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来源:六九路网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 .Sci.2010,38(25):13659—13662 责任编辑章炼红责任校对卢瑶 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葛晋纲,刘海洋 (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中的发展动态,并对今后茶园建设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 与探讨。 关键词 茶树栽培;茶园管理;研究动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5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0)25—13659—04 2l世纪是中国茶的时代。在跨人2l世纪的lO年中,我 人工整枝和造型,可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姿态,尤其适合观赏 国茶产业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阵痛,并慢慢经受了 之用,如奇曲等。多花型在花色、花量、花大小方面具一定观 进入wro的考验,逐渐进人了一个良性的发展时期。纵观 赏性。特色茶树在城镇绿化建设中可广泛应用于道路绿化、 近l0年茶业的发展,虽然整个产业,特别是茶树栽培与茶园 绿地建设、庭院造景和盆栽盆景等方面。 管理方面仍处于较缓慢的状态,但在许多方面也取得较大的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茶园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 进步与发展。笔者通过大量资料调查,系统总结与分析了将 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2O世纪60年 近10年茶树栽培与茶园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 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理学研究技术。在茶园管理 势。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中,由于日益变化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茶 1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发展动态 叶生产的复杂性、变异性和风险性,而对这一复杂系统产生 1.1 茶树特异资源在茶叶新产品开发与园林绿化中得到 的大量数据,尤其是大量的空间数据,采用传统的数据管理 广泛利用 特异茶树资源,是以茶树的外形特征为分类依 系统与方法进行处理具有的局限性,而这些难题则可通过 据,除基本型以外的、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茶树种质资源。 GIS所特有的空问信息管理与处理加工功能得以解决 J。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种质多样 目前,借助GIS在茶园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性不仅决定了茶树某些特殊的芽叶形态在茶叶新产品中能 1.2.1茶园土壤适宜性调查。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方法可 得到开发利用,而且由于茶树具有形态多样、花期长、易造 为快速、准确评价茶园土壤适宜性及动态监测提供理想的途 型、繁殖能力强的特性,因此适宜制作观花观叶植物和构建 径,从而为政府、企业和茶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黄功标借 盆景、绿篱,在园林绿化领域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福安市集中连片的茶园开展了土壤 1.1.1 芽叶形态特异的茶树资源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运用。 种植适宜性评价 。周旭等应用遥感技术解译土地利用现 利用具有新梢白化性状的茶树新梢生产的茶叶,由于在形态 状,初步划分毛尖茶种植适宜地和不适宜地,并应用GIS相 特征上不同于常见的茶叶,而且其氨基酸含量特别高,茶叶 关功能实现毛尖茶种植适宜地具体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 滋味鲜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在生产上推广利用有 分析各等级适宜地的空间分布,提出都匀市毛尖茶种植业布 较大规模的包括福建省的白芽奇兰和白鸡冠、浙江省的安吉 局建议 。 白叶茶1号(原名安吉白茶),尤其是安吉自叶茶1号己经成 1.2.2茶园生态适宜性。GIS以茶园生态数据为基础的技 为江浙一些茶区的主要产业。而王开荣等通过在宁波和余 术分析系统可确定茶园生态适宜性提供依据。韦文珊用GIS 姚市等茶区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发现了一些具有新梢白 系统将云南省茶园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 化性状的野生茶树,并收集进行了多年的观察和无性繁殖, 生态分区” 。蒋宗孝等利用GIS和相关软件制作分布图,将 目前已经获得了6个性状稳定的品系 。黄金芽是一个全 福建省三明市茶树生产分为3个生产区域:乌龙茶为主区、 新的光照敏感型、黄色系白化茶品种,其白化的主要原因是 绿茶为主区和绿茶与乌龙茶并重区 。金志凤等借助浙江 光照强度,随光照增强白化明显,而基本不受温度、土质影 省地形数据,应用GIS技术,按种植茶树的气候适宜性,对浙 响。该品种白化周期长,树冠高大,生长势良好,产量高,品 江省茶树栽培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划分 。 质独特,具有三季生产特色名优茶的潜力 。 1.2.3茶树病虫害调查。肖能文运用GIS分析了茶树害虫 1.1.2 观赏性状强的茶树资源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茶树 灰茶尺镬、黑刺粉虱和茶角胸叶甲在湖南省的分布及扩散情 资源观赏性包括:新梢色异型、芽叶奇型、枝干奇型、多花型 况,不仅为害虫区域防治茶树害虫提供依据,而且为综合防 等 】。新梢色异型除上述白化系外,还有黄色系如黄叶水 治茶树害虫提供依据 。 仙、黄金菊、黄金芽等,紫色系如阳羡紫笋、紫娟等,以及花色 1.3复合生态茶园模式的推广 复合生态茶园亦称复合 系。芽叶奇型指芽叶有较为特殊的形态,如筲绮、佛手、长叶 茶园,是具有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多元生物的人工组合茶 白毫等。枝干奇型枝条特别柔软,弯曲有序,奇特多姿,配合 园。我国的复合生态茶园主要有茶一林(杉、乌柏、松、油 桐)、茶一果(梨、桃、栗、柑橘)、茶一粮(小麦、玉米、黄豆)、 基金项目 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M2008144)。 茶一桑以及茶一饲草等类型。茶园间作对树种的选择要求 作者简介 葛晋纲(1972一),安徽绩溪人,博士,副教授,从事茶业的教 学与科研工作。 为:深根、小叶、落叶、与茶树争水争肥少、无共同病虫害。 收稿日期 2010-05一l 1 关于生态茶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园的生态效益 13660 安徽农业科学 2010生 与复合种植模式上。费颖新的研究表明,单作茶园大气中总 悬浮颗粒物TSP含量、SO:含量比间作茶园高出56.44%和 23.33%,表明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相对较高 。沈洁在 提高效益的关键措施。在茶园肥培管理中,各地区开发的各 种有机肥源在茶园应用效果的试验相对较多。汪汇海等将 稻秸作为有机肥源应用于茶园的试验表明,稻秸覆盖可明显 研究茶一草复合生态系统中发现,在盛夏季节,茶树一苜蓿 以3种不同间距进行间作时,均能够减轻不良环境因素对茶 改善有机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状况,显著提高土壤有机 质、全N、全P、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水分含量,创造 树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使间作系统中茶树生长状况优于单 作茶u 。孙磊的研究表明,间作茶树在板栗适度的遮荫下 有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生长繁育的土壤环境,综合生态效果 显著 。韦静峰等的研究表明,“满园春”商品生物有机肥 对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在5~6月份,间作茶树并没有像 单作茶树那样出现“午休现象” 。巩雪峰研究了4种栽培 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塑料大棚茶园和林篱 与微生物堆沤肥能有效提高茶鲜叶产量和改善品质,能获得 较高的经济效益 。曾明森等的研究认为,施用“施多好” 牌农达有机肥作基肥,春茶期茶树的发芽密度和有效芽数增 茶园模式的茶园所制成的茶叶品质最高,其次是为松茶间作 模式茶园,最差的是纯茶园模式 。 以上的各种研究均表明,在茶园中进行合理的复合种 植,不仅能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而且对茶树生长与品质的 形成均能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茶园套种吊瓜技术也在许 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 项目 。 1.4 茶园设施技术的运用 所谓设施茶园,就是环境设施 和技术设施相配套的茶园生产体系。设施茶园可以借助人 造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气候的限制,扩大茶园茶 叶生产的地域界限和时域界限。发展设施茶园,可以不断提 高茶园集约化经营水平,进而提高茶叶单产和茶叶品质,增 加生产效益。茶园设施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4.1设施栽培。金珊在陕西省的研究表明,设施栽培有 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及茶园的经济效益,值得在北方茶区大 面积推广” 。 1.4.2防霜扇。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和南京市的许多茶园 引进了防霜扇技术,大大减轻了茶园早春“倒春寒”带来的损 失。浙江省安吉市的试验表明,防霜扇具有以下优点:①升 温效果;②解冻效果;③提早开采效果。实践证明,防霜扇能 自动开启,能使茶树提早3~5天开采。2009年的试验表明, 在明显逆温天气情况下,防霜风扇对茶园增温效果十分明 显,平均提高茶树冠层气温达2℃之多,相对对照茶园出现 不同程度的霜冻情况,防霜茶园没有出现霜冻现象 。李 传德等在镇江市引进日本茶园普遍采用的DFC 1030-3K型 茶园防霜机械系统进行试验,探索该机械系统在地方实际应 用的效果,为茶园各种防霜措施比较提供科学依据 。 1.4.3灌溉技术。微灌技术又叫喷滴灌技术,是发展节水 灌溉农业的一项实用新技术。与传统的灌溉相比较,微灌具 有节约用水、提高作物产量、节能、宜于自动化控制、对地形 适应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钟光鑫等在茶园安装微灌系统 的试验表明,使用微灌技术对茶树的生产、增产、品质改善均 有很大作用;节水节肥效果好;省工节本,减少环境污染,减 少水上流失,较好地保持茶园土壤团粒性u 。孙伟将沼液 施用与滴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既提高了沼液利用率,又节 省了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唐劲驰等的研究表明,滴 灌配合有机植物营养剂施人茶园后可提高茶叶产量和夏茶 品质,防止土壤酸化,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肥料利 用率 。 1.5茶园肥培管理 茶园肥培管理是有机茶园提高产量、 加较为明显,百芽重增重,芽梢生长粗壮,提高了茶叶的品 质,使茶叶产量显著提高 。 EM菌(EffectiveMicro—organisms),主要是由光合菌、放线 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组成,在农业和环保上有广泛的用途, 它具有除臭、杀虫、杀菌、净化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 能,用它处理家畜粪便作堆肥,可起到无害化作用。施用时, EM原液、EM活性剂和原肥的比例分别为1:1:300,发酵时间 为15~20 d【25 。在茶园中施用EM也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 在水分充足、富含有机质和多年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调及 瘠薄的土壤条件下,施用EM有机肥20 d左右即可见效,可 促进茶树芽头早发,新茶早上市,改善茶叶品质,茶树芽头持 嫩期长,品尝口感好,并可增强茶树抗逆性 。肋 。 有机生物培肥体系(FBO)是一种利用自然培肥机制管 理土壤、农作物和森林的生物培肥技术,其目的是通过蚯蚓 和其他有机物料的共同作用,促使土壤氮、磷、钾元素自然增 加,逐步完善土壤生物群落,从而抵消土地的连年退化,进而 提高土壤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土壤生态系统。唐劲驰 等经过1年的试验表明,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在茶园中应用没 有影响茶叶品质,产量还有一定增加,同时对上壤理化性状 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因此在茶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农业废弃物开发利用也是茶园重要肥源之一。一些地 区开展了循环生态茶园的研究,如,罗红标等报道了“猪一沼 一茶”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以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产 生的沼气可用于做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于茶园施肥。通过这 种生态循环链,达到养猪和种茶双增收,实现经济、社会、生 态效益份统一。 1.6茶园病虫害控制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要充分利用害 虫特性,以良好茶园生态系统为中心,注重生态环境和经济效 益,综合运用农业、生物、机械和物理防控措施,以达到控制茶 园病虫害的目的。近年来,通过有机茶园病虫害的控制试验与 研究,目前较为成熟可行有效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6.1 注意保护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先采用 农业技术措施。茶园生态系统是由茶树、其他作物、动物、微 生物等生物因子和土壤、光、温、水、气等非生物因子组成。 在这个生态系中,茶树一病虫一天敌是1条食物链,它们之 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种动态平衡。有机 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必须从茶园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有机 协调农业、生物、物理等措施以及自然因子作用,将病虫个体 数量,尤其是关键病虫的密度,控制在经济为害阀值以下,并 长期维持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 38卷25期 葛晋纲等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3661 类愈多,系统愈稳定。因此,维持茶园生物多样性、加强茶园 栽培管理是有效并长期控制病虫害危害的首选措施。 1.6.2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型的“茶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 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茶业资源,调整优化茶业结构,扩展产 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从而保 护和改善茶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 关于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我国近1O年来有许多成功的 (1)保护天敌。一是茶园修剪下来的枝叶、人工摘除的 害虫卵块、虫苞、护囊等均有不少天敌寄生,宜分别放人寄生 蜂保护器内或堆放于适当地方,待寄生蜂和寄生蝇类等天敌 羽化飞回茶园后,再集中处理;二是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 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同时 也可以美化茶园环境;三是秋末在茶园中设置草束,供瓢虫 案例。如青岛市崂山景区内崂绿春有机茶生态观光园鸟语 花香,林木葱茏,小桥流水,竹径通幽,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仙 境一般 。普洱农业观光茶园的建设是根据普洱社会和城 市的实际需求,注重观光茶园浓厚的乡土气息,强调经济、实 用,突出普洱茶的特色和民族茶文化特色 。2008年湖北 等停息并在草束缝隙中安全过冬;四是在茶园周边创造更多 的鸟类和蛙类栖息地,以注意保护鸟类和蛙类;五是在生态 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和保护大山雀、画 眉、八哥等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2)以虫治虫。一般是指人为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昆虫或益螨防治害虫,如放养赤眼蜂、配盲螨分别防治卷叶 蛾、刺蛾和茶网蝽等害虫。 (3)病原微生物治虫。一是真菌治虫,应用较多的是白 僵菌,主要防治茶毛虫、尺蠖类、郑叶蛾类、象甲类、丽纹象甲 等害虫;二是细菌治虫,细菌中应用最广的是苏云金杆菌类 (BT),用于防治茶蚕、尺蠖、刺蛾、茶毛虫等鳞翅目食叶幼 虫;三是是病毒冶虫,应用较多的有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 核型多体病毒、茶尺蠖病虫制剂、茶毛虫病毒制剂。武夷菌 素己被证明是一种无毒无残留的新型生物杀菌剂。李新等 的研究表明,武夷菌素不但能抑制茶叶枯病菌菌落的生长和 分生孢子的产生,而且还能导致病菌所产分生抱子及菌丝畸 形,这可能是这种药剂能够有效控制茶叶枯病的主要作用机 理之一_2 。谭万忠等的田间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重庆市 茶园发生的茶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等叶部病害的防效可达 到61%~87%,可以取代多菌灵在茶园病害控制及无公害茶 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 1.6.3 诱杀。利用灯光、色板、糖醋液等可诱杀害虫。目前 已开发的新型杀虫灯运用了光、波。色和味4种诱杀方式, 选用能避天敌习性,但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诱杀力的光源、 波长和波段来诱杀害虫,因此对天敌相对安全,能有效用于 具有趋光习性的茶园害虫的防治。黄板诱杀为嗜色诱杀法 的一种有效方法。胥伟等试验表明,黄板诱杀对蚜虫和假眼 小绿叶蝉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 互利素可诱杀和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近年来,日本已开始 利用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防治茶卷叶蛾。 1.6.4 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的运用。根据有机茶标准, 在明确使用方法后,可选择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植 物源农药如静凉素、除虫菊和鱼藤酮等均具杀虫活性,对鳞翅 目害虫和假眼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性农药对益 虫也有杀伤作用,只是在害虫发生较严重时才能使用。矿物源 农药如石硫合剂等可用于防治茶叶螨类、小绿叶蝉和茶树病 害,但应严格控制在冬季封园等非采茶季节使用。 1.7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观光茶园是茶业和旅游业相结 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形式。它是以茶叶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 旅游价值的茶业资源、茶叶产品、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建立 起以茶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互动机制,是一种新 省萧氏集团投巨资打造的,集茶叶科技、文化、旅游、生态、民 俗为一体的高效观光旅游茶园正式开园。高效茶园项目包 括有茶园喷灌设施、杀虫设施、苗圃园、茶园和气象观测站6 个部分,配套建设有茶园小路、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中国 茶圣——陆羽的雕像巍然屹立于高山茶园之颠成为了萧氏 高效观光茶园的标志性建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 基地西乡千亩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是以茶叶为主 题,以文化为特色,集文化展示、科技示范、品茗休闲为一体, 将开发中心放在挖掘茶文化内涵、展示茶文化上,力求将景 观规划设计与茶文化相结合,以茶文化吸引游客、带动茶园 经济发展 川。 2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2.1各种新技术在茶树育种、栽培与管理中的大量运用 2.1.1 生物技术。在各种特异茶树种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的同时,生物技术在茶树育种的大量运用为培育新品种提供 了可能。 2.1.2 茶园数字技术。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 系统(GIS)、遥感系统(Rs)等数字化信息关键技术运用到茶 园管理中,能够做到监测茶园产量分布、土壤成分、变量施 肥、气象指导、农机管理、作业导航、灌溉用水、病虫防治 等 。 2.1.3 施肥新技术。包括茶园土壤改良技术、减少化肥施 用量技术、早期成园技术、肥料缓释技术。 2.1.4 机械化生产技术。茶园管理机械化包括茶树修剪、 茶叶采摘、茶园耕作、施肥、运输等。 2.1.5 设施新技术。包括茶园设施大棚、防霜设施与灌溉 新技术,以增强茶园抗逆性,减轻劳动强度,增加茶叶生产经 济效益。 2.2有机茶园布局、建设与管理更加规范,生态服务功能进 一步得到加强 有机茶是我国茶叶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 点,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充分实现有机茶 园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经做好以下几点:①优化生产 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只有打破地区、行业、所 有制的界限,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生产、科研、农技推 广等部门或企业,组成有机茶开发的经济联合体,这样才能 实现规模效益 。②增加科技投入,培育新技术。要促进 有机茶快速健康发展,就应增加科技投入,对茶园病虫草的 无公害防治、有机茶园专用肥料开发、制作工艺和贮运条件 的改善等项目,组织攻关,取得新成果新技术,为有机茶的生 产提供技术保障。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技术培 13662 安徽农业科学 2010盎 训和管理培训,帮助茶农建立健全有机和元公害生产技术体 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向茶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 ④严格生产管理,健全管理体系。有机茶生产过程是个系统 工程,从“土壤到茶杯”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2o06(3):11—13. [4]陈凌文,郑永德,杨巍.G1S在茶园管理的应用及展望[J].茶叶,2O07, 33(3):140—143. [5]黄功标.GIS支持下茶园十壤适宜性评价的技术[J】.福建茶业,2O05 (1):20-22. 是个有机整体,它必须在受控状态下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符合 有机标准。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有机茶 [6]周旭,安 仑,杨广斌,等.RS,CIS支持下都匀毛尖茶种植适宜地评价 [J].贵州农业科学,2005(5):10—14. [7]韦文珊.我国特色农业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产业化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质量监 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市场流通管理体系。 2.3创新构建茶园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是根据茶叶生产 [8]蒋宗孝,林森知,魏荣源,等.三明市茶树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区划 [J].气象科技,0204(S1):87-90. [9]金志风,封秀燕.基于CIS的浙江省茶树栽培气候区 ̄1j[j].茶叶,2006 (1):7—1O. [10]肖能文.湖南省茶树害虫调杏和区系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O02. 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将各种高新 技术优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系 统 。实现茶叶及其延伸产业物质和能量循环,必须在以 下3个层面上构建起生产体系:①在茶叶生产系统内部建立 起清洁生产体系,减少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投人量;②构建 以茶叶产业为中心的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将茶叶生产的废 弃物转化为其他农业生产体系的物质和能量输人;③推进茶 叶产业链的延伸,将原来单一的茶叶生产延伸为多种产业的 复合型生产体系。在这3个层面上实施茶叶产业循环经济,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使物质能量充 分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是利用循环经济解决茶叶可持 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 循环茶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依赖于循环经济的 技术支撑体系。要充分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诸如 激光技术、高效复合肥料技术、电气技术、电脑技术、生物工 程和系统工程等运用于茶业生产和管理,可把茶业建立在现 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如,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 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 育,获得高额产量,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现代生物技 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物种资源、基因资源、生态资源;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使科研机构 与科技推广有机结合;注重科技创新,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 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 术”体系 。 2.4 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层次与文化资源品昧将得到进 一步提升 观光茶园的出现,又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一个景 观独特、情趣高雅的体闲场所。建立优美的茶园是改变传统 茶园中单一农产品收获功能、实现茶园的休闲观光价值重要 步骤。李呜文通过对四川省夹江县天福观光茶园和福建省 龙岩市云顶观光茶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认为,观光茶园的设计必须与地形改造、建筑小品、植物配置 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 。董建文等研究认为,茶园良好 的视觉效果,如茶畦的线型、整齐度、流畅性及套种将直接影 响着茶园的美景度 j。从观光茶园的美学要素方面,除了 其外在的形式美以外,其文化内涵和生态意义也是人们感受 茶园的重要内容,因此,观光茶园中,开展茶文化挖掘及提高 茶园生态功能对于提高茶园底蕴和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开荣,张国平,李明,等.新梢白化系列茶树新品系性状比较研究 。 [J].茶叶,2006,32(1):22—24. [2]王开荣,李明,梁月荣.茶讨新品种黄金芽选育研究[J].中国茶叶,2OO8 (4):21-23. [3]林于捷.特色茶树品种在城镇绿化中的应用初探[J].宁波农业科技, [11]费颖薪间作树木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04. [12]沈洁.茶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生理特}生及革产量的研究[J].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2005. [13]孙磊.栗茶间作系统中粟树对茶园生态生理因子的影响[D].合肥:安 徽农业大学,2006. [14]巩雪峰.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的影响[D].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5]向忠振,方建红.茶园套种吊瓜技术[J].杭州农业科技,2o07(3):39. [16]金珊.设施栽培对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2008. [17]楼黎静,钱文春,陆文渊,等.安吉白茶茶园防霜风扇系统应用初探 [J].茶叶科学技术,2O09(3):34-35. [18]李传德,荆国芳,赵挺俊.茶园使用防霜机械系统的初探[J].农业装 备技术,2OO9,35(4):12—14. [19]钟光鑫,朱华丽.微灌发术在茶园中的应用[J].茶叶,2O07,33(2):111 一l12. [20]孙伟.沼液配合滴灌技术在茶叶种植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8(21):24—25. [21]唐劲驰,曾文伟,唐颢.滴灌施肥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 农业科学,2 ̄9(8):113—115. [22]田[海,沙丽清,杨效东.稻秸覆盖对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 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65—67. [23]韦静峰,文兆明.“满园春”生物系列肥在有机茶园上的应用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250-255. [24]曾明森,刘义平,郭淑珍,等.“施多好”牌农达 告[J].茶叶科学技术,20o5(4):32-26. [25]韦静峰.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J].广西农学报,2006,21 (1):6—9. [26]李巨EM有机肥茶园应用效果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8,18(1):113—115. [27]唐劲驰,张池,赵超艺,等.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在华南茶园土壤中的应 用[J].茶叶科学,2008,28(3):021-206. [28]罗华标,谢立红.浅谈“猪一沼一茶”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的应用[J].茶 叶科学技术,2oo8(2):43—44. [29]李新,王志坤,潭万忠,等.武夷菌素对茶树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生长发育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OO8,33(3):42—47. [30]谭万忠,李培,张克诚,等.重庆地区茶树病害种类及武夷菌素对茶病的 田间控制效果[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O8,130(4):123—127. [31]胥伟,陈智雄,蒋恩义,等.“黄板法”防治茶园病虫害效果初探[J].蚕 桑茶 亘讯,2oo8(6):33—34. [32]伟东.走进崂绿春观光茶园[J].茶博览,20o6(3):10. [33]邓大华.普洱农业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初探[J].广西热带农业,20O7, 112(5):47—48. [34]台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O9,24(5):209-212. [35]吕军.茶园数字技术自动监控管理应用初探[J].贵州茶叶,2008,136 (4):1—3. [36]吴志丹,翁伯琦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J].中国农学通 报,2009,52(2):246—249. [37]吴亮字.循环经济与福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福帅I:福建农林 大学,20O7. [38]方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乡 镇经济,2005(7):33—35. [39]李鸣文.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40]董建文,兰恩仁,林洁.观光茶园景观美景度评价及营建技术[J].中 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OO9,29(3):142—145. [41]LI C H,WANG Y.Mineral elements in diferent varieties of Camellia sinensis[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09,10(1):105—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