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来源:六九路网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和关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认知关系是心理关系建立的基本,师生之间的正确感知和相互理解是心理关系建立的前提。情感关系是心理关系的重要内容。

一、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

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的认识和一般认识一样,也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时,不要停留在表面浮层,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有的学生好心办错事,如不做分析调查,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同样,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年幼缺乏经验,也易凭一时的印象,对教师做出武断的结论。如对性格内向的教师错认为待人冷漠、难以接近,故敬而远之。有鉴于此,教师在认识一个学生时,要深入分析、了解问题实质,消除心理误会,加强彼此认识。

师生之间的感知和理想,和其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一样,还要受社会心理学规律的制约,这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感因素的参与。比如,教师对自己赏识的学生的优点,感知强烈、评价偏高,而对自己厌恶的学生的错误缺点则不

能容忍和谅解,容易小题大作、借题发挥。同样,从学生方面来看,对他喜欢崇拜的教师“爱屋及乌”,相反,对有成见的教师,哪怕他发出的是善意的信号,也会被学生认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因此,教师要注意“成见效应”,重视“首次印象”,加强思想接触,增进彼此了解。

师生之间的认识,又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这种特点的信息,既可以形成师生认识上的良性循环,也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和客观的认识,换取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满意。学生这一认识

反过来又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相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上带偏见和误解,必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错误认识。师生相互认识中的良性循环,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而恶性循环则会导致师生关系破裂。

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识,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进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现代心理学指出,人的活动是受人的需要驱使的,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动力。学生都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平时表现,也迫切希望能得到教师和组织的认可和赞扬。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和称赞,或学生取得某一进步而受到鼓励和表扬时,学生便会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重视和承认,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对有归属感的学生来说,比得到物质奖励还会高兴得多。这时,学生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从

而有助于师生之间良好认知关系的建立。 三、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作为心理关系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指出: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作用。这一功能运用到教育中,就能起到直接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喜爱以及暗含于教育中的期待会使学生体会到都是对他的肯定,从而激发起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对教师学生爱的效应。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便会感受到教师的爱护和鼓励。他们常常以积极的态度来尊敬教师,对待自己的行为,因而更加自信和自强,诱发出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的激情。不久后,学生便会像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相反,如果都是嫌弃或厌恶学生,对他们的期待较低或不抱期望,学生便从教师的冷漠或歧视的表情态度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因而也以消极的态度对抗教师,拒绝教师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产生自卑心理、敌视态度和消极情绪。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任

何一个人总是为他热爱的对象所控制,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激发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任何一个人也总是为他所喜欢的对象所吸引,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缩短其与学生之间的空间上和心

理上的距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还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样一句话,同一教师用不同的情感可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一句批评语,由与学生建立了不同感情的教师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同样,学生的积极热情对教师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学生对他所喜爱的教师,总会伴着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赋予教师的教导以一种魅力,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