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敦煌舞的艺术特点

来源:六九路网
论敦煌舞的艺术特点

摘 要:敦煌舞已经是我国古典舞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敦煌舞蹈典型的“飞天”舞姿、“S”型体态、美轮美奂的服饰、琵琶,长绸道具的运用、音乐的独特性等敦煌舞蹈的艺术特点,为研究敦煌舞蹈的艺术特色提出更好的意见。

关键词:敦煌;舞蹈;艺术特征

敦煌舞已经是我国古典舞蹈网络的关键领域,通过其产生到主要人物、主要创作的产生,再发展到学科网络的构建,在艺术实际内涵的演绎和理论分析层面,该类舞蹈已经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形成其独特的舞蹈语言系统。

一、典型的“飞天”舞姿

(一)舞蹈,动态是主要元素,但是只有动态的表现,就会显得不太和谐与优美,

要动与静均有,而且要进行转换,才能使舞蹈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们臂挎花篮,采摘着鲜花,还有怀中抱着琵琶,轻拨银弦,也有的倒悬身子,从天而降;还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甚至一些仙女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飞天舞姿在动静结合中张扬着多元文化因子,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美感的完美地展示了出来。在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着舞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静动转化,通过柔和取代刚毅是这类舞蹈发展的重点节奏。不管是行为的展示和运动的转化,还是在呼吸的节奏和眼神的演绎,都具备动和静结合的神奇成效。飞天舞蹈的节奏设置中通过快慢开展对动静结合的介绍、利用完善呼吸的韵律和高效,把肢体力度的区别和幅度进一步提高,反映出S类舞蹈各个视角的形态转化。另外在将该类舞蹈进行演绎的过程中,把柔和深刻和舞蹈迅速展示在眼神的转化中,将人物的情绪转化全方位展示出来,进一步让该舞蹈变得更为多样化、更为轻灵摇曳。

(二)虚与实的搭配美。敦煌壁画在艺术上很关注虚实结合的展示手段,追求形象与表意的完美统一。因此,虚与实的搭配美也是敦煌飞天舞蹈的一大特色。飞天舞蹈的实境是指艺术家与演员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飞天形象进行提炼,进行动作造型,而飞天舞蹈的虚境则指通过“S”曲线动作姿态表达出来的生活哲理与人类的思想感情。敦煌飞天舞虚实相生、妙合无垠的意境之美,让人感觉真的“飞在天上了”。飞天舞以轻盈飘舞的飘带来表现在天上飞行的自在悠闲,再加上气息,眼神和意境,与那种飞升上仙的仙气,人们观看后就好像感觉自己在云里雾里穿梭着,感觉自己很轻,很有仙气,它以扭动的身躯来表现敦煌飞天中在天上飞翔的样子。以大幅度,轻盈的体态化为流畅的长线条来展现,就像壁画里走出来的仙人一样。加上优美的音乐,让人感觉真的回到了几百年前,真的在跟壁画里的人物交流。

二、“S”型体态

曲线往往赋予人悲伤、快乐、闲适、温柔的体会,和圆的结合更加美感十足。敦煌舞蹈的审美要求大致上是“三道弯”,也就是头部、肩部、胸部、胯部、膝盖、脚踝向着各个领域跳跃。该舞蹈将唐代舞蹈的内涵展示出来,融合了西域大量民族的舞蹈模式和手段,持续构建出在摇曳中实现圆融的艺术成效。“S”形柔和小曲线,是在松胯条件下构建的具备阴柔内涵的效果;这种曲线的实现,是利用下沉、冲肋、出胯打造出独特的三道弯模式;直角三位体“Z”形曲线,是在立胯条件下通过冲击肋骨打造出坚毅果敢的曲线造型;五道弯曲线,是在四道弯条件下完善头部的角度而构建的;拧身曲线,也就是对身体进行转弯后打造出拧身起伏的一种旋转性的舞蹈曲线,如同拧麻花一样的效果。其演绎者们进行该创作的过程中,让手部、脚部、脖子体态维持着一样的姿态。将曲中有圆的内涵全方位发挥出来,形成美感十足的曲线造型,利用沉稳坚毅、灵动飘逸、娇美炫彩、自主飞翔的体态全方位展示出来。不管是1980年打造出的内涵十足的《丝路花语》《大梦敦煌》中技巧突出、诗意十足的“反弹琵琶”,还是之后创作的《飞天》中那种多样化的舞姿,都将这种舞蹈的美感全方位展示出来。

三、美轮美奂的服饰

壁画中最有特色的琵琶姿态,可以说就是其中的南壁反弹琵琶,而其中不止展示出演绎者反抱琵琶的独特性,更展示出演绎者独特的服饰妆容。在舞蹈进行展示的过程中,演绎者经常穿着修身的衣服,这些衣服能够针对舞蹈的实际转化多样化的色彩,然而不管穿着哪种颜色的衣服,这些衣服肯定是很多人眼球的,但是在其下身经常是穿着大喇叭长裤,腰部系着很多的乐器,肩膀上悬挂美丽的丝带,在进行跳跃时,利用舞蹈者的展示,将服饰清丽脱俗、光彩耀眼的特点完全进行展示,而肩膀中的丝带还可以展示和谐的舞台环境,将舞蹈的独特性展示出来,将造型的修饰效能展示出来。如反弹琵琶中的舞者,两个手臂带着肩带,头上别了一朵好看的簪花,服装艳丽出彩,形成美好的身形,在进行弹唱的过程中摇曳多姿,将整个形象打造出出色的艺术效果。

四、琵琶、长绸道具的运用

(一)乐器道具。在敦煌壁画中,凡是有音乐必定会出现舞蹈、有舞蹈肯定有乐器的格局,打造出敦煌舞蹈中手持乐器跳舞的特殊艺术展示手段。所以,敦煌舞蹈和乐器以及舞蹈的紧密结合息息相关。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包含“吹、弹、打、拉”四大类、四十四个品种超过4300件壁画乐器,琵琶、腰鼓、箜篌等乐器道具已经大规模使用到同时反映在该类舞蹈的教学调研和舞蹈场景中,为其带来多样化的推进环境。如《六臂飞天》中为了更好展示出舞蹈效果,将笛子、琵琶结合起来,在舞蹈中交相呼应,让舞姿在持续转化中展示出敦煌壁画中音乐特有的美感。

(二)长绸道具。敦煌壁画反映拜佛、崇尚佛教等西方世界的重要场景中各种飞天舞姿的刻画。隋朝阶段该舞姿演绎者经常肩膀挂着长长的丝带,体态轻盈飘扬,神态十分灵动;初唐阶段该舞姿两个手臂间的长带如同即将飞扬的大雁,自由在天空中舞蹈。盛唐阶段的演绎者穿着飘逸的舞蹈服饰,同时两条丝带垂在手臂的位置。该舞蹈倾向于利用长长的丝带来展示飘逸的艺术内涵,为受众体现出长长丝带提供的缥缈环境神佛多样化的梦幻环境。如舞蹈《六臂飞天》通过长带和彩带的使用,反映出神仙和凡人一起舞蹈的幸福场景,带来梦幻般的环境。

五、音乐的独特性

敦煌舞蹈的音乐也是独特的,通过这些乐器,在舞者轻盈灵动的身姿中,通过打击、吹走、弹拨的方式来进行演绎出独特的民族音乐旋律。如西魏南壁的飞天舞蹈中,其中有十二位舞者,十位舞者手持乐器站在中间,舞者手持羌笛、排箫、直颈琵琶、箜篌等各种乐器,不仅有打击乐、也有弹拨乐器,让音乐的节奏没通过各种乐器的演绎充分表现了出来。如北魏的飞天舞蹈中,还有一组只通过琵琶、腰鼓和铜铙在进行演绎的,用空灵的音乐表现出这种舞蹈特有的空灵美。如《大梦敦煌》中,将古筝、琵琶、箫管持续进行对接,提高了音乐苍凉、壮阔、浓郁的内涵,增强了整个剧目的展示力。在这些乐器的加持下,音乐声或空灵、或欢快、或泫然欲泣、或热烈飞扬,让人更直观地体会到,在飘渺梦幻的神仙世界中,仙女们正在举办一场音乐盛典。

结语

敦煌舞艺术是敦煌学和敦煌石窟艺术相对接的关键反映,其凝练和反映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进程的音乐和舞蹈的内涵。其舞蹈内涵来自于窟洞中多样化的壁画,在中国古代舞蹈的推进进程中具备特殊的作用,在促进中国经典艺术创作的推进进程中有着关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贺燕云.敦煌舞蹈训练与表演教程[M].上海书刊印刷有限公司,2009 [2]高金荣.敦煌舞蹈[M].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

[3]杜琪.舞剧文学的宏构巨作——对舞剧《丝路花雨》的评论的思考性回顾之一[J].社会科学,1987(05).

[4]石夫.谈舞剧《丝路花雨》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79(1). [5]岳音.评新版舞剧《丝路花雨》的继承与创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5).

作者简介:王月,大连歌舞团二级演员,擅长舞蹈编导、表演及教学培训等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