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8期
焦丽萍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幼苗发病常卷缩枯死;分蘖期叶片病斑多时也可枯死或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稻株茎节发病易遭风折;穗颈及枝梗发病则导致白穗或半白穗,损失很大。
(一)症状识别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及稻株的个部分都可发病,病部多为褐色;但叶上病斑变化较大,应重点识别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急性型病斑病斑为暗绿色水浸状,无光泽,多为椭圆形,密生青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稻瘟病适合发生流行的征兆;如果稻株抵抗力增强及环境条件改变,则逐渐向慢性病斑转化。
慢性型病斑常见的是梭形病斑,最外围为黄色中毒部,稍内为褐色坏死部,中央为灰白色崩坏部。在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可长青灰色霉。
(二)发病特点
稻瘟病是由真菌的梨孢菌引起的。病斑上的青灰色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鸭梨形,无色或浅褐色,通常有2个隔膜。
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有病稻谷和稻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稻草上的分生孢子主要由风传遍到禾苗上,侵染危害稻株。在适宜的条件下,禾苗上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不断危害。
(三)发病条件
1、品种和生育期一般籼稻较抗病,梗,糯稻较易感病。但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其抗病性表现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其中以水稻分蘖盛期和始穗期最易感病。
2、栽培管理凡偏施氮肥过多,过迟或集中追施速效性氮肥,植株猛发,组织柔软;长期深灌,冷水侵田及孕穗期受旱降低抗病力,均易发病。
3、气候条件当气温在20-30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水稻生育期间的温度一般是适合发病的,所以主要是看雨量和湿度。
(四)病情检查
1、叶瘟发展趋势调查从分蘖期开始,按不同类型田选有代表性田2-3丘,每5天进行全田观察一次,注意发病中心的出现。当发病中心出现后,如品种感病,禾苗生长嫩绿,气象预报又将有阴雨,一般在7-9天将会普遍发病,10-14天后病势会加重。若叶上出现急性型病斑,特别是逐日成倍增长时,在3-5天内叶瘟将大量发生。
2、稻瘟发展趋势调查田间调查可用四点取样,每点查5丛。凡孕穗期叶瘟不断上升,特别是剑叶上急性型病斑和叶枕变褐发病增加,抽穗期又遭阴雨或低温袭击,稻瘟将会严重发生,应立即防治。
(五)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能否暴发成灾,取决于病原菌、气候、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的配合程度。辽宁省各个稻区是稻温病的常发区,病菌的菌源量是充足的,因而,品种的抗性和气候条件是病害能否暴发大流行的决定性因子。当气候符合发病条件时,品种的抗性就成了决定性因子。栽培技术措施不是构成这一病害能否暴发流行成灾的主导因子,但在暴发流行的情况下能够加剧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损失程度。在综合防范稻瘟病暴发流行成灾的诸多措施中,首先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要彻底摒弃过分强调种植某一、两个品种的传统习惯思路,坚持品种多样化,做到多品种搭配,以抑制大范围、大面积暴发流行成灾造成的严重损失;其次要在搞好一般性预测预报的同时,还应根据叶瘟的实际发生状况(调查数据)和天气预报情况发出预防穗颈瘟的警报,组织好预防措施的实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再次是在全面推广合理栽培技术的同时,千方百计减少初侵染菌源量,降低发病程度和减产损失。
减少初侵染菌源量的措施,主要是将稻草、稻谷壳集中作为燃料或坑制、堆制肥料。经过沤制,杀死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菌源。肥坑内病稻草上的病菌存活时间约为14天,病草堆肥经4个月病菌也能全部死亡,故以坑制肥料灭菌效果更好。育苗时要搞好种子的药剂处理,杀灭种子上所带病菌,拔秧苗时禁止使用稻草捆秧,也是减少初侵染菌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此外根据地力情况,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标氮(硫铵)60kg,二铵10kg,钾肥7~10kg锌肥1.0~1.5kg。
禁忌过多、过晚施用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做到配方施用,确保氮、磷、钾肥平衡,同时要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机肥要进行腐熟化处理。
药剂防治应抓住关键时期-抽穗前期即破口期,一般在7月下旬,喷施富士一号、灭稻瘟一号或三环唑等药剂均可有效防治穗颈瘟的流行;如在8月上旬仍发现病穗,可于齐穗期重复施药一次。
(作者单位:162400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农村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