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基于SECI模型的创新教育反思*
毛天虹
摘要:文章从SECI理论模型的视角出发,首先介绍了SECI理论和创新的演化机制,探析了科学创造
过程中意会知识与明晰知识的转化。接着文章反思了传统教育的一些不足,探讨了对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以期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一些努力。
关键词:隐性;显性;意会;创新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出现至今,知识管理的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研究和界定知识管理,虽然大家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还是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比如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关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等。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最初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中提出。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对隐性知识进行细分并提出知识转化概念。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表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频繁使用但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直接传递的知识。而显性知识是可以用系统化的语言传播,有其存储媒介、易于传播、能够分享等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成为社会个体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特质,如何有效挖掘和转化隐性知识成为个人成长、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显性知识植根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是隐性知识不断转化的过程;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隐性知识源于实践,内含人类问题探索的感悟、直觉和灵感,内含人类问题的思索、判断和建构,内含人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前瞻性与预期性。
知识管理有一个核心的理论即SECI模型。虽然SECI模型最早是应用在管理领域,但SECI理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SECI理论是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与竹内弘高(Hi-
rotakaTakeuchi)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说明了意
会知识与明晰知识不断的互动,经由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并透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形成了“知识螺旋”,以促成知识的扩散、嵌入与累积。
一、SECI模型和创新的演化机制
从知识层面上来探讨,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中的
SECI理论,创新主体在创造过程中是明晰知识和意
会知识不断互动的结果。个人、组织通过知识创造螺旋的方式,让散布各处的知识结合起来,并镶嵌在不同的知识载体中以进一步协调知识的流通、整合、转移与蓄积。在知识转换的过程中,以不同的个人、组织知识类型,产生一个循环不止的知识创造、扩散、累积过程。按照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的划分,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意会知识与明晰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它难以形式化,也难以交流。而明晰知识则是明示或系统化的知识,是那些由形式、系统的语言表达且可以进行传递的知识。波兰尼认为,人类撷取知识所采取的形式实际上是通过积极地对自身体验进行创造和组织的过程。因此,能够以文字和数字形式表示的知识只代表全部知识冰山的一角。正如他所说:要多。”
从知识形成与转移的角度看,原创性知识经历了四个过程:意会知识的形成,意会知识向明晰知识的转化,明晰知识向明晰知识的转化,明晰知识
“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
收稿日期:2010-11-16
作者简介:毛天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
(上海/201209)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优青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EGD08021)研究成果。
·52·
·理论探讨·
基于SECI模型的创新教育反思
向意会知识的转化。四个过程之间在时间上是依次前进,在逻辑上是层层推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1]
由图1可见,作为创新主体,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意会知识与明晰知识是不断转化的。
二、SECI理论视角下的科学创造过程
在科学创造活动中,任何一项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都需要创新主体明晰知识和意会知识之间的转化。
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G.Wallas)在前人的
基础上,总结出至今仍享有盛名的创造四阶段说。他认为,无论哪一个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也无论其发明创造的成就具有多大意义,任何发明创造都大体经过四个时期:准备、孕育、豁朗及验证。其中,第一个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收集必要的事实资料、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存等。第二个过程又称酝酿阶段。当问题搁置一旁时,创造者虽然不再有意识的努力,但根据沃勒斯的理论,创造者的潜意识仍在围绕这个问题工作。第三个过程是豁朗阶段,也称明朗阶段。将一个苦思不解的问题搁置一旁,经过一个时期的孕育,某个偶然的时刻,创造性的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对这一心理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灵感。这一阶段综合包括了知识的提取,观念的联想、合并、转换,直觉与类比推理等明晰知识和意会知识的转化,加工在此时起着重要作用。顿悟、灵感等现象就出现在此过程中。第四个过程是对豁朗阶段所获得的灵感的验证阶段。新的观点要经过逻辑的推敲和完善,并经实践的检验。[2]
如图2所示,个体的意会知识,包括专业研究
方面的意会知识对整个创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造过程的前三个阶段,即准备、孕育及豁朗阶段,意会知识都参与其中,通过直觉、灵感等认知活动表现出来。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这种直觉在科学的发明创造过程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凭直觉解决疑问的例证。在创造关键时期跳出的直觉思维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创造者多年的意会知识积累的影响。当然在创造活动进入最后的
验证阶段时,对灵感所获得的观念,必须经过审美、逻辑、实践等方面的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意会知识对它的作用不明显。个体通过大量内隐学习获得的意会知识对专业领域中重要问题的无意识认知、对有研究价值问题的敏感性、对当前研究方法合理性的直觉判断和对研究结果价值的预感等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整个创造过程是明晰知识和意会知识互相转化的结果。[3]
三、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我国传统教育下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都不利于创新的要求。具体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创造力的制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素养的缺失。创新主体应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内涵的培育。这种忽视导致的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很多学生走出校园后,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创新主体如果缺少人文内涵,在创新过程中就难以突破瓶颈问题,难以完成整个创新过程。在整个创新过程的四个阶段中,具体说来,科学文化在创新过程中对应的主导思维是概念思维、形式逻辑,这在创新四阶段的准备和验证阶段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人文文化在创新过程中对应的主导思维是意象思维、审美逻辑,在创新四阶段中的孕育与豁朗阶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可见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的人文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创造性思维受阻。传统应试教育对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忽视也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应试教育体制借助于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助长了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倾向。高考的训练过程特别强调按标准答案答题,这种长时间的标准化的训练的结果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一化,想象力越来越枯竭,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缺乏创新思维。由于应试教育特别强化对己有专业知识的灌输,而这些成熟的知识又都是按照严密的逻辑关系编织起
·53·
·理论探讨·
基于SECI模型的创新教育反思
来的,所以,大量的逻辑思维训练易于形成习惯性思维,即思维定势。其结果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相比之下,与创新密不可分的非逻辑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却明显不足。这也是高等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要尽力弥补学生中学阶段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第三,创造力天才化。理论界存在一种把创造力归因于少数“天才”的观点,即将创造力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明联系起来,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毫无疑问,科学史中存在许多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科学“天才”,他们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但在常规性研究特别是日常工作中,只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掌握创造技法,抓住适当机遇,普通工作者也可以做出创造性成就。正如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曾说:“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指的是
体道、悟道层面。借用他的话,我们认为每个人都能创新,在这个层面上也是“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四、SECI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针对以上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方面,作为培
养创新人才主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应该在教育上注重以下几种教育。
第一,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主体的知识面,夯实个体知识基础。通识教育是由自由教育演变而来,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并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旨在通过非职业性的课程设置来提升人文素养、积累基础知识、增强社会适应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现代社会的通识教育是指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专业以外的有关共同知识的教育,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道德教育、社会生存能力的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等。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构筑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开阔学生视野,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人。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注重更为一般的、基础的、普通的知识教育,它特别强调作为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所必要的培养和训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通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在知识方面是综合的、基础的而不是专业的。
[4]
这种知识获得方式有利于个体知识的全面丰富,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创造过程
·54·
中明晰知识与意会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直觉思维能力。从上面的对创新过程的意会知识和明晰知识的转化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觉思维在创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造过程需要灵感,灵感就是在长期沉浸其中之后的直觉体悟。创新思维是以想象、灵感为先导的,是不采取概念、判断、推理形式,不遵循任何逻辑规则的“顿悟”。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最为擅长的正是直觉思维。正如梁启超所说的,中国是一个早熟的民族,概念思维研究没有充分展开,直觉思维研究却相当深入,以致形成直觉思维为主,概念思维为辅的发展格局。直觉体悟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思维方式,即未经充分逻辑推理过程而凭直觉直接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与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现在看来虽然存在许多弊端,但它对创造过程却具有逻辑思维无法取代的产生创新火花的作用,这也已为古今中外众多发明创造的事实所证明。因此加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对两种文化的融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加强意会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激发创造力。沟通理论表明,人际交流互动能使思维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对各种观点和结构的重新组合提供建立新联系的机会。创造力也可以通过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得到激发,
那么加强意会知识的交流
和共享,将成为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5]这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点。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尽相同,个体的意会知识也各有所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意会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寅等.基于知识螺旋的原始创新过程与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
[2]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82-185.
[3]周治金,杨文娇.隐性知识、内隐认知与科学创造[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4]郭偌伶.通识教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药学教育,2005(1).
[5]刘岗,辛玉蕊.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内部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