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

来源:六九路网
溃疡性结肠炎

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欧美较常见,但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且病情一般较轻。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自身免疫2.变态反应3.遗传4.感染5.神经精神因素。总之,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使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慢性炎症。 病理

分布: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最先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到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结肠。

肉眼观: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糜烂及溃疡。 镜下观:

-活动期:弥漫性炎症反应:细胞浸润、溃疡形成。 -慢性过程:隐窝结构紊乱,炎性息肉形成。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

病程: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不断加重。 诱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因炎症刺激使肠蠕动增加及肠腔内水、钠吸收障碍所致。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每日10-30次,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粘液、脓血、病变累及直肠则有里急后重。

2.腹痛: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多局限左下腹及下腹部,亦可涉及全腹。疼痛的性质常为痉挛性。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伴有腹胀。 3.其它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型患者左下腹有轻压痛,部分病人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和爆发型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二)、全身表现

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三)、肠外表现

常有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巩膜外层炎、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四)、临床分型  按临床类型

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②慢性复发型——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③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加重的急性发作

④暴发型——起病急,病情重,毒血症明显,可伴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败血症等。  按严重程度

①轻型——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快,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 ②中型——轻型与重型之间,腹泻每日在4次及以上仅有轻微全身表现

③重型——腹泻每日6次以上,有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7℃持续2天以上,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75g/L ,血沉>30㎜/h ,血清白蛋白<30g/L,体重短期内明显减轻。

 按病变范围: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  按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1.血液检查: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准。

2.粪便检查:肉眼见血,脓和粘液。但需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故需多次反复(至少连续3次)进行粪便培养,粪便找阿米巴、粪便集卵的检查

3.自身抗体检测: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葆质抗体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对特异性抗体

4.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镜下可见病变粘膜充血水肿,粗糙呈颗粒状,质脆易出血。粘膜上有多发浅溃疡,散在分布,亦可融合,表面附有脓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结肠带变钝或消失。

5.X线钡剂灌肠检查:为重要的诊断方法。本病急性期因肠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皱襞粗大紊乱;有溃疡和分泌物覆盖时,肠壁的边缘可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后期肠壁纤维组织增生,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腔缩短、变窄,可呈铅管状。如有假息肉形成,可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充盈缺损。暴发型者一般不宜做X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腹部体征的评估

左下腹或全腹部常有压痛,伴有肠鸣音亢进,常可触及硬管状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提示肠壁增厚。病变范围广泛的急性活动期患者,可有腹肌紧张。轻型病例或在缓解期可无阳性体征。直肠指诊常有触痛,指套染血。 护理诊断

1.腹泻:由于炎症导致大肠粘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所致

2.疼痛:由于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膜腔内脓肿形成、急性穿孔、部分或完全肠梗阻所致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由吸收障碍、腹泻所致 4.肛周皮肤完整性受损:腹泻后肛周护理不当所致 5.体温过高:肠道炎症、继发感染所致 6.活动无耐力:营养不良、贫血所致

7.焦虑:由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疾病又反复发作 8.体液不足的危险:肠道炎症致长期腹泻

9.潜在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梗阻:与重度溃疡结肠炎有关 护理目标

1.病人大便次数减少,恢复正常的排便形态 2.主诉腹痛减轻或缓解

3.体重增加,无贫血症状或贫血症状得到改善,水电解质平衡,无脱水征 4.住院期间肛周皮肤完整无破损 5.体温恢复正常 6.主诉活动耐力增加

7.焦虑程度减轻,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8.住院期间保证24小时机体需要量

9.住院期间通过护士的密切观察,能够及早发现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为病人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嘱病人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2.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控制人员探视,避免感染

3.正确指导病人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素又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食用冷饮、水果、多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忌食牛奶及乳制品。病情严重者禁食。

4.腹痛、腹泻严重者,可用解痉剂,止泻剂,但一定掌握适应症及剂量,防止出现中毒性巨结肠。

二、心理护理

1.患者入院时热情主动接待,为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及规章制度。 2.耐心倾听病人倾诉,安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放松心态,帮助病人建立信心。 3.为病人讲解所需检查的目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减少病人对检查的恐惧。 三、治疗配合

1.观察病人的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大便的量、色、性质及次数。 2.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3.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及皮肤黏膜情况,观察电解质变化 4.急性期可予以流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高营养少渣低纤维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予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人身体状况,保证24小时机体需要量。 6.基础护理,保持病人清洁,生活不能自理伴高热的病人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压疮的发生。腹泻严重者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可于便后用温水清洗,软毛巾蘸干。肛周有发红者可用鞣酸软膏涂抹,烤灯局部照射15-20分钟,每天2-3次。

7.给予病人灌肠时需注意低压灌肠,并动作轻柔,必要时可选用吸痰管灌肠,避免肠穿孔 8.如病情变化、毒血症明显、高热伴腹胀、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或出现腹膜刺激症,提示有并发症应立即与医师联系协助抢救。 用药护理

(一) 氨基水杨酸制剂 1. 柳氮磺胺吡啶(SASP):适用于对轻型、中型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病情缓解后仍要长期治疗。但对磺氨过敏者慎用,长期服药可发生恶心、呕吐、药疹、药物热、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应检查血象。肝、肾病病人慎用 2.5-氨基水杨酸(5-SASP)优点是副作用减少,缺点是价钱昂贵 3.5-ASA灌肠剂,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 4.栓剂适用于局限于直肠者 (二)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度患者,及重度患者及急性爆发型患者。注意激素不良反应,不可随意停药防止反跳现象。检测血象,预防感染。嘱病人饭后半小时服药,勿空腹服药,以免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三)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可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性病例。副作用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注意监测白细胞计数,饭后半小时服用,减轻消化道反应。治疗中监测肝功能。 手术治疗

1.紧急手术指征: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特别合并中毒性结肠扩张经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

2.择期手术指征:并发结肠癌变,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有激素可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太大者。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溃疡性结肠炎诱因及保健知识,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指导病人合理选择饮食,避免粗纤维多渣及辛辣生冷刺激性饮食,少食或不食牛奶或乳制品,减少肠道刺激。

3.讲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教会病人自我观察。

4.指导病人放松自己、分散注意力的一些技巧,如听音乐、看报纸、杂志,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