。形成芽孢后耐热较强,100℃加热30min或干燥120℃经60min才能杀死。

分布范围:存在于土壤、尘埃、植物、空气。也存在人、畜肠道中,随粪便排出

健康成人粪便中蜡样杆菌检出率达14%,蔬菜、水果检出率可达47.8%,生米中检出率可达67.7%~91%,污染菌量小,则不足以致病。

②肠毒素:腹泻毒素;呕吐毒素。

2)流行病特点

①季节

以夏、秋季节的6~10月为多见。

②中毒食品

③中毒原因

不注意卫生;不洁的用具和容器;不注意卫生;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过程中不注意卫生条件受到污染,污染源是灰尘和土壤;不洁的用具和容器。

3)中毒表现

不洁的用具和容器传播,也可通过苍蝇、蟑螂等传播;活菌和该菌产生的肠毒素都能引起致病,每克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数量超过105个,就可发生食物中毒;临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病情较轻,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2h。

呕吐型——潜伏期短,一般为1~3h;表现为恶心、呕吐、少数腹痛、腹泻及体温升高;此外有头晕、四肢无力、口干等症状。

腹泻型——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12h,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一般不发热,可有轻度恶心,但极少有呕吐。

4)预防措施

①防止食物污染,不进食腐败变质的剩饭、剩菜。

②严格凉拌菜的卫生要求,食物应充分加热,不宜放置于室温过久。如不立即食用,应尽快冷却,低温保存,食前再加温。

二、 真菌性食物中毒

1、霉变甘蔗中毒

1)有毒成分

从霉变甘蔗中可分离出真菌为甘蔗节菱孢霉,其产生毒素为3—硝基丙酸(3-NPA),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主要损害中枢神经,是一种神经毒。

2)中毒症状

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民谚说:“清明蔗,毒过蛇”;最初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疼、腹泻,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昏、头疼、眼黑和复视。

重者可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眼球向上偏向凝视,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

3)预防措施

①鉴别霉变甘蔗

霉变甘蔗质软,瓤部比正常甘蔗色深,呈浅棕色,闻之有轻度霉味。

②甘蔗应随割随卖,不要存放

1、赤霉病麦中毒

1)有毒成分及特点

有毒成分为镰刀菌产生的镰刀菌毒素

①耐热,加热120℃并不能破坏其毒性;

②耐酸、耐干燥,用酸及干燥的方法处理后,其毒性不减;用碱及高压蒸汽处理后,毒性可减弱,但不能完全破坏。

2)中毒症状

潜伏期短,多在食后10~30分钟发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手足发麻、四肢酸软、步态不稳、颜面潮红,形似醉酒,又称“醉谷病”。

3)预防措施

①加强田间和贮藏期的防菌措施

②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病粒或毒素

③制定粮食中赤霉病麦毒素的限量标准,加强粮食卫生管理。

3、黄曲霉毒素中毒

1)毒素特点

①耐热

100℃时20h也不能将其全部破坏

在280℃时其毒性可被破坏

②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2)中毒食品

污染粮食和油料作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严重,大米、小麦、面粉较轻,豆类一般很少污染。

受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是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的广大高温高湿地区

3)中毒症状

①急性中毒为中毒性肝炎,表现为黄疸、呕吐、厌食、发热,重者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及肝硬变

②慢性中毒使肝功能改变、细胞坏死变性甚至肝硬化等慢性疾病

4)预防措施

①防霉

控制温度、湿度、空气。通过控制霉菌生长繁殖产毒条件,以达到防霉目的;粮食收获后及时晾晒,低温通风储藏;降低水分至安全水分以下,一般粮粒水分在13%以下,玉米12.5%以下,花生8%以下。

②去毒

a.挑选霉粒法,对粒大的花生等食品,可以将一些霉坏、破皮、破损、变色、虫蛀的粮粒去除

b.碾压加工法,适用于受污染的稻谷、玉米等。由于毒素在米糠和玉米粒谷皮及胚部含量高,因此通过碾轧加工方法去掉米糠和谷皮可减少毒素含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