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姜超 武凡
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16期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对于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为此,在市场需求方面,应当逐渐朝着质量方面过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当中,具有特定的理论逻辑,应当明确这种理论逻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虽然较为良好,但其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机制问题较为严重,增加了经济下行压力,也产生了很多潜在的风险。从各个角度来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于我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分关键。应当积极转变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为集约型、质量型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总体发展与进步。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
在当前的企业生产中,由于受到技术进步成本、环境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导致生产升本增加[1]。很多企业在面对成本增加的情况时,将劳动生产率进行提升,更新换代产品加以应对。而企业技术进步对于这种方式的效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企业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可能会变成沉没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投资不断增加,因而资本边际产出效率有所下降。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整体债务占比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对于全球产业链、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等都是较为不利的。很多地方政府有较大的偿债压力,面临债务的局部风险。另外,对于国外产品和本国产品,在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造成了供给难以跟上需求的升级趋势[2]。因此,供需错配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的一大原因。而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之间关系较为不良,对于二者辩证关系没能进行有效处理,因而造成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例如社会矛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要素供给约束、投资产能过剩等情况。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 (一)发展理论逻辑
在不断的经济发展实践当中,逐渐产生了供给学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展理论逻辑主要包括萨伊定理、拉弗曲线、供给革命等方面的内容。萨伊是供给学派的创始人物,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理念由他提出[3]。在它的理念中,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能够促使生产者对其他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进行购买。对生产水平进行提升,对交换价值进行创造,从而产生消费能力。在此后的发展中,凯恩斯认为在萨伊定理中,没有考虑到商品买卖中货币进入造成的时空分立,认为经济危机主要是由消费不足造成的。但在凯恩斯主义中,对于需求的刺激过分重视,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影响。新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自然结果能够产生消费,无需对刺激政策加以考虑[4]。随后,拉弗提出了对于同样收益,总是存在两种税率,认为只有对适当的税率进行保持,才能够确保财政收入的良好。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滞胀情况,造成了社会各界的不满。对此,美国的里根总统认为出现问题的应当是政府,从而掀起了一场供给革命,但其实际上也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供给侧和需求侧差异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同于需求侧管理,应当将重点放在结构改革中。在需求侧管理中,主要包括出口、消费、投资等内容,而在供给侧管理中,主要包括创新、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应当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进行考虑,在基于需求侧重视的同时,也要进行攻击测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主要面对的是生产者,注重的是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5]。而在需求侧改革中,主要是面对消费者,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作用,通过扩大内需、增加出口等措施拉动消费。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效果。在需求侧改革中,则更加重视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刺激居民的消费,注重的是短期的效果。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改革行政管理
随着我国资本从一次产业向二次产业的转移,提升了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经济增速,因而产生了结构性加速的情况,在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不可持续、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行政管理体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对其进行改革,降低微观经济受到行政的影响,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出市场的作用。对于政府职能应当进行积极改变,注重简政放权的施行,实现政府工作流程、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的优化,增强政府效能,对社会创造力、市场活力进行激发[6]。很多收入较低的居民为了能够支付日后的刚性生活支出需求,通常将钱存在银行,往往不会积极消费,因而造成市场需求低迷。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应进行优化,在国企改革中,实行经营者和员工持股、非公有资本参与等方式,从而使国有资本功能得到放大,提升国有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影响力、带动力、控制力、活力。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应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加速改革分配机制和财税体制,建立更加公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环。 (二)优化要素配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方面,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而也产生了很多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在现代经济发展当中,应当注重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使经济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7]。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必然提高产品价格,因而会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为一种贴现率,资本边际效率在资本物品使用期限当中,能够使资本品供给价格与物品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相等。具体来说,应当大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建立中,实现城乡一体、服务完善、统一开放的要求。根据依法处置、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基本原则,对政策体系进行制定,通过对过剩产能的市场化自主化解,将落后的产能淘汰。对于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情况,应当注重政策扶持、社会保险、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登记管理、就业准入等内容。对于产品市场中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应当根据相关法律加大治理力度,提升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对市场进行净化,对市场供给结构进行改变,从而实现平衡的供需关系。
(三)产业转型升级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应当对发展方向进行良好的把握,通过市场机制的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良好的创新驱动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应当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不断增加投资,会提升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提升生产成本,从而使投资回报率下降。在产品创新当中,应当注重经济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动力。对于新动力应进行培育,对管理、技术、土地、资源等要素配置进行优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良好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8]。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应当加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升我国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对于公共产品,应当注重供给的增加,对社会资本进行吸引,使资金来源渠道得到扩充。通过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大公共服务品供给力度。
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永恒不变的重要话题,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虽然发展势头依然良好,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很多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略显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应当结合市场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良文,梁圣蓉.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 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8- 36+2. [2] 原松华.中国经济需要新供给的“破”与“立”——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J].中国发展观察,2015(12):25- 28+72.
[3] 李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造经济升级版“新常态”——专访新供给经济学专家贾康[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1):16- 2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张旭,郭菊娥,郝凯冰. 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6- 35.
[5] 李博.“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2):52- 58.
[6] 贾康.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经济突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J].债券,2016(02):17- 24.
[7] 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03):63- 69+117+132.
[8] 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08):2-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